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权立法是当下的热门话题。的确,从国人普遍不知“物权”为何物,到全民参与物权制度设计讨论,其过程之曲折、争辩之激烈、参与之广泛,在中国立法史上可称罕见。起步:从书斋到立法机关1994年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专家在修订《合同法》过程中意识到,交易不能只解决规则的问题,交易对象和其到底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利,才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于是中国社科院就递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国家尽快起草《物权法》,这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重视。1998年3月初,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托,江平等9位法学家成立了民法起草工作小组,包括物权法在内的民法典从此走上了“…  相似文献   

2.
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是物权立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比较考察入手,进而阐释了我国立法基于民事立法价值的倾斜和具体国情的考虑,在争议后选择了“登记生效主义为原则,登记对抗主义为例外”的模式,为不动产物权安全、有序、高效的变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文天 《经营管理者》2007,(11):50-57
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第六十二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而此前,物权立法已经历时13年、历经8次审议和多次讨论。不仅其审议次数刷新了我国立法纪录,且2889名代表中的2799人投下赞成票,也创下了高票通过的纪录。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到一粒纽扣、一个茶杯,大到一栋房屋、一座矿山,都存在所有权归属问题。如何确定权利的归属,划定权利人享有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得到保护,这些问题都是物权法规范、调整的内容。有恒产者有恒心。"物权法的出台,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信号就是,老百姓的财产权利有保障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孙宪忠教授如是说。从此,中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物权时代。  相似文献   

4.
沈田 《决策与信息》2009,(12):35-36
物权合同是由谁最先提出的?是如何提出的?这是讨论的主题,也是雅科布斯的文章的线索。根据该线索,雅科布斯在文章第一部分简单交行了写作背景和德国学者对物权合同理论的整体态度,在第二部分简单分析了立法中的物权合同,在此基础上,作者的分析进入作为文章主体的第三部分物权合同的创立。文章对物权合同理论的发展及其发展中所体现出的理论背景的分析,有助于中国学者了解物权行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物权和债权对比的视角.通过分析用益债权的权利结构.探讨用益债权的基本问题。由此得出结论:面临物权法定原则的僵化.要实现向物之利用为中心的转移.债权性用益有青比用益物权更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用益债权具有和用益物权一样的对用益物的事实支配.其支配性是其效力需要增强的根本原因。对用益债权提供类物权保护.是用益债权体系化的前提。用益债权是用益物权的基础法律关系.用益债权的发展是用益物权的立法准备.有助于用益体系的内部协调和整个用益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从罗马法以来,在一些国家的立法中就有居住权制度。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是用所有权以及租赁、借用(使用借贷)来调整非所有人对于他人房屋的利用关系,没有确认居住权或与之相类似的物权性权利。本文从居住权的历史发展和立法分析来论述我国物权法中未规定居住权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从物权行为理论的独立性能和无因性的弊端及我国历史与现状 ,阐明我国物权立法不宜采用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8.
物权即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物权的研究日益增多,自1982年的《这件古玩究应归谁》这篇文章开始,物权研究逐渐发展,在改革开放至物权法颁布前,学者们除了研究一些情形下物权的归属问题外,更多的是研究在民法中是否确立物权体系的问题;在2007年物权法颁布初几年,国内学者的研究很大部分围绕着物权法中相关问题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地不断发展和国情的变化,各种新的物权问题开始显现。近年来,学界的研究重点,物权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造成这些趋势的可能原因,都是分析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物权公示效力包括推定力、决定力和公信力,它们构成有机整体.其中,推定力指向静态物权,具有该效力的公示形式除了法定权利外观,还有交易习惯确定的权利形式 在推定力的基础上,决定力用以规范物权变动,产生该效力的公示形式是不动产登记和动产占有 公信力与决定力的区别在于前者具备后者的要素,但处理的对象是无权处分导致的物权变动.  相似文献   

10.
物业管理合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合同,有其自身特有的法律特征。在其内容的设定上,主要包括物业管理的范围、费用支付、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产生纠纷后的法律责任问题等内容。正是由于物权管理合同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引起和许多纠纷,面对新的纠纷和新的问题,我们要从立法,行业自律及当事人自我救济等方面积极解决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物权变动中登记要件原则、登记对抗原则的含义、联系和区别做了区分;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在我国实行登记对抗主义的合理性;并且从立法实践的角度考证了登记对抗原则在我国法律中的广泛运用,从而在我国应当注意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登记对抗主义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人权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法制赋予了人民广泛的权利,权利只有在有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这是立法本意,也是立法的最终归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1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国家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直接创造者的劳动者理应享有这一权利也应承担这一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八章对职业教育作了专章立法,但是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保护的力度还不够,劳动者的受教育权还得不到像一般民事权利一样的保护。对劳动者的受教育权的保护还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民法理论认为,善意取得只适用于动产,而《物权法》出台后将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适用于所有物权载体。这是立法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对保证交易安全和促进物权的流转是利的,但也存在缺陷,其利弊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代税法理论,税收从内在逻辑上要求国家必须为获取纳税人的财产所有权而支付一定的对价,即国家在要求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负有为纳税人设定特定权利并予以切实保障的义务。我国税收立法秉承这一理念,从立法上确认了纳税人纳税信息保密权、权利受损救济权等权利,赋予了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的义务。但因当前对纳税人信息保密权的立法保护和实践操作上都存在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住房商品化比重愈来愈高,相应的房地产抵押问题也愈益突出。抵押登记行为效力的立法体例选择与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密切相关。在形式主义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下,抵押登记具有公信力,现就城市房地产抵押登记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物权渤明确了担保物权的三种形式: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同时也在立法上对担保物权的竞合予以肯定。因《物权法》对同一物上设定的数种担保物权效力发生冲突时如何确定各担保物权效力关系规定并不详尽,且在审判实践中担保物权竞合的案例经常出现,因此对担保物权竞合成因、产生竞合的条件及如何确定竞合时彼此的效力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司法审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受遗赠权是遗赠人通过遗嘱之形式,赋予法定继承人以外之人无偿取得遗赠财产之权利。遗赠生效前,该权利尚不具有法律之执行效力,为遗赠之期待权;自遗赠生效时起,受遗赠人始得主张。遗赠财产为物权时,受遗赠权之不同效力,必然引起物权变动之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娜 《经营管理者》2011,(15):172-173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保护,然而当前国际国内立法都存在相应方面的立法缺失,当然这也是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自身的复杂性密不可分的。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当前国际国内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现状,分别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界定、权利主体和权利行使主体、保护期限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相应地探讨,旨在使相关问题清晰化,从而为其立法保护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陆法系国家的物权变动模式有意思主义、物权形式主义、债权形式主义之分。但各国对此均采一元化的立法模式,意思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一国法律体系中无并存的现象。可是我国的《物权法》却一反常态,在主体上采用的是债权形式主义模式,补充采用的则是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不仅如此,还吸取了物权形式主义模式的部分规定。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文化史上.债权后于物权而发展.由于认许了债权,人类经济生活更加丰富.人类在仅依物权形成财产关系、仅以物权作为财产客体的时代,可以说只能生活在过去和现在.债权相对于物权的地住在近现代社会中的提升以及债法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正是奠定在债权这一特殊优点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