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解小平 《青海社会科学》2007,2(3):81-83,127
法律历来所关心的是如何抑制人性中的恶,却忽视如何激活人性中的善。本文就见义勇为酬金制度进行思想和立法的分析,使见义勇为者能得到法律真实的物质保障,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道德法律化提供一种安排、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见义勇为立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有关见义勇为的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提倡和保障见义勇为的正义之举,去除和制裁见死不救的社会消极现象,人们对此只停留在道德舆论的引导上。目前,在政界和法学界有些有识之士试图从法律上来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并未引起有关部门和立法机关的应有重视。本文试图从见义勇为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出发,谈谈笔者自己的观点。一、见义勇为的法律意义什么样的行为是见义勇为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见义勇为”是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勇敢地去做。这是对见义勇为的词语解释,这一解释作为语言解释,并不能为我…  相似文献   

3.
潘彤 《南方论刊》2013,(9):34-34,21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形势下如何对见义勇为进行保护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见义勇为的概念、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以及见义勇为的本质三方面来分析,通过立法对见义勇为进行保护并非最佳途径,建议依托见义勇为基金会、宣传教育、精神鼓励等方式促进见义勇为的发展,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4.
后危机时代是指危机已经触底进而处于复苏的阶段。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目前各国经济开始有所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在后危机时代要实现化危为机,就在于如何实现我国产业政策的法律化,从而更好地契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日韩两国产业政策法制化发展的历史溯源,可以让我们有所启发,从而在WTO规则的制度环境中,考虑如何在后危机时代实现我国产业政策法律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5.
见义勇为的公法性及损害救济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比较,得出见义勇为行为不属于民法中的无因管理,也不是纯粹的道德行为,应当属于公法的范畴的结论。围绕这一问题,从见义勇为的公法性与受益人不承担损害救济责任两个方面论证,提出我国的见义勇为损害救济制度的构建,即见义勇为者的损失首先由侵权人赔偿,在侵权人无力承担、不能完全承担,或者在没有侵权人情形下,由国家承担。  相似文献   

6.
"道德法律化"是"制度伦理"中的一个代表性观点。本文从理论依据和逻辑方面、在调控范围和实践论证方面对道德法律化提出质疑:试图把道德变成一种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不仅理论上存在不足,实践上也会带来许多负效应,道德法律化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论股权激励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琳 《人文杂志》2002,(1):156-158
我国的企业激励机制经历着一个由单纯工资激励机制向综合激励机制演进的过程 ,这一过程仍在继续。股权激励机制就是目前探讨并在试行的一种制度。但在目前的讨论中 ,存在着一种不加分析全面肯定的一种倾向。本文分析了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科研不端现象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科研伦理法律化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为了更好地应对科研不端,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并逐步强化法律的力量,实现科研伦理的法律化。科研伦理法律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应对科研不端的重要举措。我国有必要在今后的科研管理中加强科研伦理法律化的力度和步伐,但在此过程中须把握好科研伦理法律化的限度。  相似文献   

9.
论官德规范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以德治国”的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我们必须在道德建设方面上一个新台阶。由于官为民之表率,所以搞好公民道德建设要先搞好官德建设。官德建设的基础是官德规范机制的建设,包括: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官德规范,并按照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原则把官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法律化,同时建立一套能将官德规范迅速贯彻到官员中去的道德内化机制,一套能促进官员自觉遵守官德规范的道德激励机制,一套有制约力的道德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都与法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把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改革设计加以法律化;同时,又要把改革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不断加以法律化,以保证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坚持实施。所以,改革与社会主义的法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领域出现的混乱与失范状况,道德法律化这一命题又被我国许多学者重提,并在道德法律化的界定、理论与实践基础、范围与尺度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见义勇为全国统一立法暂付阙如,对见义勇为概念的界定,公众纷纭评说、学者见仁见智.对此,可在民法典或见义勇为单独立法时,集中一个条款对见义勇为的概念作出明确规定,将其定义为:"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已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难实施的积极救助行为."积极救助行为具体包括: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抓捕或者协助有关机关追捕逃犯或者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抢险救灾的行为;其他积极救助行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知识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本,而知识的传播者与应用者恰恰是做为世界主体的人类。因此作为现代事业,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并激励人才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是公司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课题。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企业应根据员工的不同特点划分出不同的激励方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激励方式有以下两种。  相似文献   

14.
激励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激励机制的制订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由于,在不同时期,员工的价值观和追求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一般而言,要建立比较完善和科学的企业员工精神激励机制,应着重把握好几个基本的方面,如重视员工素质的提升,重视工作目标的激励,重视企业的文化激励,重视对员工的人本关怀,重视灵活性和差异性激励,等等,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对影响人的积极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依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15.
社会舆论对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负面的社会舆论正在消解着人们的见义勇为精神.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培育人们的正义感、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等途径,为弘扬和培育见义勇为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6.
社会舆论对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负面的社会舆论正在消解着人们的见义勇为精神。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培育人们的正义感、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等途径.为弘扬和培育见义勇为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7.
对见义勇为立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社会实践中 ,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见义勇为者 ,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见义勇为者为保护其合法权益而寻找不到恰当的法律武器。针对该情况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论证了我国亟需进行统一的见义勇为立法 :当前对见义勇为立法的匮乏 ;统一见义勇为立法的必要性 ;统一见义勇为立法的可行性 ;未来《见义勇为公民权益保障法》的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见义勇为致损救济是见义勇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对见义勇为者在救助过程中的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也是当前学界所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而当前仅仅使用民法中的无因管理制度并不能涵盖见义勇为的所有情况,因此通过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系统分析和归类,并借鉴西方国家“好撒马利亚人法”的经验,提出综合运用民事和行政两种方式来完善我国见义勇为致损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民法、刑法、行政法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在保障见义勇为人员时力不从心;现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无序、混乱,不能担此重任;而社会优抚法和社会救助法在保障见义勇为人员时也存在着诸多障碍,制定一部独立统一的《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法》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诚实信用这一“帝王条款”随着法律思想的迁延,由自由权本位时期仅作为道德规范存在过渡到社会权本位时期的最重要的法律原则之一。诚实信用是道德的法律化,在我国的多部法律中均有体现和规定。但是,尚有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最终,我们希望诚实信用原则能从强制规定的法律条文中消失,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遵守和执行,真正建立一个和谐、诚信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