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从张骞“凿空”以来,“西域”这块神奇的大陆腹地便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商旅们所注目和向往。从两汉至盛唐,不乏有效之经营,虽历经反复,但巴尔喀什湖以南、帕米尔以东地区很早便列入中国之版图,成为民族交往和文化融汇的大温床。到了“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的元代,西部疆域更扩展到中亚阿母河一线,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到空前阶段。明朝初年的统治者们也颇想师法汉唐,踵迹前元,对西域各地积极遣使交好和加强羁糜控制,双方的贡赐贸易也曾发展到相当规模,虽不及汉唐气魄之恢宏,然亦颇可称述。茫茫丝绸古道上一度使者往还,商队相望,在民族区域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其铁路政策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官办与商办之间摇摆。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中止了商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2)
清初台湾农民经济负担包括租赋、丁税及杂税三个部分,其中主要是租赋负担。本文拟就台湾农民的租赋负担问题,试作论述。自耕农台湾归清之初,由于封建生产关系刚移植到台湾不久,各种封建矛盾还不明显,土地兼并现象尚不严重,这就使自耕农的数量不断扩大,成为开发台湾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自耕农必须向清政府交纳田赋。当时台湾田赋定额是:上则田每甲征粟八石斗,上则周每上征粟五石;中则田每甲征粟七石四斗,中则同每甲征粟四石;下则田每甲征粟五 相似文献
4.
5.
6.
7.
8.
<正>本文所说的清初,是指清朝入关以后到雍正约九十年的时间。这一阶段学术思想的特点学者们的看法不一。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及《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以清代考据学的生、住、异、灭作为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认为清初是考据学启蒙(生)期,乾、嘉为其全盛(住)期,道咸以后为其蜕变(异)与衰落(灭)期。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没有分期,但实际是以理学与考据学的消长作为基本线索,而比较突出理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观点,同梁氏相比,大大地降低了考据学的地位。对清初,则强 相似文献
9.
10.
清代初期是词选编撰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词选极具特色,一是选心上兼收并蓄,二是选型上表现为选派和选史的结合,三是在体例上兼具词谱之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选者严肃的编选态度,词选和清初词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鼎革之后,相当部分的前明官员选择了与清廷合作,成为所谓"贰臣"。这些贰臣无论位高权重,还是沉居下僚,都不同程度地对清廷怀有疏离的心态。造成清初贰臣这种心态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清初实行高压的民族政策;二是儒家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三是清初贰臣的政治际遇。清初贰臣的这种疏离心态以南方贰臣为代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弹词的地域分布、演唱风格、弹词演唱与江南风俗、弹词文学与江南民俗、弹词作家与江南等五个方面剖析了清代弹词与江南文化不可离析的血缘关系,认为清代弹词是属于江南文化的“特产”。 相似文献
13.
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二年至五年(1876~1879)的华北大旱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酷的奇灾大。在赈灾过程中,中外各界所表现出的社会动员及参与程度,以及救灾方法的变化都是史无前例的,其中江南绅商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在灾荒发生较早的山东省,江南绅商组织了大规模的民间义赈,其赈灾经验成为后来晋、豫等省赈灾的先导和榜样。 相似文献
14.
论清初畿辅的投充旗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初圈占旗地时 ,内务府及八旗贵族等 ,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补充庄园劳动力 ,曾一度大量收取投充人 ,投充亦成清初之“恶政”之一。八旗王公和内务府等将投充地亩设置纳银庄 ,将带投土地多者为庄头。另外一些没有带来土地的投充者 ,他们可以为主人分得绳地 ,并成为内务府皇庄和八旗王公庄园的劳动力 ,此类投充者解决了清初八旗庄园因“逃人”而致使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故清初曾一时出现八旗赖投充者为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卢建一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05-108
清初统一台湾后,台湾作为沿海数省之门户,其海防战略地位得以确立。清朝统治者开始重视台湾的海防建设,在台湾驻兵之多、设防之周密,均史无前例。从客观效果上看,自清初统一后到鸦片战争前的一个多世纪中,台湾海防曾对东南海疆安定发挥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说:“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管理兵刑的是封建国家的暴力机关,管理钱谷的是封建国家的剥削机构。这两者也就是封建国家向农民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主要工具。毛主席又曾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史家们每每以让步政策来阐述朱元璋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至于洪武年间对人民实行的“重典之治”,则很少提及。还有的人在论证这一问题时,尚未对明初法制做全面研究,就从“让步政策”的结论出发,把明初的“刑用重典”解释成“治官不治民”的。我认为,这种笼统地谈论让步政策而不能正视明太祖朱元璋“重典治民”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明初对劳动人民到底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政策呢?为了揭示事实的真相,就有必要对朱元璋的重典政策与让步政策的关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宋元至清初我国外语教学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多民族国家的观点来谈论语言教学,历史上某些非汉族语言既是外语,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契丹文和女真文的研习是辽金时代非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蒙古国时代,燕京出现了畏兀儿文与蒙古文学校。至元年间,元政府建立了蒙古国子学与回回国子学,其中回回国子学中还教授一种回回会计速写字符——亦思替非文字。明代在翰林院中设四夷馆教习八种语言。四夷馆为教学需要编写了番一汉对译辞书和番语教材。明中期之后,根据对外交往的要求,在馆中又设立了新的外语专业。满清入关之初全盘继承明制,仅改名为四译馆,专业语种设置不完全适合实际需要,至乾隆年以后方有所改善。明代及清初中国民间的外语教学主要是穆斯林经堂教育中的回回语文研习,常志美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9.
艾煊的散文创作开始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是当代散文,乃至于整个当代文学最早表现出江南文化特征的作品,它记录了艾煊找寻和回归江南文化品格的足迹,在当代江南散文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对于长期受政治主流文化熏陶的艾煊来说,其散文创作也体现了江南文化和政治文化相矛盾、相交织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的清初散文家以规模宏大、出入唐宋的散文扫清了明末文坛的纤佻。“以小说为古文辞”是侯方域散文的价值所在 ;他的斥责权贵和抒写怀抱之作为其散文精华 ;他主张“讲唐宋以来之矩” ,是唐顺之、归有光唐宋派散文的有力继承者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 ,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