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仲 《老友》2007,(11)
从1949年解放后算起,陈正人在江西工作了三年半,时间不算长,却给江西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他共过事的老同志们,概括他的工作作风是:"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身体力行,一丝不  相似文献   

2.
曾球民 《老友》2008,(2):14-15
邓小平同志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受害者。他在1933年2月下旬开始的江西苏区开展的所谓反"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中,由于他坚持毛泽东正确主张,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与永(丰)吉(安)泰(和)中心县委书记毛泽覃、江西军区二分  相似文献   

3.
袁赣湘 《老友》2013,(10):30-31
杨衍忠:望苍天再给十年时间已经编撰完成了赣南10个县近500万字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矿产信息卡片"的红军后代、老共产党员、地质高级工程师杨衍忠,希望苍天再能给他10年时间,让他能顺利编撰完成一整套"江西南部18个县的地质、物化探矿产信息卡片"。完成这项宏  相似文献   

4.
刘云 《中华魂》2013,(2):6-8
1965年7月初,我有幸陪同郭沫若副委员长访问南昌和庐山文化遗址。重温郭老在江西红土地上的革命足迹和战斗诗篇,思绪万千,十分怀念。在庐山,他叙述了早年在江西时激动人心的经历,吟颂了他在江西写的诗篇,使我永生难忘。1965年6月23日,郭老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偕夫人于立群同志从广东东江进江西,这是他第五次到江西。当时,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这年他已74岁高龄了,长途跋涉,不辞劳苦沿着毛主席走过的路,每到一处便挥毫作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诗中,表现了他对党、对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的无限热爱。  相似文献   

5.
只说一句话     
《可乐》2006,(3)
想起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的那场地震,海子仍心有余悸。海子是搞建筑的,常年带着施工队走南闯北,江西发生地震的时候,他就在九江。那天,海子和工人们像往常一样在工地上施工。突然,就听见"轰轰隆隆"的声音从楼顶上传来,非常沉闷,仿佛在空中旋转。  相似文献   

6.
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学习长冈乡"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号召。他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关心将士和群众,甚至为他们当红娘。他一生给多少人做过媒,不得而知,但无独有偶,中国出将军最多的兴国县和红安县各有一名将军得到毛泽东这样的关怀。少将黄有凤,江西兴国县东村乡人,1931年年方17岁就当选为乡  相似文献   

7.
吴利国 《老友》2013,(9):6-8
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他曾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江西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撰写的《傅抱石传》,荣获中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江西文学史》上有专文介绍和评论。他被南昌大学聘为中文系兼职教授,被江西师范大学聘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新余学院将他作为"名校工程建设"的品牌推出,在抱石美术学院为其设立工作室。  相似文献   

8.
张元干诗学江西,思想上也与江西诸人相近.南渡之后他援江西诗法入词,形成了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的新风尚;时代的巨变和个人遭际使他将感慨悲凉的情绪纳入歌词;为了加大词的容量,创作中他又大量使用经史子集以及佛典中的典故,从而形成了南宋词的一大代表性特征.张元干词的这一系列新变使他开南宋词坛一大宗--辛派词人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在历经三百多年的宋诗史上,江西诗派统治诗坛的时间长达近百年。在如此强大的诗学传统面前,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却本着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开创了新的诗歌审美范式——"诚斋体",打破了江西诗派笼罩宋代诗坛的格局,最终超越了宋诗以才学、文字、议论为诗的诗学传统,而他早年对江西诗派内部"变调"理论的融通则是其超越江西诗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绿色环保,回收无污染,防静电……不要以为这说的是一次性碗筷、购物袋等,它是在说一种具有"革命"或者说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新款电脑键盘、鼠标、机箱等。说起这,当然要说到一个人。1973年,他出生于江西铜鼓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跟着擅长竹品制作的父亲学手艺。当他从江西宜春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只做了短暂一段时间的小学老师,便辞职到福建、重庆等地去打工。2005年2月,他辗转进入了深圳一家竹地板厂,从普工做到技工。一个周末,也同样是在深圳打工的一位大学同学来与他谈心,于是二人在  相似文献   

11.
廖原 《老友》2005,(10)
纵览古今,在江苏工作过的江西籍名人数不胜数,他们为江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影响。他们每一位都有传奇的故事,每一位的经历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和人生教科书,他们为江西人民争光添彩。在江苏笔耕过的江西人有王安石、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解缙、汤显祖、邹韬奋、罗钦顺、傅抱石等著名人士。他们的成就和业绩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王安石(1021—1086),临川人,先后在江苏扬州、常州等地担任地方长官,政绩显著。在我国散文史上,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家。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他是"一家"。他与南京有不解之缘。17  相似文献   

12.
涂序琅 《老友》2008,(12):20-20
1952年上半年,我从南昌大学经济系毕业,分配在省合作事业局工作。第二年,领导指定我主办《江西合作》通讯。随着"三大改造"高潮的到来,供销合作部门成为了农村商业改造任务的承担者。为了体现省局  相似文献   

13.
董必武有一个异姓儿子曾凯旋,是他在长征途中认下的。曾凯旋,江西吉安县官田乡人。1928年,曾山发动吉安县有名的官田"四·九暴动"时,16岁的曾凯旋便参加了暴动队伍。先后在吉安西区游击队,吉安县红色独立营当上了战士、班长,以后又调湘赣省苏维埃保卫局工作。1933年冬,湘赣省苏维埃调派他去瑞金中央党校学习。1934年  相似文献   

14.
一石凌鹤,1906年6月20日生于江西乐平县大田村,原名石联学,笔名凌鹤,今年是他百年诞辰。石凌鹤同志是一位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江西现代戏剧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著名戏剧家。他在1926年大革命时期即在他的家乡参加了革命斗争,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  相似文献   

15.
方志纯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方志敏的堂弟,1905年9月11日,出生于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方志纯投身革命70年,为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江西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最令他难忘的是1943年前后在新疆的不屈斗争。  相似文献   

16.
李丽琴  何惠敏  戈家根 《老友》2014,(11):32-33
正江西省上高县敖阳街道学园路,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患病的妻子和两个患精神病的儿子,用常人无法想象的顽强和坚守,为不幸的家庭撑起了一片艳阳天。2013年11月,他被评为"江西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他就是上高县苎麻纺织厂退休职工付新义。打开潘多拉魔盒  相似文献   

17.
危春勇 《老友》2013,(6):28-29
在江西日报传媒集团,朱晓峰是一位颇有人缘的"知名人士"。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个肩担道义、术业精深而又和蔼慈祥的老报人。朱晓峰今年已72岁了。中等身材,戴着一副深度眼镜的他,脸上始终透着从容和淡定。他一开口说话  相似文献   

18.
谭元春是竟陵派后期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复社成员,他与江西籍的复社人士交谊最为深厚。崇祯五年,谭元春在江西与万时华、陈宏绪、陈际泰等复社成员相游处,长达两月。双方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旨趣相似,都追求清远自得的风格,并相互影响。谭元春重新研读《文选》,探讨古诗的创作。江西复社人士也受谭元春和竟陵诗学理论的影响,万时华的《诗经偶笺》运用"以意逆志"法来解读,追求"玄致",贺贻孙的《诗筏》论"无厚"均脱胎于竟陵派。  相似文献   

19.
姚名达对中国目录学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史上,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报刊宣传先进技术和进步思想,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机,从不同角度对目录学原理,目录学方法和目录学史进行了研究,他们之中,能够做出全面、客观、细致的工作并有独创精神的,要数姚名达为姣姣者。 姚名达,又名显微,江西兴国人,1904年生。他在清华研究院读书时,是梁启超的学生,毕业后留清华工作。1928年,他赴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特约撰述。1935年创办上海女子书店,编印《女子月刊》和《女子文库》,并兼任暨南,复旦等大学历史系教授。1940年回江西任中正大学历史系教  相似文献   

20.
在江西铜业集团东乡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有位退休干部,名叫郭有钧,七年如一日,关爱67岁的精神病孤老矿工彭铁强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以朴实的行动,弘扬助老的传统美德。孤老有关爱1983年,时任东乡铜矿水泥厂工会主席的郭有钧,就把彭铁强老人视为"亲人",给了他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