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语译注》商兑于扶仁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建国以来《论语》整理、研究的一项代表性成果,不仅在国内有较大影响,而且在海外也受到了重视。(如日本的两所著名大学以此书作为学习《论语》的教材)但是,本书的译注也仍有可商榷的地方,现将关系较大者检出若干,...  相似文献   

2.
《论语》一则新探李全祥《论语·学而篇》第八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孔子这则语录,古今注疏家有不同的注释。杨柏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的译文中解释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  相似文献   

3.
对《论语·泰伯》中的第九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译注提出疑义,探讨了疑义产生的原因,指出疑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后人“断句”错误,文章还指出,译注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才能得出合乎作者思想体系的译注。  相似文献   

4.
《论语》"公冶长"篇、"雍也"篇有许多章句在古今众多注解中存有疑义,甚至被误读,对我们研究《论语》及领悟《论语》的思想造成障碍。本文将在质疑古今权威注解(分别基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此两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重新解读,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汉至明清,专注《论语》的著述代不乏见,其声名彰显、影响深远者,就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近现代以来的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也学界公认的佳作。这些著作涉及了《论语》的文本校勘、名物研析、史实考证、文字训诂及译释等诸多方面,均属于《论语》基础性研究的范畴。这些著作具有深厚的学  相似文献   

6.
清朝训诂学,解释词义之精审,其成就皆不及王氏父子之精而博,其《广雅疏证》一书,对词义精卓研究,对照蜂出的古书注释、古书今译,可析谬解纷,论定是非。兹分述如下: (一)易《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译注》释此例曰:“贤贤易色——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用尊贵优秀品德的心来交换(或者改变)爱好美色的心。’……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夫妻间关系看得极重,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这里开始便谈到它,是不  相似文献   

7.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成书五十余年来,以其平实晓畅而广布天下,但是其中句读犹有未妥处。笔者集其疑误十一则,予以商榷。  相似文献   

8.
1997年7月16日《中华读书报》头版刊登的署名文章正题为《蔡尚思指出杨伯峻书中漏洞》,肩题为《〈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向〈论语译注〉挑战》,报道蔡尚思“直率批评”“流行多年的权威著作《论语译注》(杨伯峻著)”。指出杨书有8处漏洞,今用客观对比的方法,将该报根据蔡书所说杨著的8项所谓漏洞,逐项加以对比,并用客观权威的资料加以判断论述,结果证明该报所宣扬报道的杨著的讹误之类,并不讹误,而蔡书所指实为不经,该报所宣扬报道者,实为背离蔡、杨二书之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权威著作,对后世词义训释有着深远的影响。语义场是义位形成的系统,对《尔雅.释天》语义场分析之后,进一步与《尔雅》传统训诂学中语义的分类进行比较,揭示《尔雅》词义分类的特点及其时代局限,阐释秦汉时代人们认识事物、划分事物类型的思维、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公认的学术佳作,但其在注音、译文和注释三个方面存在一些瑕疵。该著对《论语》中出现的人名“亢”、地名“费”等注音有失准确;译文语言在个别处未能尽“雅”;注释上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译文应以现代汉语为表述工具,追求“准确”、“顺畅”、“雅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1.
对《论语·泰伯》中的第九章“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译注提出疑义 ,探讨了疑义产生的原因 ,指出疑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后人“断句”错误 ,文章还指出 ,译注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 ,才能得出合乎作者思想体系的译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论语》里的“而”的词性、词义及其语法功能作了统计与分析。说明《论语》里的“而”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它是从表实逐渐虚化;它作为语气词的作用已相当灵活多样;它联结语言单位的功能代表了“而”在整个古汉语中的基本功能;作为连词的“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只要看它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对“而”作正确的判断。《论语》基本反映了古汉语中“而”的全貌。  相似文献   

13.
译文加注是一种重要的翻译补偿手段,其中阐释类译注最为常见。本文选取伍光建英译的《英汉对照名家小说选》为例,对选集中的阐释类译注进行分类梳理,从释名物、释典故、释文化、释情节和释词义这五大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了解译者注的阐释功能。  相似文献   

14.
“必”在古代汉语中的常职是修饰谓词性成分,充当状语,如《论语》一书用“必”76次,就有75次是这样(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杨先生认为76次都是用作副词,解为“一定”,不精确,见后)。所以、通常认定“必”为副词。陈  相似文献   

15.
汉魏之际,经学开始酝酿一场变革。《论语集解》把汉代及魏初大儒的《论语》注汇集到一起,加上编者自己的注解,以此来改革汉代经学、缔创魏晋新学。此后,晋代李充、江熙等人相继仿效何晏集解体制,不断集结当代各家《论语》注释,使《论语》融入到玄学的大潮中。南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则充分利用前人集解成果,集六朝《论语》注疏之大成,书中的主体思想反映了魏晋六朝儒道会通的主题,是玄学背景下《论语》研究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为政》云:“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云:“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杨伯峻《论语译注》把“周”译为“团结”,把“比”译为“勾结”,注云:“‘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由于《论语》的影响甚为广大,所以人们便以为古代的“比”在表示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名动兼类的词一部分是由动词义引申出名词义,另一部分是由名词义引申出动词义。分类的依据有,前人的解说,明确的书证,后人的研究发现,适当的推论。这项工作是词义理解与有关语法问题的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沟通《论语》《春秋》经义,宣说《论语》反映孔子制作《春秋》,运用三科诸义阐释《论语》,发挥其他公羊义理说解《论语》,是《论语述何》的四个重要内容。《戴氏注论语》通过援引多种典籍勾连《春秋》《论语》经义,反复申言《论语》反映孔子制作《春秋》,大量运用通三统、异内外、张三世义法推阐《论语》,发挥建五始说、经权说、讥世卿说阐发《论语》,对《论语述何》的这四个核心内容作了深入的继承与大力的拓展。在此基础上,戴望通过更广泛沟通《论语》《春秋》,将《论语》转变为贴近《春秋》、宣说王道的经籍,表达了其对儒家外王面向的强烈追求;通过强化孔子当素王《,春秋》创设新法、主张改制革新、为后王立法的特质,指出孔子在《春秋》中注入了改制的理念,表达了其更迫切的改制愿景;通过强化三世渐进义与三世之太平世,指出孔子在《春秋》中寄寓了太平之治的理想,表达了其对太平之境的渴求。由此《,戴氏注论语》强化了公羊改制以致太平的思想特征。细酌戴望对王道世界、改制革新、太平之治的强烈诉求,与其遭遇太平天国战乱、感知同治中兴改革氛围相关。  相似文献   

19.
赵华 《东方论坛》2009,(1):58-64
《史记》中存有大量的“同文连义”语言现象。通过对其具体用例在共时的角度的分析,可发现《史记》中的“同义连文”在音节、语法、语义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在语义表达上的作用等,从而可纠正以往对“连文”和“同义连文”概念理解上的片面性,并有助于准确理解词义,使古籍文献注释获得确诂。  相似文献   

20.
"宰予昼寝"一语源自《论语》,后学解经及讨论中对"昼寝"词义理解各异,要之有五:昼眠说;画寝说;昼居内寝说;昼御说;午睡说等。分析"昼寝"词义的构词理据,联系当时君子士人的习学之风,结合文本《论语》等相关内容,"宰予昼寝"当为"昼日寝寐",即"白天睡觉"。"昼寝"一词发展至隋唐,产生"午睡"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