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真”与“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真”与“真理”王路本文认为,真与真理是两个概念。西方哲学家所讨论的“truth”或“Wahrheit”是“真”,而不是“真理”。然而,多年来国内学术界一直以“真理”一词翻译解释西方语言中的“truth”(或“Wahrheit”)一词,由此导致我们...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生存与发展无疑是遇到了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哲学的地盘日益缩小;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哲学即后现代主义哲学从反基础主义角度作出的批判。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以“语言游戏”和“文本解构”为武器摧毁了传统哲学生存的根基,把哲学由探索真理的理论研究活动变成了一种语言游戏和文本批评活动,哲学研究的现实价值受到极大削弱。因此,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之后,哲学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哲学的前景如何,就成了哲学界目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后现代主义哲…  相似文献   

3.
哲学不止一次被宣布“终结了”,这是哲学奇特的命运。哲学以探究终极的、最高真理为目的.一旦某个哲学家认为自己已掌握此种真理,宣布哲学在他那里达至终结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进入本世纪后半期,以西方后现代主义运动为文化背景,美国哲学家罗蒂又一次宣布了哲学的终结。与他的前人不同,罗蒂并不认为哲学在他那里获得了圆满而告结束,相反,他认为,追求最后的、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本身就是哲学二千多年来的一个迷梦,哲学为自己设定的这一目的注定了它将一无所获,后现代文化的一个任务就是拒绝这种哲学,消解这种哲学,宣告哲学…  相似文献   

4.
走向公共性的丧失──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旨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对“公共性”的消解。哲学是根植于“公有现实”的一种理论形态,“公有现实”是哲学的起点与归宿,这点决定了哲学具有追求“公共性”的本性。但由于传统哲学对“公共性”的追求表现为一种极端的样式,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哲学从哲学的元价值观,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从人的主体性,从哲学的生存论等各个层面对“公共性”追求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拆解和批判。公共性之丧失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后果,它昭示人们:超越后现代哲学的关键在于在合理的地基上重塑哲学的“公共性”维度。  相似文献   

5.
自休谟以来 ,哲学真理对科学真理的优势地位开始受到严峻挑战。康德和黑格尔在回答休谟问题的过程中 ,提出了两种对立的哲学真理模式 ,这标志着西方哲学家对哲学真理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为重建哲学真理 ,现代西方哲学家提出了四种主要方法 :分析方法、辩证方法、现象学方法和结构方法。但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并以不同方式向“后哲学真理观”转向。在这种转向中 ,一些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真理的多元分立论 ,完全否认了各学科真理之间的制约关系。然而真理具有“文本间性”,真理是在不同文本相互碰撞中所显示出的文本力量。在各学科文本的碰撞和竞争中 ,只会出现获胜的强者 ,却不会有世袭的真理帝王。  相似文献   

6.
姜广多 《理论界》2007,(12):126-127
本文从分析“真理”一词的含义入手,系统论证了传统真理观中“符合关系”意义上的真理所存在的困境,进而指出真理之存在的依据与意义在于它揭示并提升人的本质。真理是人的彤而上学追求。  相似文献   

7.
解青 《晋阳学刊》2015,(3):3-8,75
一、并没有一种“后现代主义” 解:尚杰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访谈!您的专业领域是当代法国哲学,这包括了如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后现代主义”.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学术专著都常常会提到这个词,无论是做文学、社会学研究,还是“时髦”的闲谈,大家都不假思索地使用着这个词,而不去弄清楚它的确切含义.您认为应该怎么定义“后现代主义”?哪些哲学家算是“严格的”后现代主义者?除了利奥塔,他承认他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以外,德里达、福柯都一直否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①,美国“后现代世界中心”主任格里芬教授等人近年来所倡导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只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形式。与以罗蒂、霍伊等哲学家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相比,格氏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从科学的层面出发讨论问题的,而罗蒂、霍伊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则主要是从哲学的层面讨论问题,所探讨问题的领域也宽广得多,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包括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尽管存在这些差别,但双方在“…  相似文献   

9.
走向后现代的反理性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作为兴盛于本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的一种文化思潮,因其涉及范围较广,其内涵与外延都较难把握,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多把它看着是一种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式而出现的。而“现代”一词,与中文的“近代”一词,在英文中都是“modern”,因此,这种后现代主义主要被看成是与笛卡尔开启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而以笛卡尔开启的近代哲学则是以坚持理性主义为其鲜明特色,因此,后现代主义必然要与传统的理性观念相冲突,利奥塔声称:“后现代主义是与理性观念的主要转变的发生相适应的”,威尔默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轮…  相似文献   

10.
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哲学文献中,逻辑规律即逻辑的真命题称为“逻辑真理”,涉及具体事实的真命题称为“事实真理”;前一种真理或命题又称为“分析的”,后一种真理或命题又称为“综合的”。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关系问题,是逻辑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一书中,冯契曾就辩证逻辑同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辩证逻辑是哲学和科学达到具体真理阶段时的逻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第154页,后引自本书者,仅注明页数)。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辩证逻辑的科学性质和任务,揭示了辩证逻辑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契机,同时,也为正确判明辩证逻辑同哲学与科学的历史联系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途径。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论断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和研究。一如何理解“辩证逻辑是哲学和科学达到具体真理阶段时的逻辑”这一命题呢?概略地说,这一命题乃是从…  相似文献   

12.
福柯后现代主义管窥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莫伟民后现代主义哲学这个称谓的含义颇为含糊,许多人认为“后现代”这个词表示的是一个特定时期或阶段。笔者以为“后现代”应该是一种可以表示具有几个方面思想特征的理论态度。这是因为同一个人在此方面可能是前现代...  相似文献   

13.
从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看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转换邹铁军,王传习“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在当代西方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它以其强烈的反叛精神,开放的理论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重塑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在这股思潮中,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不赞同某些研究者片面地强调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同、相通之处,而闭口不谈两者之间在内在精神上的实质性差异,指出:中国哲学精神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哲学精神,中国哲学传统是一种理性的理想主义传统,此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不安、躁动、无所归依、平面化、虚无、非理性等等,不可同日而语。文章特别深入探讨了它们有关语言与存在之关系的不同认识,指出:尽管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都十分注重语言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但西方哲学自现代而后现代,是不断地走向语言自身,最终把语言上升为本体,凸显语言形式本身的创造性;中国哲学则注重语言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旨在肯定“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前提下,寻求一条通过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道路,以期最终实现对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追求。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统一了理性与理想、真理与价值的“中道”智慧,将对于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和理想主义的重建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绝对真理的引玉之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对真理的引玉之砖李继武一我在《总和绝对真理的虚妄与其真实性质》一文中(见《东岳论丛》1993年第4期),否定了目前盛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总和绝对真理”观。我否定了“总和绝对真理”,并不是否认有绝对真理,在绝对真理的含义上,笔者认为目前各种...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和我国当代哲学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当代世界哲学实践转向的一个重要环节 ,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对于我们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本性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解构主义消解西方“传统形而上学” ,为我们突破旧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批判武器 ;后现代主义对科技异化作用的反思 ,对于人和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重新审视 ,它的“后现代思维方式”以及“平民化”哲学风格对各种新哲学范式起着潜移默化作用 ;后现代主义传播中孕育的“教化哲学”传统 ,增强了我国当代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 ;后现代主义哲学倡导个人发展和创新 ,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潮流。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终结”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结论,后现代主义哲学彻底否定了传统哲学,得出了“哲学消亡”的命题。本文从对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到的三个层面再探“哲学终结论”。  相似文献   

18.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当代德国的最重要哲学美学学派。它大体经过了奠基期、发展成熟期、走向“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其理论特征表现为:(1)具有鲜明的批判性;(2)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人道主义美学;(3)受到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影响;(4)具有一种反对科学理性的浪漫主义倾向;(5)最终走上了营构审美乌托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文化潮流,广泛涉及大众艺术、先锋派艺术、实验小说、后结构主义哲学及其文学批评。早在80年代初期,伴随着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后现代主义首先从文学界进入中国。关于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后现代主义绝非有人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作为一种泛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基本上表现为试图以激进的方式,改变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至一种“无深度的平面”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是当今西方文化领域中出现的一股最新思潮。它的出现,意味着旧观念的彻底崩溃。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刚刚进入研究后现代主义的初期,对后现代主义的若干概念不乏模糊、错误、甚至相互混淆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概念稍加澄清。一、后现代状况“后现代状况”一词.最初是李欧塔的PostmodernCondition一书的书名。此书名在我国的译法有“后现代环境”、“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条件”等。后现代状况是指现代社会后期出现的酿育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状况。李欧塔在提出“后现代状况”时,主要考虑的是后现代的知识状况。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