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虞弘墓志》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平梁 《民族研究》2006,7(4):64-70
史实证明:虞弘及其同时代人虞庆则,其先人原来都是赫连夏国人,夏国又称鱼国,其臣民又以鱼为姓,回纥语称balk。虞弘故乡尉纥驎城,即薄骨律城,亦即灵州城,建造时间亦可追溯到夏国,回纥语称balklad。西域系泛称,既可以将夏国包括在内,更可能指当时已分布到传统意义上西域部分地区的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夏国亡后,虞弘家族主要在这一带活动。  相似文献   

2.
《魏书》所见北魏公主婚姻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跋鲜卑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其政治制度、经济关系以至道德习俗等等都出现了许多不同于秦汉社会的新内容,婚姻关系也是如此。然而,以往学术界在研究拓跋鲜卑历史时却对婚姻关系不予注目,无人问津。本文拟就北魏公主的婚姻关系作些探讨,以从一个方面来展现北魏社会婚姻状况的多采风貌。  相似文献   

3.
契丹小字《萧仲恭墓志》曾在《考古》1973年第5期上发表。这是一份很珍贵的资料。本文试图利用我们对契丹小字研究的成果,并参照史载,对该墓志作一考释。 文中对某些原字音值的构拟和某些契丹小字的释义,凡见于我们以往发表的论著者,只引用成果,不再繁证,也不一一注其出处。  相似文献   

4.
宗喀巴是我国藏传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藏传佛教的集大成者。他所进行的整饬宗教和创立的格鲁派佛教,不仅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有重大影响,而且还传播到其它地区。宗喀巴一生从青海到西藏刻苦钻研显密经论,著书立说,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全是用藏文写成的,目前见到的汉文译本还很少。他著的《中论广释》是依据印度佛教后期中观随应破派(应成派)佛护、月称的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朱子语类>中的13个口语词加以考释,以期引起人们对其语言研究的重视,并为各种近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修订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杨富学 《民族研究》2015,(2):78-86,125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方《回鹘米副侯墓志》,内容简单,却有重要意义。从志文可以看出,墓主米公为回鹘摩尼教大师,作为回鹘使者常住于唐都长安,于唐穆宗长庆癸卯年(823)亡故,享年73岁。米姓本为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后裔,志文称米公为"回鹘云麾将军试左金吾卫大将军",说明该米姓粟特人,经过融合与同化,有可能已变成回鹘大家庭之一员了。米公的去世,受到唐政府的重视与优抚,体现了唐与回鹘间非同寻常的友好关系。志文称墓主生有四男二女,可证回鹘摩尼僧是拥有家室的,有妻子儿女,与华化景教徒的舍俗姓传统迥然有别。通过考订此一墓志的相关问题,说明其对回鹘摩尼教及其与粟特的关系,乃至唐与回鹘之关系的研究,都是颇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国内外同行研究元代帝师八思巴名著《彰所知论》的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并在指出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的基础上 ,根据《彰所知论》藏文原本 ,对汉译文中漏译或译得不完整的地方进行了补订。  相似文献   

8.
文成帝《南巡碑》可进一步充实对北魏前期以幢将郎卫制度为主体的禁卫武官制度的认识。《南巡碑》所见幢将有内都幢将、三郎幢将、雅乐真幢将、内小幢将等 ,内都幢将当为负责殿中宿卫的禁卫长官。《南巡碑》所见斛洛真即胡洛真 ,意即“带仗人”(宿卫者 ) ,斛洛真军将或即宿卫军将。雅乐真、胡洛真可能就是史书中常见之羽林、虎贲 (郎 )。《南巡碑》可见大量郎官———内行内三郎、内三郎、三郎 ,内三郎多兼将军号。北魏前期亦有左右卫、武卫、四军、骁游等将军 ,似亦为禁卫武官。左卫将军所兼之南部折纥真即南部下大夫 (尚书南部侍郎 )。文成帝时禁卫武官出身于五六十个家族 ,归附拓跋鲜卑的各部族几乎都有代表人物任职于北魏禁卫武官系统 ,主要以帝室十姓、勋臣八姓及素和氏、斛律氏等约十余个家族为主。高车 (敕勒 )族的乙旃 (叔孙 )、斛律氏与北魏禁卫军权的关系极为密切。禁卫武官的出身和来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前期政权浓厚的民族特色及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土尔克杂学》,原名《土尔克菲扎依力》或《土尔克穆合塔孜尔》。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广、且属杂记文体和杂史性质的文献,故又多称《杂学》。它是我国撒拉族在中世纪时使用的以阿拉伯、波斯文字母为基础的一种拼音文字——土尔克文字写成的手本。它不仅是研究撒拉族历史、宗教、文学和社会风俗习惯的珍贵文献、也是研究撒拉族语言文字难得的珍贵资料。严格说来,《土尔克杂学》本身虽然不是旧书面撒拉尔语文献,但它却包含了古代撒拉尔语的语言材料,可以说,很可能中世纪的撒拉尔语和这一文献的语言,是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13—14世纪使用的语言或方言。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本《吉祥轮律曼陀罗》是一部重要的藏传密宗经典,对研究元代回鹘语文,回鹘佛教的发展及其与藏族文化、藏传佛教的联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文献不见汉文本,惟有藏文本流传,无疑丰富了中华《大藏经》的内容。全部文献较长,共23页,这里仅选取前10页予以译释。  相似文献   

11.
《统毗伽可贺敦延陁墓志》出土于长安昭陵,为李思摩妻子延陁氏的墓志.延陁氏乃薛延陀部族酋长之胄,后嫁于突厥可汗所出阿史那思摩.630年,延陁氏随思摩降唐,被安置在夏州一带,在故定襄城、长安等处亦有居所.作为突厥可汗的夫人,延陁氏亲历了隋末至唐初漠北地区的风云变幻,见证了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兴衰更替,这些内容在《统毗伽可贺敦延陁墓志》中多有反映,可与《李思摩墓志》相表里.该墓志为深入研究薛延陀部族的历史和贞观时期的北疆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
《明史》的编修,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诏修明史开始,到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经历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其中编纂、修订、改编、定稿,就花了五十多年。编撰时间如此之长,参加人手又多,几经修改抄录,其中错漏在所难免。自《明史》刊印以来,已有不少人作过校勘补正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关于《明史》考证质疑,增补整理的著作已有王颂蔚:《明史考证攈逸》(42卷),王季烈:《明史考证攈逸补遗》(1卷),丁谦:《明史西域传地理考证》(1卷),《外国传地理考证》(1卷)等不下二十余种。现在,中华书  相似文献   

13.
回回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文献上,是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该书卷五《乐律》中有《边兵凯歌》五首,其四云: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 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这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回回”的最早记载,因此,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处出现的“回回”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王日蔚先生认为:“宋神宗时(公元1068年),对维吾尔  相似文献   

14.
契诃夫不仅是一位短篇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剧作家,其创作了《伊凡诺夫》等经典剧目,为俄国戏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契诃夫的《伊凡诺夫》为过去僵硬、呆板的戏剧艺术增添了浓厚、鲜活的文学色彩,这部剧作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为俄国引入了“俄罗斯”式的戏剧风格。但《伊凡诺夫》不仅是俄罗斯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崔汉衡曾于唐代宗、德宗朝4次出使吐蕃,两度参与唐蕃会盟,是中唐时期唐蕃交往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为促进唐蕃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河南洛阳出土的崔汉衡墓志,为研究崔汉衡的家族世系、生平仕履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利用《崔汉衡墓志》中的记载,及该家族其他成员墓志的记载,大致可以复原正史中原本断裂的崔汉衡与其五世祖之间的世系传承。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除了可以考察崔汉衡一生的仕宦履历外,也可以帮助解读在一些事关唐蕃关系的大事件中,崔汉衡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观点对两唐书吐蕃传有关吐蕃政治制度的记述进行了补证。  相似文献   

17.
管译师宣奴贝的《青史》在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就有了非常精良的英译本,即罗列赫译本《Blue Annals》。目前流行的藏文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分上、下两册。郭和卿先生的汉译本《青史》由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由于译者仅用一年时间就翻译了这部煌煌巨著,时间仓促,部分漏译、错译在所难免。本文依据上述藏文版,参考英文版,对郭译本第15章不足之处进行了补订。  相似文献   

18.
管译师宣奴贝的《青史》在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就有了非常精良的英译本,即罗列赫译本《BlueAnnals》。目前流行的藏文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分上、下两册。郭和卿先生的汉译本《青史》由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由于译者仅用一年时间就翻译了这部煌煌巨著,时间仓促,部分漏译、错译在所难免。本文依据上述藏文版,参考英文版,对郭译本第1~5章不足之处进行了补订。  相似文献   

19.
一、解题:在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有 P、T、1062、1065号两个令人感兴趣的文献,都是关于马的,所以称为“马经”原文无题,依据内容,令作“医马经”及“驯马经”残卷。由于这两个卷子的出现,人们不得不注意下面的事实:(1)吐蕃人畜牧业发展的高度,特别是马的繁育和使用达到相当水平,其牧畜学知识的积累,蔚然可观。(2)吐蕃的兽医学与普通医学的发展相一致,成为藏医学的分支。马匹在古代军事和交通事业(驿站)上属于非常必要的牲畜,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被尊为六畜之首(排列次序是马、牛、羊、鸡、犬、豕)。吐蕃人对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胡康 《西藏研究》2022,(3):48-57
贞观十二年松州之战的爆发与唐蕃间的边界问题密切相关。从新出《拓拔驮布墓志》可知,贞观七年时,吐蕃势力已经发展到了唐蕃交界附近,双方在党项问题上已经出现了对立的趋势。吐蕃在贞观八年首次遣使唐朝,是为了解决党项问题,与吐谷浑问题无关。贞观九年,唐朝击败吐谷浑后,唐朝与吐蕃在吐谷浑问题上又产生了矛盾。松州之战的爆发是唐蕃在党项、吐谷浑问题上谈判破裂的结果。松州之战后,唐蕃达成了新的边界划分协议,吐蕃退出吐谷浑、白兰之地,党项部落则分属唐蕃双方,文成公主的远嫁就是协议达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