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今日,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保等领域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而日语被认为是间接言语行为十分发达的一门语言。而且,日语的间接言语行为十分复杂,使用的场合也多种多样,比如请求、抱怨、命令、拒绝等场合都经常被使用,因此比较难以掌握。研究日语的间接言语行为,无论是对日语教育还是对日语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毫无疑问,日语间接言语行为很发达这个特点跟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日本文化的教育对日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高校日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只有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日语体现出来的文化,才能真正掌握日语这种语言。因此,应在日语教学的各个步骤中实施日本文化的导人。由赵敏撰写的《日本语言学理论研究与日本文化探析》一书,把日语与日本文化现象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该书从日语语言学理论和日本文化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中日语语言学理论又包括语  相似文献   

3.
<正>日语作为一门小语种一直不太受大学生的重视,但随着近年来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各个大学纷纷开设日语专业,大学生也开始重视对日语的学习,甚至出现了日语教学热现象。大学日语教学对接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创新日语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不仅重视日语的教学与学习,更加注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已开始注重了解日本的政  相似文献   

4.
随着福清市与日本交流的增加,日语人才需求也随之增长,福清市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日语专业。目前,学习日语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自身素质、教与学方法欠缺,以及学校日语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没有学习兴趣,更享受不到学习日语的乐趣。笔者通过分析福清地区中职学生特点,结合自己出国留学经历,从中职学校的日语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就教师如何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挖掘日本文学所蕴涵的魅力,让日语课堂气氛愉悦、氛围轻松,从而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口语能力,增强日语课堂的趣味性,达到书面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乃至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学习语言不能仅限于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该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日本文化对日语的深远影响,了解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的语言交际障碍,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因为日本的商业规范很正式,规定得很好。日语文化的商业价值与创新崛起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为什么日本会形成以上商业文化的特征,其源流何在?日本与中国同样是基于亚细亚式的农耕文化圈,为什么日本商业文化与中国商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现实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学江 《经营管理者》2009,(13):310-310
学外语是为了交流,只有了解对象国的文化、风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外语,发挥语言的纽带作用。因此,要想说出一口地道的日语,与日本人进行良好交流而不失礼节,必须了解日本文化和风俗习惯,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在文字以及文化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因此在高校,选择日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不断增多,日语成为高校中第二大外语.但是由于日语语法较难,活用较多,加之课时有限,所以往往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是由于学习二外日语的学生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在学习日语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至少7年的英语(二外日语一般是在大二或者大三才开始开设),因此当他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外语的时侯,不自觉地就会将这门新学的语言与自己熟悉的英语相比较.所以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日语与英语的异同分析,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好这两门语言.  相似文献   

9.
王瑜 《经营管理者》2009,(23):210-210
日语中有「仕事の鬼」一词,它的中文意思是"工作狂"。在传统的日本文化里面,「鬼」(oni)是妖怪的一种,是邪恶和超强能力的象征。「仕事の鬼」一词体现了日本人对工作的态度和观念。总所周知,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他们工作时间之长、强度之大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文章就笔者与日本人共同工作的经历为背景,剖析了日本人的工作观念以及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日本人这种工作观念中值得我们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目前,旅游日语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在很多高校开始陆续开设。这不仅是响应了国家教育部对于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是开设了日语专业院校对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的一个方向,更是日语专业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掌握一门技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陈伟雄 《领导科学》2003,(17):54-55
人在国外,身不由己,最烦恼的事情莫过于发现自己处在欲言又止和词难达意的窘境。遇到“鸡鸭对话”的语言障碍时,简单一点儿的,可以比画示意;复杂一点儿的,惟有“大眼瞪小眼”。好在国人或多或少都继承了一点儿先人“四大发明”的基因,在国外遇到语言困难时,都能急中生智,最终化险为夷。下面便是笔者遇到或听到的几则故事。日语不懂脸色羞红通常,我国政府派驻日本的大使或多或少都懂一点儿日语,目的是为了方便交流和开展工作。但有一次却是例外。我国派出的大使是一个英语通,但对日语却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有一次,日本政府做了一件损…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对单一的传统日语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为了满足新形势的发展以及较全面地实施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借助高科技多媒体手段进行日语教学。本文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日语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人数年年呈上升趋势,但传统的专业日语教学与高职学生的需求和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从高职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社会和学生的自身需求来看,高职日语教学还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4.
刘超 《经营管理者》2013,(2X):391-391
日语听力是日语专业课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提高听力是日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其作用不光在于听力本身,还关系到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等其他方面。本文首先对目前日语听力的教学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根据自身经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傅玉娟 《科学咨询》2023,(7):161-163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日语二外时,基本上除了母语之外,还掌握了英语。在日语二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已具备汉语和英语学习基础,教师可以在假名、汉字、句型、语言习惯等多个层面对英汉日三语进行比较,利用迁移作用,有效地利用已有语言基础的正迁移效应,降低已有语言基础带来的负迁移效应,加深学生对日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日语敬语历史源远流长,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日语敬语,了解其历史发展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介绍日语敬语的定义及分类,接着讨论日语敬语的起源及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敬语变迁的特点,并且对敬语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刘金凤 《经营管理者》2009,(13):252-252
入世后,随着日资贸易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企业对于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规模骤升,专业化要求也更加丰富。这对商务日语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商务日语课程。高职院校的商务日语课程需要适应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我在20年前从一个工程师改行搞日本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日本的经济和科技问题,现在已经退休。2003年春天,我在中国的《战略与管理》杂志先后读到马立诚、时殷弘有关对日关系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先是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马先生和时先生两个人的称呼在日语中碰巧与“老奶奶、老爷爷”的发音一模一样,好像他们注定是会在日本出一些名的。尔后,马先生和时先生在中国国内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应,甚至被一些人说成是“汉奸”、“卖国贼”。这种强烈的反应使我感到吃惊,也促使我思考他们的文章为什么会使有…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中日两国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学习日语的人越来越多。我国高校也开设有日语专业,同时日语作为第二语种也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日语语法教学既是日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又是大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的部分。在传统日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句子与词语结构的讲授,而学生只能在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下死记硬背语法,无法理解一些抽象语法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作为英语专业第二语种的日语课程,一般需要在两年内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多少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实用型□技能型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以往陈旧的"单一性"日语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形势促使日语教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为我国培养优秀的21世纪需求的国际化日语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