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礼仪素质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的体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加强公民礼仪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亟需从理念张扬、制定规范、宣传推动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实践等方面着手,推动整个社会主体思潮的认同,进而提高全体公民的礼仪意识,实现全体公民礼仪素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2.
契丹射柳仪     
契丹族的文化礼仪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射柳仪(又称瑟瑟仪)就是契丹族的一个古老的礼仪之一。它是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祈雨仪式,它的产生同契丹族的社会经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而道德则是礼仪的灵魂,二者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学习礼仪,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礼仪水平,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三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良心,体现在人们的讲礼重义的行为上.  相似文献   

4.
对青年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是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要想立足社会,创立事业,必须从学礼、懂礼开始。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礼仪教育,学校应该把礼仪教育真正地引入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貌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实践活动,借助社会上的"权威"来加强教育效果,教师应成为遵守礼仪规范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它既是个人气质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展现。许多成功人士深知礼仪在交往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重视礼仪修养。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商务活动也日趋频繁,加  相似文献   

6.
称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方面,而称谓词语正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7.
礼仪之文化     
徐迅雷 《社区》2008,(24):4-4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话。显然,这主要是对“客人”人乡随俗的善意提醒。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而一说奥运礼仪,就是咱们得适应西方的礼仪,久而久之成了一个问题。“奥运礼仪”需要向西方看齐吗?我们应该看到,奥运本来就是展示中国的文化文明,那种礼仪细节的碰撞,  相似文献   

8.
秦汉是华夏民族婚姻文化定型的时代。在几百年里,礼教和法律结合起来,确立了婚姻形态、方式、制度的基本规范。成婚的礼仪是这套规范的一个方面,以"六礼"为典范的规矩得以固定下来。但另一方面,非"礼"的习俗依然存在,边族也有其自己的习惯。因此,秦汉时代的成婚方式仍在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肃南裕固族婚嫁礼仪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裕固族是我国西部地区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裕固族的礼仪文化内容丰富,其中婚嫁礼仪文化独具特色。通过考察裕固族婚庆礼仪活动找寻其婚嫁礼仪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了解和认识裕固族民俗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它的基本内容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就餐礼仪———包括餐前礼仪、使用餐具礼仪、就餐时的礼仪、餐后礼仪等;  相似文献   

11.
生育是人类种的繁衍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纷繁复杂的诞生礼仪,整个礼仪规范是男女有别文化的体现。本文试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诞生礼仪中性别差异的探讨,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略论太平天国的文化礼仪改革沈红霞,刘洪英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文化礼仪看作是维系封建政治统治和伦理关系的重要手段。一切反抗封建秩序的斗争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发起对封建文化礼仪的冲击。太平天国要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势必“要颠覆自古以来的民族迷信礼法和信仰...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以其独特的歌唱艺术作为礼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试图从布依族酒歌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探讨它与布依族礼仪的交融形态,以期达到对布依族文化的进一步理解,促进布依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人一向把讲礼、守礼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共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人际关系多样复杂,这就决定了讲究礼仪必然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主要道德规范。良好的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保持人们社会交往和谐的基本准则,对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促进和规范作用。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都应当把讲究个人礼仪当作获取成功的素质能力去培养。  相似文献   

15.
年龄称谓是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的非实际数字表达的特定称谓,其命名过程深深打上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烙印。这些年龄称谓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命认知,折射着汉民族古老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文化观念。思维维度表现出直觉体悟、具象托思的传统思维方式;礼仪维度彰显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礼仪规范;价值维度体现了引经据典、以古为好的价值取向;交际维度倾向于贵曲忌直、委婉含蓄的交际策略。对古代年龄称谓进行研究,对于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知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人际交往中的语言应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包镭 《人力资源管理》2014,(10):268-270
口语交际是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其口语表达直接影响其生活、学习及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意义十分重要。但目前大学生的口语实际与现实需要有较大距离,尤其是其口语活动应遵守的基本规范如礼仪等方面有较大的缺陷。因此,大学生的口语表达在其进入职场前必须要有一个适应及规范,使口语表达符合社会生活的礼仪需要——微笑、习惯使用礼貌语、学会倾听、优美的声音,由此使言语呈现出准确、得体、有效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懂礼知礼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明人士的重要要求。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青少年礼仪文化缺失是青少年文化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礼仪文化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中华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质,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人文关怀思想发源于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华礼仪文化强调约束自己,尊重别人,生命关怀,和谐共处。经济上日益强盛的当代中国应充分重视继承发扬中华礼仪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用中华礼仪这个"魂"来教化和治理社会,弘扬真善美,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吸引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企业来说,除了要具备高超的管理水准和技术水平,还必须通晓企业礼仪的规则,并坚定不移地构建企业礼仪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交往的需要,规范员工行为,塑造美好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丧礼是我国古代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中“可卿之丧”的礼仪描写内容非常丰富,但情节却前矛后盾,曹雪芹由此展示了贾珍的人物性格,进一步揭露封建世袭子弟的丑陋嘴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