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操酷爱音乐,其诗歌创作与音乐活动密切相关,使其诗作留有明显的音乐痕迹;曹丕诗歌既有向民歌学习的一面,同时也注重辞采,其诗歌在形式创新方面的意义要大于内容创新意义;曹植的诗歌创作则基本脱离了音乐的束缚,他的诗歌开始寻求文字内在的声律之美,从内容上也渐渐摆脱“代言”的局限,从而完成了诗乐分离的趋势。三曹诗歌中的诗乐离合关系,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文学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曹操是在旧乐曲的基础上创作新歌辞,其乐府为依曲填辞,与音乐关系密切,犹“汉音”;曹丕在创作上将音乐与文学并重,具有“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性质;曹植乐府诗在曲、题、辞三方面均有革新,部分作品完全脱离音乐束缚,完成了乐府歌辞向乐府诗的转变。“汉音”多合乐,“魏响”渐离乐,“三曹”诗歌创作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凸显出魏晋文学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与三曹诗歌传世的数量虽然不多,却诸体兼备。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它们不但种类丰富而且意蕴深厚。它们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图群,拓展了诗歌的题材,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们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处境、心境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品味这些“动物”的审美意蕴,我们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对落寞仕途的失意、建功立业的渴求、游子思妇的孤独、身居乱世的忧惧和人生短暂的喟叹以及行乐游仙的向往。这些情感互相交织在诗人的内心中,让我们找到了一个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入口。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关键时期,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文化呈现着多元化的状态.曹氏父子在文学批评方面迭树丰碑,在他们的引领下,创作主体的个性迅速觉醒,促使中国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文学创作成为了有目的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5.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毛泽东的人民观,另一方面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提出"三个有利于"思想;江泽民在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通过对“无知的面纱”和“原初状态”的设计,最终推出了正义的两条根本原则。通过对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原初状态”及其两个正义原则的分析,指出了罗尔斯对社会契约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政治哲学从自由问题向平等问题转换,对于政治哲学在自由的基础上解决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熊十力思想的内核是“一体两现”,其中又以“一体”为基础。牟宗三继承了其师的思想,于此有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其师一样,牟宗三这方面的思想也有缺陷,将心体与性体分离开来,是其集中的表现。牟宗三这样做,本意是以性体保障心体的客观性,使其不流向弊端,虽用心良苦,但也造成了心性实际不为一的问题,延续了其师双重本体之误。克服心学流弊的希望不应寄托于性体,理想的办法是在三分法的框架下,启动智性,以智性对仁性加以再认识。这一步工作可称为“二次启蒙”。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杜绝阳明后学之流弊,更可以为现代社会中的诸多乱象找到救治之法。  相似文献   

8.
柳青是陈忠实文学上的精神导师。在学习写作的艰难过程中,陈忠实接受柳青的文学理念,研摩他的写作经验,所得助益,可谓多矣。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陈忠实逐渐意识到了柳青的文学观念的局限,于是便进行了艰难而痛苦的精神剥离。他终于甩脱了柳青的手,终于超越了旧的文学规约模式,终于摆脱了文学上的依赖心理和幼稚状态。他用生命体验来表达自己对文学的深刻认识和体悟,并用它来推激自己的小说写作,从而写出了《白鹿原》这样一部气象恢闳而激楚沉郁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9.
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到江泽民作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 ,再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精辟表述 ,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把握时代脉搏和总结历史经验中与时俱进 ,一脉相承。当前 ,党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 ,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更好地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8,28(1):86-90
"第三代诗歌",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文坛迅速崛起的一场诗歌运动,曾以反叛和断裂的姿态为人瞩目。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三代诗歌"的出现是中国诗歌进入后现代的一种标志,但或许由于这场诗歌运动的结束和它来临时一样匆匆,是以,许多历史性的问题一直并未得到澄清。为此,选择历史场景的转换,并具体结合"第三代诗歌"主要理论派别的观念进行述析,就成为研讨这一现象的重要路径。对于最终将"第三代诗歌"观念定位于"后现代面孔下的现代性变革",除了源自以往研究的一种反思,同时,也以一种"开放式的状态",将对上述观念的研究引申向未来。  相似文献   

11.
在坚持继承毛泽东思想党建学说的基础上,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和发展,与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相比,第三代领导集体党建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扩大阶级基础、重制度建设、作风建设、重选人用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败标准.为了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改革、锐意改革,中国共产党在改革的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检验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从改革初期简单的"猫论",到改革进程中理论化的"三个有利于",再到系统化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3.
"白头吟"诗源于汉乐府古题,经宋鲍照、陈张正见、隋孔德绍等人的继作,其诗歌题材与意象在唐诗中更是频繁出现。"白头吟"诗题材内容不断扩展,内涵寓意亦不断深化;从单一的乐府民歌题材逐渐发展为具有多重复合寓意的重要意象。汉至唐"白头吟"题材的内涵与意蕴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间诗歌由"俗"到"雅"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以大学校园诗人创作为主的“第三代诗歌”为切入点,在辨析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不同学院环境的基础上,论述1980年代校园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及1990年代围绕“学院派诗歌”的命名所进行的相关论争,进而讨论“学院派诗歌”这一命名的合理性问题及其对于当代诗歌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逻辑的过程,由起初抽象的人本主义的异化理论发展到成熟的唯物史观的异化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总的说来,这一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青年马克思时期,该阶段提出了抽象的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第二阶段是初步形成比较成熟的唯物史观的异化劳动理论;第三阶段是唯物史观异化劳动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几个阶段之间的历史联系,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江泽民则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评价标准的历史性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都强调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都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价值取向等。其发展性则主要体现在“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咏侠诗在唐代艺术流变的轨迹及其与初唐诗风转变、盛唐风骨以及"意境"理论的互动关系。作为一种具有外向性特征的"咏志"文学,咏侠诗与社会文化形态和美学思潮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初盛唐咏侠诗中作为现实描摹对象的"侠少年"到晚唐咏侠诗中作为理想投射客体的"侠客"的转换,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演变轨迹。这种转变的深层原因是文人的社会处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文人的自我社会定位的变化。这可以从一个侧面透视出在唐代文化形态的转型及其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位移。  相似文献   

18.
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依法治国",不仅使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也使马克思主义法学和邓小平法制理论在世纪之交,继续得到了重要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依法治国"论具有继承性、发展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魏晋时期的文学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建安三曹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以及二十四友文人集团。这些文人集团的形成与消亡都与当时的学术思潮及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定时代的文化不仅陶铸了文学的内在精神,而且对于当时文学的总体风貌施加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探讨了魏晋时代的文化冲突、融合与蜕变对于文学演化的作用,描述了上述文人集团及其文学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并试图从中归纳出应有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0.
波德里亚是当代知名的后现代理论家,他曾经深受马克思及其后学思想的影响.在马克思诸多思想中,给波德里亚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从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马克思的理论对波德里亚思想的启发和指引.即使波德里亚后期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一个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折,他依然未能摆脱马克思的庞大身影,他所继承和发展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思想仍然是其思想中的内核.并且,波德里亚一直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持批判态度,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继承.因此,我们在研究波德里亚时,千万不可人为地割裂他与马克思的关系,否则会有片面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