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理论界》2016,(7)
人口增速、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政策的调整必然影响经济发展。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对遏制东北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缓解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实施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的人口释放程度,改善劳动力结构,进而激发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结构性问题凸显的重大举措,是一次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中国化"创新。面对国内要素禀赋结构转换、技术后发优势减弱、市场机制扭曲以及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等不利影响,应通过"供给+需求"双侧调控有效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3.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储蓄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增长和储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 ,影响西部地区储蓄和经济共同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实践中 ,具体涉及到基础条件各异 ,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区域 ,储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机制的作用表现出很大差异。该文通过研究储蓄增长和经济增长在东西部地区作用机制的差异性 ,寻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方略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一改过去强调均衡布局、重点发展内陆地区,转变为区域推进策略的非均衡布局。非均衡政策的实施在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现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在认清东西部经济非均衡增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非均衡增长的成因,寻求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具有事要的现实意义。一、东西部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现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差异很大。根据这种差异,“七五”期间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从经济关系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发展连锁经营与我国零售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秦陇一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建立在高效益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是国民经济均衡增长规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做实城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栖型城镇化是我国数量型、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产物,它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都有较大负面影响.做实城镇化必须解决农民工在城镇安家落户问题,这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战略选择.只有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注重改善民生和调整结构,创新协调办法,落实相关配套措施,才能做实城镇化,有效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相似文献   

7.
魏后凯  高春亮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73-81,107,108
近年,随着区域经济活动由沿海向内陆扩散以及地区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由不平衡增长向相对均衡增长转变,区域经济差距由扩大趋向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逐步提高。然而,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城乡区域差距仍然较大,区域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空间无序开发现象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在新的形势下,当前应建立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促进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体系、差别化的国家区域援助政策体系和以都市圈为中心的国土开发政策体系,以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增长方式转变与江西经济发展□朱张才一、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济增长逐步进入了一条良性发展轨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江西经济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科技进步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总量、速度、质量、效益有了很...  相似文献   

9.
郭军 《中州学刊》2008,(3):35-37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积极进展.从追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追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按照经济运行规律办事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作为一种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自己基本的内容和本质要求.现阶段,研究和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其内容要求至少应注重三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必须从单纯追求GDP转向追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二是经济发展必须从机械的物本主义转向生动的人本主义;三是经济发展必须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  相似文献   

10.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投入高、消耗高、效益低的粗放型生产力发展方式,实行投入产出率高、技术含量高、质量效益高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产生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的动态的客观过程,人们不能超越历史按照主观愿望设计并实施理想化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努力,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和高效增长。因而,科学地分析转变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论产业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素质密切相关。产业素质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反过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将极大地提高产业素质,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正确认识产业素质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从提高产业素质入手,扎实稳妥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成为当前~项重要的战略选择。所谓产业素质,简言之,就是产业系统的质量,它是决定产业系统整体功能的主要依据。产业素质越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因而便越能从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两个方面促进经济增…  相似文献   

12.
高宁 《天府新论》2011,(4):66-69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总方式和具体环节的转变,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使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有力地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迈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探讨。文章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处于不同层次或不同角度的认识而有众多的概念性描述,当前应主要围绕如何实现我国经济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尽快达成基本共识;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是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握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规律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交是有条件的,最主要的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秦传滨 《东岳论丛》2012,(2):174-177
按照现代产业经济理论,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总量的增加上,还表现在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上;经济总量增长只是从量的角度描述了经济发展的规模;而结构转换与升级,则是从质的角度规定了经济发展的阶段、质量与水平。在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条件下,在国内资源与环境约束和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产业升级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知识化、技术化程度将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将由过去的刚性结构逐步向软化结构和柔性结构转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将越来越处于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聊城市地处鲁西,属山东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不合理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优化升级,建立起更加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聊城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谋划产业布局,建好发展载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推进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分化严重,具有明显的沿海高内陆低的特征。为使我国经济在"十三五"时期呈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势头,必须实现从数量与速度的盲目赶超向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的转变。地方政府应明确本地经济增长质量的现状和制约瓶颈,结合自身经济特征和发展定位确定"十三五"时期的战略选择,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变、体制机制完善提高经济活力,实现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与动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经济增长概念不同,经济发展指在技术与制度创新驱动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扩大生产、改进分配、治理环境、改善人权等实现结构性的经济质态演进、居民福祉持续增加的过程。经济发展方式被定义为一国经济实现长期发展所依赖的发展源泉构成、发展机制及路径。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概念,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从产值扩大和结构调整延伸到经济运行质变、居民福利获取和经济环境改进等发展领域,涵盖了经济分享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方式等多个层次。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乡村扶贫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根治乡村地域性贫困 ,必须重新确立贫困严重制约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视角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此 ,应实现扶贫战略方针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性扶贫的转变 ,用利润驱动式的经济扶贫方式替代政府动员式的救济扶贫方式 ,把消除贫困作为促进整个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选择根除贫困并能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开发扶贫模式 ,并根据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 ,实施协调配套的贫困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农业产业政策、工业产业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和农村科技政策等 ;实施区域内适度规模的移民工程 ,制定和实施特殊的乡村人口政策 ,确保在促进整个民族经济、区域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彻底告别贫困、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及政策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改革开放30年,其实质在于如何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方式先后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二次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此过程中,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在逐步深化,研究在逐步深入,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政策设计更加合理.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势依然严峻,仍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成为经济界与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资源倾斜配置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杜传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有效动员与合理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益。要实现这一点,对资源实行有效倾斜配置则是必然的选择。一、资源倾斜配置影...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西部地区赶超势头强劲.本文在区域现状对比分析基础上,一是运用生产函数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型,中部经济发展必须从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依靠内生动力科技进步的支撑上来;二是运用数学模型实证分析,得出科技进步是提高中部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是实证分析了科技进步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中部经济发展效益的关键;最后,提出中部地区依靠科技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型经济、提升人力资本、打造区域创新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