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拟构道德知行测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知行统一是道德建设的追求目标 ,科学客观地评价道德知行状况是实现道德知行统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应用道德知行测度理论测量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状况 ,能够使测度值更科学、更趋于真值 ,有利于提高德育绩效 ,更好地实现道德知行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道德评价标准的人我分离现象,即评价他人用较为理想的社会道德认知标准,而评价自己则用相对现实的个人道德认知标准,这带来了许多消极后果。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道德的理想化与人们行为现实化之间的冲突。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在提升人们行为道德性的同时,还得让理想道德向现实有所下放,即在改进思维方式、承认人性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建构全面、合理的道德认知系统,以提高道德评价原则的可渗透性,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基础上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引领。  相似文献   

3.
如何解决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的知行分离现象,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主体性教育、德育目标、德育价值导向、道德价值评价体系、道德价值取向约束机制、道德践行、构建和谐德育环境等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道德知行统一是道德建设的追求目标 ,科学客观地评价道德知行状况是实现道德知行统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应用道德知行离合测度理论测量道德知、行的离合程度 ,能够使测度值更科学、更趋于真值 ,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道德知、行离合程序 ,提高德育绩效 ,更好地实现道德知行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知行冲突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引起道德知行冲突的原因 ,可以为解决道德知行冲突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单舒平  苏拓  张婕 《人文杂志》2012,(2):190-193
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道德是调节利益关系的基本手段。利益和道德具有内在关联性,这就为道德知行差异的经济学分析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以简历造假为例,阐述了运用成本收益法分析大学生道德知行差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大学生道德知行差异的原因,提出了缩小道德知行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工程技术活动的社会性,要求工程师必须履行伦理责任。工程师作为具有意志自由的道德主体。面对各种价值冲突,其道德行为选择和履行伦理责任不可避免。重视工程伦理责任教育,把工程伦理责任教育纳入高等工程院校德育的目标体系中;通过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培养工科大学生的责任认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培养工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化其责任行为;通过制度规范的约束力来强化工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能否在道德冲突面前作出正确选择是衡量其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正确的道德选择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道德冲突,当代大学生除了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核心原则外,还应遵循道德自由与道德责任相统一、逻辑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个人完善与社会至善相统一、"最大善目的"与"最小恶手段"相统一、认知与行动相统一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面临着道德主体的践行困境:道德主体不想与不愿作为,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知行不一,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与道德理性的矛盾与冲突.如何走出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在当代践行的困境,从主体层面来讲,最佳途径是加大道德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实现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践行.  相似文献   

10.
我国道德生活领域“知行分裂”现象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洁 《兰州学刊》2004,35(6):79-83
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仍然处于困境.处于困境的突出表现在于道德生活的知行分裂,即人们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道德践履相互脱节、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要实现知行统一、走出道德建设困境,必须弄清知行分裂盛行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对症之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状况,文章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知识匮乏、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网络空间知行不一、网络道德情感冷漠等问题.文章从社会、高校和家庭等角度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贫弱、教育的形式化及其知行分离状况严重、目标指向不明确等教育难题,从有效性原则、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提出需要在加强校园道德文化教育的亲和力和时代性、构筑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平台和渠道、营造独特的有个性的道德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实践性、建设性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拓宽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3.
夏洁 《天府新论》2006,(4):26-30
目前我国道德建设处于困境的表现在于道德生活的知行分裂,即人们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道德践履相互脱节、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人的道德行为。要实现知行统一、走出道德建设困境,必须在伦理转型与创新的同时,克服孤立地进行道德建设,将道德建设简单化的倾向,着力优化道德建设途径。培育道德主体,激发道德需求,加强道德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技术的道德保障作用,倡导制度伦理化。  相似文献   

14.
生命道德是生命德性的"应然",生命认知、生命关系与生命意义是其内在的三个向度。生命道德观实质反映了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是道德考察的切入点。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状况,通过对广东地区10所高校展开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生命认同度与满意度、较强的理性精神与公民道德素养;大部分学生生活目标明确且充满生活热情,能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的关系。但也有少部分同学生命道德信念不强、生命实践能力不足、自我满意度不高,且在性别、年级、专业及是否接受过生命道德教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需要提高其有效性,耦合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与生命道德教育的时代特质,寻求生命意义的真谛;将生命道德植入社会实践中,修复生命道德中"知行断裂"的现象;以对话教育培植生命主体性,强化道德自主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经调查发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最大的一员,其道德失范行为比较严重。这既有主观原因,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识发生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强、道德知行严重脱节,又有客观原因,即网络环境本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知行不一”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追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的不统一,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脱节现象.深刻分析大学生"知行不一"现象存在原因,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是当前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安徽省5所高校1 561个大学生样本调研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现状,发现当代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坚定、网络道德意识明确、网络道德情感积极、网络道德理想崇高,但也存在着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多重失衡、网络道德规范知识缺乏、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评价宽容失准、网络道德意志脆而不坚、网络道德心理焦虑冲突、网络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等问题。文章从学校教育、家庭管理、朋辈感染、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探讨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的外在因素,从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和批判性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道德状况出现了紊乱和“滑坡”的现象。新旧体制转换带来了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使现代中国人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表现为道德评价失落、价值取向紊乱、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控制机制弱化、道德教育扭曲变形等。要克服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必须重建与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重建现代中国的道德文明,必须建立一个适合道德建设创新需要的道德评价体系,必须加强道德立法、借助法律文明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支撑。  相似文献   

19.
道德冷漠是对他人道德急需的无响应,是一种典型伦理病症。处于维护个人私利与遵循道德规范两难兼顾、道德选择失范与追寻德性伦理交叠相映、网络道德冲突与践履道德责任多重失衡的现实境遇下,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力弱化、道德情感力淡化、道德行动力软化,不仅引致“排序式”“粘贴式”“病根式”道德冷漠无序蔓延,而且加重了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伦理秩序的紊乱。寻找走出道德困境、化解道德冷漠的实践路径,需要借鉴道德叙事的意义架构,通过道德认知的澄明术、道德情感的催化术、道德行动的生活术,叙出事之“知”、事之“情”、事之“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汉代和宋明儒家学者董仲舒、扬雄、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统一思想的探析,认为强调知行统一,将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结合起来,不仅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中国伦理学的一个优长。自先秦至宋明儒家伦理的知行统一论对当今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