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永久的"和平".6月5日,人类迎来了第35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安全的生态、友好的环境,是人类和平安宁的基础.此前一天,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的《中国生态保护》却显示,我国生态保护还面临不少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生态保护投入不足……(新华社6月4日电)  相似文献   

2.
《中国扶贫》2017,(18):4-5
9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楼阳生陪同下,在长治、临汾考察. 潞安集团石圪节煤矿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李克强来到这里察看矿井关闭情况,并听取了山西煤炭行业去产能和发展新兴产业进展汇报.他说,对煤质差等落后产能必须坚决淘汰,这样可以为优质先进产能腾出更大发展空间.在煤价回升的情况下,尤其要防止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稳增长必须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这既是减少经济波动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新兴产业发展腾笼换鸟的必然要求。建议多管齐下,实行五大战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和稳步推进城市化;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新兴市场和转移国内过剩生产能力;坚持实施产业创新升级战略,大力优化行业技术和产品结构;坚持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战略,严格控制过剩行业产能扩张;坚持建立健全产业引导调控战略,促进产业有序竞争发展。  相似文献   

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现就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现就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当一种文化变成了"文化遗产",走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我们的确应该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态度来对待它了. 2005年11月24日,当韩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时候,这一消息真真切切使我们举国震惊,由此引发了一场如何保卫"中华文化"的激烈争论.虽然如此,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也已经先后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人类口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中国正式加入到民族遗产的继承和保护行列.  相似文献   

7.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是地球母亲,给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自然资源,也正是在地球家园上,人类世代耕作,繁衍生息.受惠于地球母亲和地球家园,人类文明在近代200多年的时间里大跨步前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是,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量有限,不可以随意挥霍;它的环境承受力有限,不可以任意破坏.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负荷已经越来越沉重.在过去的100年里,由于人类过度地索取,导致地球资源的存量加速耗竭,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给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敲起了警钟,人类正在承受极端天气带来的种种危害.  相似文献   

8.
2012年年底召开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度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将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据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2012年的调查统计,目前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分别是:钢铁21%,汽车12%,水泥28%,电解铝35%,不锈钢60%,农药60%,光伏95%,玻璃93%。业界普遍认为,在高库存的经济现状中,产能过剩将与之并存,产能过剩甚至可认为是高库存的根源。在不少行业中,产能过剩已存在很多年。以化工行业为例,在10年间该行业一边在大批淘汰落后产能,一边又在大干快上新建装置,一批企业倒下去,一批企业又站起来,产能过剩问题也就一直与行业发展如影随形,成为一个难以消除的痼疾。  相似文献   

9.
董丽丽 《现代交际》2014,(12):74-74
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电影《猩球崛起》是一部生态影片,本文从人类的征服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两方面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解读该影视作品中的生态主义观念,旨在诠释关注自然和倡导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并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是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改善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导读土地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全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近年来,国际上对土地保护越来越关注,把它视作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些文明古国由于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土地而衰亡,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利用好自己的土地而落后.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分布在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也有必要把目光投向与自己历史、资源、国情相近的第三世界特别是新兴国家,取长补短、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全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近年来,国际上对土地保护越来越关注,把它视作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些文明古国由于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土地而衰亡,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利用好自己的土地而落后.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分布在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也有必要把目光投向与自己历史、资源、国情相近的第三世界特别是新兴国家,取长补短、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3.
世界自然遗产是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遗产保护对人类而言任重道远。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以美学价值、地球演化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为梵净山增添了宗教特色。从古至今,佛教文化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发展。弥勒文化的构建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具有重要意义,"净"土文化代表了对未来美好环境的向往,同时也与梵净山"静"态的自然交相呼应。本研究拟通过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剖析,建立佛教文化与自然生态保护的联系,探索世界遗产保护中佛教文化的作用,发掘净土文化的意义,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推动贵州省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如今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态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分别表现在科技的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利用两个层面上。21世纪,我们必须去保护生态环境,让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此,人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这是我们人类的共同目标。本文将为我们带来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5.
简论国际贸易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明琳 《现代交际》2010,(9):122-122,121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环境革命,这场革命也逐渐渗透到国际贸易领域。在此意义上的生态可持续贸易,旨在既不损害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需要的同时,又要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福利,促进全球生态与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供给侧改革提出三年多的时间里,辽阳市认真落实供给侧改革任务。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既有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绩,也有淘汰落后产能的阵痛。面对供给侧改革关键时期,建议调整经济结构,完成三大任务,转换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全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近年来,国际上对土地保护越来越关注,把它视作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些文明古国由于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土地而衰亡,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利用好自己的土地而落后.  相似文献   

18.
工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能动性、创造性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之一.现代工程不但深刻地改变着自然的面貌,也塑造了而且还在继续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乃至塑造和改变着人本身.人类正是通过"造物"活动创造自己的历史,建造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也创造人本身.  相似文献   

19.
苏琛 《职业》2016,(28):29-31
一、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环境 第一,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力转换相互交织,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企业效益下滑,面临人员结构大幅调整优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主义"作为当代伊斯兰世界思想文化界的主流思潮之一,重申伊斯兰文明带给人类的首要信息是和平中正,伊斯兰教反对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开展平等的对话交流,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友好交往是人类共同发展和世界持久和平的基础.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间主义"思潮对于维护伊斯兰各国民族的团结进取、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