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きた隱喻”(创新隐喻)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说话人为了实现某种言语交际意图,以说话人在这一语境中所认识到的两类事物或者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为依据,用描述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语言表达评价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一种语言的使用。日语会话中“生きた隱喻”的表达形式分为“系词隐喻”、“主语隐喻”、“谓语隐喻”、“综合隐喻”和“语境隐喻”。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隐喻是通过认知主体的思维在两个认知域或概念之间建立认知联系。隐喻解释涉及理论很多,通过Lakoff“概念隐喻”理论,结合汉语实例对隐喻认知功能进行一个侧面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隐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它植根于文化世界的体验,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由于民族文化心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隐喻映射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通过多角度对比分析“风”和“w ind”的隐喻映射,有利于揭示产生二者异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4.
一、“and”隐喻是一种虚词隐喻作为一个认知过程,隐喻不单纯是从一个域转向另一个域的单一的语义范畴的拓展,而是在其范畴之间的连接和关系中,它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或经验”[1]。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虽  相似文献   

5.
谈谜语之“谜”张景忠谜语是通过隐喻和暗示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描写,让人猜测的艺术作品,是人民智慧的产物,同时也是用来测验和培养智慧的艺术工具。它的主要特征是:对事物不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的手法去表现,让人根据暗示提供的根据、线索。...  相似文献   

6.
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实质就是把熟悉的认知域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中,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心”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英汉“心”的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词汇隐喻认知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映射路径很多也是相同的。但汉语中“心”的映射面要广得多,构成的词汇也多,而英语中“heart”的映射面相对较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个民族的经验基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隐喻具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投射理论对空间维度词“大、小”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指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小”所描述的事物的突显程度 ,其所说明的事物的典型形状 ,以及与其他维度词语对立项数的不同 ,其所描述的事物的维度突显数量情况等。其隐喻义的内容包括“大、小”表示时间、表示年龄等 ,其隐喻义与其始原域中的实指义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讨隐喻的本质,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通过收集和分析论证英汉语中的实例,从跨文化角度对英汉语中的“喜悦”隐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英汉语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喜悦是向上”“喜悦是容器里的液体”“喜悦是光”,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又有所不同:汉语注重人体的具体器官反应,而英语则注重人体的整体反应。因此,提高隐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将认知分析应用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隐喻中。将根据意象图式和隐喻过程中所涉及的映射的认知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隐喻。莎士比亚利用意义的复杂性,使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创造了常规、非常规甚至是创造性隐喻,尤其是此悲剧中的“自然”和“身体”隐喻的概念。分析显示,我们不少日常概念可为常规隐喻所组织,而文学话语中的新鲜隐喻可分析为常规隐喻的新引伸和新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进行思维,常常用“空间”概念系统去认知与解释抽象事物,是因为语言中最常见的“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在起作用,这样便形成了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仅仅存在于人们意识思维中的各色“隐喻空间”。从认知的角度,借鉴当代隐喻理论,探讨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如何把抽象的概念放在“空间位置”与“空间里的物体”这两个领域里去构建各种“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11.
愁倚栏令     
一凭江阁,看烟鸿。恨春浓。还有当年闻笛泪,洒东风。时候草绿花红。斜阳外,远水溶溶。浑似阿蓬双枕畔,画屏中。这是一首写春景抒衷情的词令。上片前三句,是写作者独自靠着江边亭阁,遥看灰蒙蒙空中飞掠而过的大雁,遗憾的是春意太浓,水气太重,景色灰蒙蒙,有些模糊不清。“恨”:怨恨,遗憾。春天是十分美好的,色彩是特别明快的,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可词人笔下,春日早晨却是一片朦朦胧胧,为后面的“情”提供了一个依托的恰当环境。一个“恨”字,既恨春色太浓,又恨此时的孤苦伶仃,孑然一身独倚江阁,蕴含了无限的寓情别恨…  相似文献   

12.
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为科技语言中词汇隐喻的存在找到了理论依据,系统功能学派提出的语法隐喻则进一步拓宽了科技语言隐喻阐释的广度。词汇隐喻使科技语言“熟悉化”,加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或亲和”,而语法隐喻则使世界事物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描述更具技术性、理据性、客观性。文章主要探讨科技语言中语法隐喻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具体的事物去认识抽象的事物。认知隐喻是通过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完成的,即从抽象的源域到具体的目标域。“人是动物”的认知映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空位映射、特征映射和关系映射。  相似文献   

14.
味觉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味觉隐喻构建的。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味觉词“苦”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进行系统地考察,结果发现:英汉味觉词“苦”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视觉/触觉域,情感域,物质世界/社会生活域和程度域。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表明,英汉“苦”味觉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这可归因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之处,可归因于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假如把各种修辞手法看作语言的百花园,那么隐喻可谓是花中之三。千百年来,这种修辞手法奇异的魅力令诸多学者对它进行不懈的探索。隐喻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现有词汇的使用效率,增强了语言本身的内涵,展示了时代的风貌、本文试图就英语隐喻的分类及其创造性、洗炼性和时代性作浅显的分析。一、隐喻的分类比喻中的隐喻是较明啸而言。比喻是把两种不同事物的共同之处进行比较。但与明喻不同的是,隐喻不通过比喻词进行,而是直接将A事物当作B事物来描写,:A、B两事物的相似点是暗含的。例如:(1)Hisexplanationwasasaclearascrystal…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其本质在于将熟悉或具体的认知域概念映射到陌生或抽象的认知域中,产生新的概念,借以把握陌生或抽象的事物。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考察了隐喻“语言即世界”在汉英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发现汉、英民族基于类似的生活体验,常常将语言视为空间、物质和人,将语言视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具体事物的隐喻尤其丰富,这些隐喻反映出汉英两个民族基本一致的语言认知观。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同的语言,由于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的隐喻映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多角度比较分析“家”和“home”的隐喻映射,有利于揭示英汉差异的民族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8.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重要认知机制。隐喻通过事物间互动“比较”而产生,这种“比较”或以相似性为基础,或以创造相似来进行。探讨翻译思维的互动“比较”本质,意识到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语与译语之间进行的互动“比较”的隐喻性认知过程,无疑会有助于把握翻译实质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思维。艺术隐喻就是人脑运用隐喻方法,通过已知的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来暗示或者隐合另一事物相似属性的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过程。艺术隐喻具有发散性与跳跃性、形象生动性与创造性、以相似性和类型性选择为基础、意向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艺术隐喻的主要方法有主动隐喻法、存在性隐喻法和可能性隐喻法。  相似文献   

20.
隐喻在《道德经》中普遍存在。在老子哲学观中,老子形而上的宇宙论是为了更好地回答其人生和政治问题而创立,其人生论、政治论的主隐喻是“水隐喻”,而宇宙论中,“母隐喻”作为主隐喻用于阐述“道生万物”的过程,与包括“水隐喻”在内的其他隐喻共同说明“道”永恒与深邃的特点。水之自然三性系统地对应老子的“不争”“致柔”“守静”,体现出古人独特的“比德观”。《道德经》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得益于“水隐喻”对其他隐喻映射特征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