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设置了郡县和同姓诸侯国,即所谓的"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国并非隶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央以"同姓一家"对诸侯王进行道德约束,以"家长"自居,要求诸侯听从"家长"吩咐;诸侯王认为"家"无君臣尊卑之分,不听中央节制.中央设立诸侯王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双方存在着激烈的对立与冲突,甚至会爆发战争,中央和诸侯王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蒋波  李永红 《南都学坛》2022,42(1):8-13
汉初,王侯拥有较大的置吏权,士人通过举荐、上书、诸侯王征聘和招拜等途径起家于封国.随着王侯权力的削减,武帝以后封国官吏的选任方式逐渐被朝廷的诏除、举孝廉、征拜替代.那些起家于封国的官吏只占汉代封国官吏系统的小部分.封国官吏的起家官职既有王国相、王国中大夫、王国郎中等行政吏,也有王国舍人、侯舍人、侯家骑等家吏.与朝廷官吏起家情况有所不同,汉代起家于封国的官吏受诸侯政治地位影响较大,且具有籍贯多为诸侯国人、起家官职偏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西汉前期地方王国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汉之争中,刘邦为团结各派力量,联合对付项羽,便大封异姓诸侯王。西汉建立后,刘邦逐步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又在全国大封同姓诸侯王。于是,西汉出现了“郡国并行”的特殊制度。关于刘邦的分封,论者多以贬斥为主。认为这一制度是历史的倒退;王国是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是西汉前期的社会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4.
西汉以来的历代王朝都有大大小小的王国。这些王国既有自己的一套运作体制,又接受中央的领导,在这些王国中,内史和相是两个最重要的职务,但在不同的时期,它们或置或废变化无常,这种变化始终是反应中央和地方的美系的一面镜子。尤其是诸侯王与内史、相关系反应了中央和宗王之间的一种博弈,本文通过研究这种变化去诠释中央扣地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汉推行以孝治国理论,这种理论常常陷于维持宗室秩序与骨肉相残的悖论。西汉统治者通过"大一统"的主流意识、"众诸侯"推恩的软着陆方式,破坏地方王国与中央对立的现实条件来解决王国问题,以孝治国悖论却成为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汉王朝的政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王国分封制并存,郡县直属西汉王朝,王国则为封王管辖的地区。王国建有一套独立的职官体系,其中相是最主要的职官之一。王国相的设置、地位变迁、职权、任命以及与诸侯王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中央集权的强化。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荆州松柏一号汉墓出土简牍记载汉武帝早期的南郡辖有"显陵"。本文从显陵的人口信息入手,指出仅有四百余户的显陵属于非常特殊的县级政区。西汉时代的县级政区中,只有侯国和陵园奉邑的户口数量少至三四百户。在排除显陵为侯国的可能性以后,可以明确显陵为陵园奉邑。西汉时代,诸侯王可以设置陵园奉邑,在各诸侯王国境内普遍分布着诸侯王陵园奉邑。南郡曾两度设置为临江国,显陵应为临江哀王刘阏的陵园奉邑。"显陵邑"设置于景帝四年刘阏去世之时。汉元帝永光四年,朝廷全面废除陵园奉邑制度,显陵至迟于此年废除。显陵的地理方位约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北部,该地理方位与荆州松柏一号汉墓35号木牍南郡行政文书所展示的南郡辖县空间排列规律相符。荆州松柏一号汉墓墓主周偃,在出任江陵县西乡有秩啬夫之后,应在南郡太守府任职,至元光二年七月调任桂阳郡南平尉。松柏一号汉墓出土的南郡行政文书,形成于建元三年至元光二年七月墓主周偃出任南郡属吏期间。  相似文献   

8.
论分封制与汉初学术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出现的学术繁荣局面,不单是黄老思想流行的结果,更与分封制的实行有关.汉初士人在投靠中央王朝无门的情况下,纷纷依附于诸侯王国,从而造就了汉初的学术繁荣.而汉初学术繁荣的昙花一现,也缘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思想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刘邦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出于策略考虑,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天下大定之后,刘邦以种种藉口,进化矛盾,渐次削除了七个异姓王国,七王或杀、或废、或流窜他邦,只有实力最为弱小、且处于王朝与南方越族势力之间缓冲地带的长沙国得以暂时保全。造成这一历史公案的根本原因在于: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与作为分封制残余的异姓王国必成相疑之势,故而不能仅从刘邦个人秉性上去找西汉初“鸟尽弓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汉前期的诸侯国在剪灭吕氏势力及抑制军功阶层,维护汉代政治的平稳运行,以及在文景时期的经济恢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海昏侯国的观察中,可以看出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诸侯王对王国治理上,而且也通过侯国迁徙,将当时北方先进文明带到南方边地,由此打破该地区文化发展的低水平循环方式。同时,西汉前期诸侯王与地方豪强、游侠的关系亦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汉前期主要有 1 0个诸侯王国。王国经济在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并对西汉经济、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初分封的同姓王国,具有一定的人事权、司法权,职官制度与汉廷相近,有时也会比附汉律令进行定罪量刑,但并不意味着王国有制定法律的权力。对此种种自治权,不宜过分夸大:无论是从名还是从实的角度看,皇权政治一直存在并占据上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也确定无疑。从朝廷颁行的律令看,汉法通行于天下,王国并非是法外之地,更非独立的主权国家;从汉文帝即位以来,朝廷对王国的控制与防范也在不断强化。秦汉之际,封邦建国屡屡再现,是封建观念意识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尝试重建旧制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13.
西汉的封国分为王国和侯国两级。《通典·职官十三》说:“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群臣异姓以功封者谓之彻侯(因避武帝讳,后称列侯)。”本文专就封侯制度及其变化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汉初郡守“重于古诸侯”的现状,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削弱,它反而成为东汉末帝国分崩离析的潜伏因素。深源溯流,东汉崇尚名节与两重君臣之义,实为这一结果提供了思想基础。而朝廷在政局动荡中所采取的错误对策,更将历史车轮推到了非所逆料的反面。  相似文献   

15.
西汉初年,被推翻的奴隶主阶级残余势力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这种斗争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和分裂割据的诸侯王国的尖锐对立。在文帝、景帝时期,围绕着是坚持前进,实行适应封建统一要求的郡县制,还是复辟倒退,实行有利于割据分裂的分封制这个根本问题,“尊法”的西汉中央政权和“崇儒”的地方割据势力展开了长期、复杂、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春秋繁露·止雨》“二十一年”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繁露·止雨》“二十一年”的记载,从版本、朔日等方面来看,存在着讹误,后人也有所误解。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史料价值,它在探讨董仲舒作天人三策年代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既能与《史记》、《汉书》构成证据链,为元光元年说提供了有力支撑,又否定或限制了其他说法。同时,它又是汉代儒家著述中稀有的王国纪年资料,是诸侯王地位的标志,也是反映习惯做法、思想意识滞后于政治制度变化现象的标本。  相似文献   

17.
汉代吴楚七国之乱,是诸侯王长期骄纵无制,穷奢极欲,暴戾横逆,蔑视中央,久有不臣之心的必然结果。加强中央集权,削平侯王势力是汉初历史发展的要求,平定七国之乱,也可以说是汉王朝的一项武功。  相似文献   

18.
郭海燕 《南都学坛》2010,30(2):16-19
两汉时期诸侯王一般妻妾众多。西汉时诸侯王的妻妾名目与皇帝后宫略同,人数也较多。随着诸侯王地位的下降,东汉时名目大为减少,对妻妾的数量也有了限定。诸侯王由于地位的特殊,其婚姻也易受政治、重亲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诸侯王不能审慎地处理后宫问题,则会影响其最终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四人邦”邦刊《学习与批判》一九七四年第十一期发表了出自四川的一篇黑文——《试论西汉前期复辟的主要危险》(以下简称《试论》)。这篇黑文胡诌。西汉前期,“奴隶主阶级复辟与地主阶级反复辟的斗争仍异常激烈”,“复辟的主要危险来自那些曾为刘邦统一中国建立过‘功勋’,因而有着一定的政治、军事实力,而在这时则反对沿着进步、统一道路继续走下去的各诸侯王身上”,在这些异姓诸侯王被剪除之后,“复辟的主要危险”又来自那些同姓诸侯王。用罗思鼎的话来说,这篇黑文的“明靶子”是西汉前期的诸侯王,“暗靶子”则是我党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革命领导干部。但是,如果说《试论》完全是拾罗思  相似文献   

20.
1372年至1879年(明清时期)的507年间,琉球中山王国是中国的藩属国;1879年被日本吞併之前,其国王由中国朝廷册封;琉球王国定期向中国朝廷进贡并得朝廷的赍赐;统属关系和谐亲密;琉球王国时时派生员入中国国学学习,其回国的琉球肄业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的风俗渗透于琉球,使其王国愈亦走向进步与繁荣。琉球本不是日本领土,是日本海洋扩张战争侵吞了琉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