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突变论     
本文提要:突变论也是“新三论”之一,是一种现代科学方法论。它是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的数学基础;由于它的产生,才使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的定量研究最终得以完成。该文对突变论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耗散结构论     
本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伴随新技术革命的急邃发展,出现了现代系统科学的新学科群——“新三论”,即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耗散结构论是一种现代科学方法论。本文着重说明了它的创立、主要内容、应用和展示的前景。我们研究耗散结构论,对于推动各门学科重视新科学方法的探索,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开拓新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中。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Structure)伴随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崛起。在1969年《理论物理与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领导人、自由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教授普利高津(L·Pvigogine)发表了《结构、耗散和生命》一文,提出了耗散结构论,并把它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对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协助人类解决了科学上一项最忧人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即所谓劳克修斯和达尔文的矛盾,而被誉为“七十年代化学业领域的辉煌成就之一”。他因此而荣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这一理论可能代表下一次科学革命。从科学发展的趋势看,它将演化为现时代的主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陈奎宁在198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撰文介绍了现代科学方法论——“新三论”。“新三论”是指在“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提出之后,1969年由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论、1977年由哈肯建立的协同论和1972年由托姆提出的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研究的是一个系统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他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个特定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协同论是一门研究完全不同的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的横断学科。它认为,各种系统千差万别,性质可能完全不同,但他们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机制却是类似的,甚  相似文献   

4.
没有科学史的科学方法论是空泛的科学方法论;没有科学方法论的科学史是杂乱的科学史。——康德路·冯贝塔朗菲(简称“贝氏”)是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机体论纲领、开放系统理论和一般系统论是贝氏一般系统论形成过程中的三步,它们构成了一个由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纲领、个别科学理论和一般科学理论三个环节组成的科学理论发展的链条。从科学方法论角度分析这个链条,乃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依据这个发展的链条,逐次展开对它的方法论探讨。一、机体论纲领贝氏在回顾一般系统论形成过程的时候说,“机体论纲领是而后著名的普通系统论的萌芽”。这里所说的“普通系统论”,现多译作“一般  相似文献   

5.
文章共分四部分:一皮尔士的“意义论”;二詹姆斯的“真理论”;三杜威的“价值论”;四刘易斯的经验特质价值论。本文论者认为,皮尔士的意义是解决实用主义价值观的阶梯,在这个阶梯上,它被詹姆斯引向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并把真理论推进到关于信仰的观念和满意的观念之中,从而把真理论放到价值论的水平上。继詹姆斯之后,杜威又把“真理论”引向“善”,径直把它与价值论中其他命题一起探求,杜威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实用主义的,新经验主义的价值理论。尔后,杜威的观念又被刘易斯发展为“概念的实用主义”,主张价值是经验的一种特质。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运用实验等方法,存在所谓“不可能论”和“不能论”,但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适当地运用数学、统计学等作为基础知识的实验方法,其实是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吸收科学发展新成果的创新之举,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可以为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研究搭建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的重要思潮之一。它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典型意义上的现代新儒学”和“非典型意义上的现代新儒学”,具有立本于儒学、融合中西学术、构建本体论、推重直觉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子林 《学习与探索》2006,3(6):123-128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意识形态”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大致经历了肯定性—否定性—描述性三个阶段。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目前通行的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没有膨胀“审美”,更没有空置和淡化“意识形态”,也没有割裂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相反,它彰显了艺术实践的政治内涵———“元政治”。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科学”论述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9.
张雨男 《南海学刊》2024,(1):127-136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见证与重要财富,许多学科都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文化人类学对文化遗产开展研究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性。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利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新古典学派”。在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古典学派”体现出中国学术的原创性。依据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社会情境来看,这些研究分别讨论了城市复兴、县域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区域社会这五种情境下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文化遗产研究中,可以利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在“传统-现代”转型中的具体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诉讼证明“真”的标准体系的科学重构(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吸收符合论、实效论、融贯论、语义论等真理学说的理论精华并对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等证明标准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真的标准体系: 真的保证性标准就是“命题与事实符合”,它是对真的规定,是真的识别标准;真的核证性标准由真的证实标准和真的证明标准两个部分组成,真的证实标准就是“命题与经验证据符合”,真的证明标准就是“命题与科学证据符合”,它们是对命题真性的提示和展现,是真的证成标准;真的有效性标准就是“命题与实体法律规范和程序法律规范符合”,它是真命题的“有用性”、“能用性”的评价标准;真的现实的合理的可接受标准就是“排除一切合理怀疑”。这个标准体系澄清了以往证明标准问题上的理论混乱,使真的各种标准在诉讼证明实践中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作者认为,这种标准体系才是科学的完整的,因而也是司法实践应当遵循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 关于生产力的内容,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二因素论”,即生产力只是由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构成的,所概括和反映的只是一种潜在的或可能的生产力。“三因素论。比“二因素论”前进了一大步,它反映现实的生产力。但由于、三因素论,同“二因素论”一样,也否定交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因而它所反映的也只能是抽象的或可能的现实生产力。“三因素论”虽然表明人们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力,具有其作用的对象和被吸收的载体,可能形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但否定交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就意味着劳动者与生产工具和劳动…  相似文献   

12.
冯玮 《东西南北》2014,(9):71-72
“编纂会”新炮制的《新历史教科书》宣扬皇国史观,称“皇室一脉相承,万世一系,是日本优秀的原因”;兜售“大东亚战争解放论”和“自卫战争论”两大否定侵略战争的理论;继续否定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教科书,文部科学省居然审定为“合格”。  相似文献   

13.
P.布特契瓦洛夫通过《伦理学中的怀疑论》一书加入到这样一批实践哲学家行列,他们试图开创第三条途径来替代20世纪实践哲学的两种主导研究方法——其一是把实践哲学置于经验科学的某一范型内(即“伦理学中的科学方法”),其二主张,实践哲学是彻头彻尾描述性的(或社会性的,辩证的,也即“伦理学中的新维特根斯坦方法”)(第9  相似文献   

14.
<正> 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版出版,沈小峰、吴彤、曾国(?)合著的《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与科学观》一书,系邢贲思主编的《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之一,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篇十三章。第一篇——“科学理论:自组织的科学基础”,从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出发,对自组织科学发展中的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相变与临界现象、混沌理论等加以综合分析,探讨了自组织发展的环境条件、内在动力、发展形式与途径、演化结局等问题。第二篇——“自然图景: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把自组织理论应用于自然界,阐述了自然界自组织演化的自然图景和自然观。第三篇——“科学图景:科学的自组织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生产力的问题,关系到生产力经济学的基础。“二因素论”与“三因素论”从五十年代争论至今未有结论;“多因素论”、“系统论”又先后出现。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该先从生产的科学定义出发。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人】社会现代化与现代伦理精神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萌生与拓展试论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论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揭开《九歌》十神之谜以语言为主体的符号学文化重构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周易》背后的人哲学论直觉论科学想象论实践的普遍性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意义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社会规律·实践活动、个性自由堕负论札记从历史主客体关系的视角认识历史唯物主义论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意义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论人造物和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17.
当代横贯一切科学领域的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三个学科,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期的产物。其实,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已提出了“系统”和“控制”的理论。《资本论》中的“计划控制论”不仅涉及到许多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且还和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许多管理规律相衔接。本文只就“计划控制论”和国家改革银行信贷管理的规律性问题,做一点初步探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质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实行“预定的控制”《资本论》中的“计划控制论”原理,集中表述在下边一段精萃原文中:“(只有在生产受到社会实际的预定的控制的地方,社会才会在用来生产某种物品的社会劳动时间的数量,和要由这种物品来满足的社会需要的规模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段话是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之手,用括号的形式插入《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正文中的,说明它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的兴起同新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衰落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对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批评、修正和补充中,主张价值与事实的不可分割,主张政治学科“政治化”,重新肯定政治哲学及其方法在政治研究中的地位,主张政治科学向政策科学转变。在后行为主义阶段,当代西方政治学积极倡导理性选择论,并把生物政治学当作克服行为主义危机的一条最新出路。批判地研究当代西方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成果,对于我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期。科学谋划“十四五”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系统文献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规划编制的基础条件,从精准办学定位与目标、聚焦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强化宣传保障与狠抓落实三个层面进行了系统思考,为高职院校“十四五”规划的科学编制与落地实施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综合科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西方关于“综合”概念的历史演变的相似性,来源于人类与自然、社会作斗争的相似实践;这一实践的现代发展,就是大量交叉学科、横向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出现,这是当前科学综合发展的三大潮流。综合科学是在科学的分化和综合统一体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的;其运动进程又将人类的科学文明分为早期综合时期、分化科学时期和综合科学时期三大阶段。大量综合性新学科的出现是综合科学产生的客观依据。人类两千多年来的科学体系是以学科分化为主旨的分化科学体系,今天,科学的体系结构找到了一个相对完善而统一的形式,它不仅包含分化的科学体系,也包含综合的科学体系。出于对综合典型性的两种认识,又可分为广义的综合科学和狭义的综合科学。本文所论咸指后者,并据此制定“综合科学体系表”。从位置矢量、位移和速度三方面对综合科学初步进行了定量研究。综合科学是科学体系的第四次更新,它开辟了当代科技发展充满生机的新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