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优化河南省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滔 《决策与信息》2013,(12):183-183
当前,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各地的区域竞争加剧,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动力。本文以山西省的工业数据为例,验证山西塔在现阶段煤炭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否是良好的。这对于山西工业其它行业的产业集群的聚集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规模实力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对我国发展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及深层次原因 1.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在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现阶段,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可造就产业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集群内企业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可能使短期内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数量无限膨胀,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引擎。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成为区域经济的推动力,本身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比如产业集群区域和行业交叉的特征明显,大量的关联业务降低了企业间的创新成本、库存成本、运输成本及其他交易成本,能够共享基础设施等资源。产业集群的这些特点对信息服务平台提出诸多特殊的服务需求,而本文研究的基于PaaS模式的产业集群IT服务平台将为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建立和深化PaaS模式的服务平台提供帮助,对提高产业集群信息化及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平台建设和运营服务模式的探索,也将促进软件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6.
以复杂性科学为视角,将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视为由关键种群、寄生种群和支持种群组成的共生系统,通过对集群进行NK模型描述,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演化模型。模型采用计算实验的方式,分析了具有不同复杂性的集群演化特性和规律。结果表明,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随着种群间复杂性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在复杂性规模相同情况下,随着结构复杂性增加而减少。因此,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应逐步增加种群相互作用的规模复杂性,并通过整合资源,降低种群的结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和与之相关联的产业或行业在空间上集聚,可形成庞大的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京津冀都市圈旅游业无论在地理区位,还是在经济、交通、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良好条件.通过发展集聚产业和优势产业,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地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产业集群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业集群发展机制不完善,传统集群产业模式适应能力不强,产业集群知识竞争能力不强。如何能够克服这些问题,让产业集群能够得到长期快速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政府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成为提高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各省市都在政府文件中提出发展产业集群战略,有些地方产业集群已有一定的规模,但大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发展较好的工业园区都普遍形成了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因区发展的优选目标也应该是培育产业集群.因此从工业园区发展的优选目标是培育产业集群,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角度解释了资源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本文分析了资源型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升级的形式、集群升级的途径,最后得出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区域物流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效集成的区域物流协作系统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集群特点,将实现区域内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本文在阐述产业集群和区域物流协作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剖析了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其次论述了区域物流对于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系统的协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对区域人才集聚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尽管人们对于产业集群的正向效应的期望日益膨胀,但是,不能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产业集群也会对区域人才集聚的发展产生负向效应。一方面,产业集群自身的一些特点会对区域经济人才集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不恰当运用,也会对区域人才集聚的长远发展造成危害。本文首先解释了产业集群对区域人才集聚的形成机制,引用产业集群人才引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产业集群对区域人才集聚的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最后提出一些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组织发展形态。贵州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中小企业集群,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相对较少,大部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仍处在产业集聚阶段,存在着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分工协作差、创新能力弱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构建产业集群是国家、区域和城市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许多国家或地区有效地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方式之一。因此,在我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具有现实意义。西部地区在其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植于西部各个区域现有的优势产业基础,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以创新出效益,坚持走理性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也就是说,应采用政府扶持型结合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走培植增长极、发展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路线,在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过程中,遵循特色产业选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4,(26):30-31
正近年来,产业集群(集聚区)在各地发展迅速,除东南沿海地区外,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少数省份的产业集群(集聚区)发展也正在加速。以河南为例,截至2013年底,全省276个园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51家,数量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近一半;规模以下工业企业8851家,数量占河南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数一成多。其中,180个产业集聚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90个,占集聚区企业数的54.6%;96个专业园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290个,占专业园区企业数的61.1%。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提升天津滨海新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在发达国家,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早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回顾以及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深入思考天津滨海新区所特有的经济条件和发展优势,提出了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实施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正>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四川省初步形成了"攀枝花—中国钒钛之都""乐山—中国绿色硅谷""遂宁—中国锂电之都"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培育了20余家国家级研发平台,钒钛材料、锂电材料、晶硅光伏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高性能纤维、化工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等行业已成链成规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提高河南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金房 《决策探索》2010,(14):16-17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集群如果不能适时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对于河南省来讲,产业集群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是一种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新经济。国家通过区域经济带动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日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安徽产业集群现状的研究,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对于提升安徽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安徽经济发展、促进安徽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的类型与开发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类型产业集群属于一种由企业间(或组织间)分工协作关系构成的网络状组织形式,会员企业坐落在同一地区,置身于相同或相关的产业中,相互之间存在长期的联系,合作与竞争并存。产业集群从企业间关系角度出发有三种理想状态的类型。1.单纯聚集型。是指企业在某个特定区域聚集,以享受当地不断发展的区位优势,如专业化的劳动力、某个产业发展所需的非交易型的专门要素的供给、信息和创意的交流等。一般而言,此类产业集群优势的来源在于内部规模收益、当地化效益以及城市化效应这三个方面。内部规模收益是指单个企业通过向一个不断增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