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俗语成为元杂剧 戏剧语言之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里程碑,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华,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短短百十年间,知名的作家就有二百多人,更有那么多不知名的作家;已知的剧本有六百多种,不知名而散佚的不知凡几。剧本广泛流传,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争相演出,倾城空巷,吸引了广大观众。杂剧已成为元代独步文坛的一种文艺新形式。我们认为,这种空前盛况的出现,除了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杂剧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群众愿望,杂剧形式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元杂剧中的语言运用,也即王国维先生所说“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这种“新言语”就是与“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的传统正宗文学大相径庭的方言俗语。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发展繁荣,与文学和商业的密切结合息息相关。杂剧演出市场的兴盛,是杂剧创作繁荣的显性结果,也是促进其大力发展的强劲动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政治、经济三者的关系,改变了文学家与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当杂剧创作成为艺术演出市场链条中最重要环节时,杂剧作家有了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空间,他们在赢得经济自由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心灵解放与人格独立,这些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凸显。杂剧作家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全新面貌,对作家地位和文学功能都具有革命性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对宋杂剧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在结构方面,王国维虽然认识到宋杂剧由艳段、正杂剧与散段三部分组成,但他误解了“正杂剧之数”,从而在论述中实际上把艳段和散段排除在了宋杂剧的具体演出之外;二、在表演体制方面,王国维忽略了杂剧“一场三段”等演出情况,误以为“一场两段”即宋杂剧的演出定制,并把它与宋代大曲一曲之中演二故事的体制进行不.适当的对应;三、在脚色方面,王国维虽然意识到参军色“不亲在搬演之列”,但在具体的论述中仍混淆了作为教坊部色的“参军色”与作为杂剧脚色的“参军”。  相似文献   

4.
明清杂剧创作“衰微”说质疑●宋子俊一、问题的提出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的成熟及第一个创作高峰,它不但成为一代文学之主流,而且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地位、成就是无可替代的。这一点无庸置疑。但论者在肯定元杂剧成就的同时,对后世的杂剧创作颇有微辞,说元...  相似文献   

5.
论人物形象的动机与行为熊元义在当前文学中,有一批来自生活底层的边缘作家,如毕淑敏、刘醒龙、何申、张欣、黄康俊等,正以崭新的风貌问鼎文坛。在他们的作品中,一种新的审美倾向已经显现。我把它概括为历史现实主义。在这里,我既不谈历史现实主义客观地揭示现存冲突...  相似文献   

6.
柏红秀 《江淮论坛》2013,(6):150-156
新世纪艺术与唐代文学关系研究成果数量丰富,成绩喜人,涉及唐代的作家、文学流派及文学作品等诸方面。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音乐与唐代文学关系研究,音乐内容包括乐种、乐人、音乐机构、音乐活动、乐曲及音乐制度等方面,文学则囊括了所有的体裁。在音乐与唐代文学研究中,最热点的话题是关于音乐与词之起源的大讨论,成果最突出的是音乐与乐府诗的研究。笔者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时发现。它所存在的明显不足是描述性成果太多,同一课题常常被重复地研究,这不但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导致研究精品不多。故今后亟须在研究广度、理论深度与创新高度上大力开拓。  相似文献   

7.
一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是华夏艺术的核心与灵魂。中国文学脱胎于音乐。在西方文艺中,音乐对文学也颇多影响,法国浪漫派诗人首先将音乐因素引入文学,意识流小说受其启发,大量借用音乐技巧来揭示人物的意识流程,如把音乐的主导动机转化为一种小说技巧,用来暗示一再出现的人物或场景主题,创造出循环往复的气氛;模仿音乐的对位法,形成多线交叉的复调叙述,表达复杂的时空关系,按照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追求音乐的音响效果1。音乐对文学的渗透是中西文学发展的共同选择和趋势之一。出身于没落贵族世家的张爱玲,十几年严格的音乐训练培养了她对音乐…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情爱描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情爱描写孙秀荣提起中国古代文学,人们往往想到唐诗宋词,想到明清小说,甚至想到先秦散文,想到元代杂剧,却很少想到魏晋南北朝。的确,魏晋南北朝不是产生文学高峰和文学巨人的时代,它既没有唐诗宋词那样举世瞩目的辉煌,也没有施耐庵、曹雪芹那...  相似文献   

9.
元代北方民族散曲的民族文化特色王菊艳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它包括杂剧与散曲,产生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中。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频繁出入中原地区,其性格气质、音乐特点与欣赏习惯等深深影响了北曲的风格,同时,北方民族作家也积极参与了元...  相似文献   

10.
继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元代杂剧之后,戏曲这一文学样式和表演艺术到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萌于元代的南戏(又称“戏文”或“传奇”,下称“传奇”)的蓬勃崛起,再一次显示了戏曲强大的生命力。 杂剧进入明代以后,虽然也有创新和发展,以求生存与繁荣,但与元代相比,其势已成强弩之末了。这一方面是有外部的原因——社会的多种因素,更重要的是杂剧本身的缺陷,使得杂剧不能很好地适合社会的需要。明代传奇应运而起,杂剧只好退避三舍。传奇与杂剧相较,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一般地说,传奇的结构更为宏大,一本戏三、四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其内容更为广博,既有大量的传统题材,又有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1.
谈音乐作品中的气氛与意境张增良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同时音乐又超越语言功能,所以它除了对自然界的声音进行听觉上的相似性的模拟外,它本身不具备描写性。音乐有声而无“形”,超越语言,不可能描绘出生活中的任何视觉形象;因此,从严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代艺妓对元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说没有关汉卿等一大批优秀的杂剧作家,元杂剧很难兴盛的话,那么,如果没有作为杂剧主要演员的元代艺妓的努力,元杂剧的兴盛同样也是很难想象的。但我们说,仅仅从杂剧演出这一点上评价元代艺妓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很不够的。元代艺妓除了直接参与杂剧的舞台演出、和杂剧作家相结合推动了杂剧艺术的发展外,元代艺妓还参与了诗词和散曲的创作、并丰富和发展了歌舞和说唱伎艺,而且其精湛的歌舞和说唱伎艺对杂剧的舞蹈和歌唱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杂剧的文人化的进程,在元代,在文人参与创作的同时,就已开始了.马致远的杂剧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文人化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故事情节的淡化,情感抒发的强化,在抒情中凸现作者的声音,曲辞创作的诗化、雅化.究其原因是文人把中国文学强大的诗歌传统带进了戏曲,它虽然提升了杂剧的文化地位,但也为日后杂剧逐渐脱离市井土壤、脱离表演舞台,最终走向衰落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4.
“模式”的研究与研究的“模式”——评曹萌《明代言情小说创作模式研究》李永祥在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里,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研究,是有些门庭冷落的。它远不如诗文词曲,也不如杂剧传奇、长篇小说。究其原因,我认为,仍旧有残存的轻视市井文化的文学观念作怪。自宋元话...  相似文献   

15.
卫亚浩 《学术论坛》2007,(10):139-143
宋代音乐文学十分繁荣,其音乐文化的发达与音乐制度的完备为此期音乐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代教坊作为一个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不但全面介入了宋代音乐文学的创作,并且凭藉其创作与演出实践深刻影响了宋代音乐文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论《楚昭公》的主题与郑廷玉杂剧的思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廷玉是元代前期重要的杂剧作家。据曹楝亭本《录鬼簿》记载,他一生创作杂剧23种,是仅次于关汉卿的多产作家。但人们多认为他的剧作思想内容复杂,在肯定他的剧作(如《看钱奴》)揭露了社会黑暗、贪富不均、为富不仁时,又批评他的剧作宣扬封建伦理纲常、鬼神迷信,有浓重的宿命论思想,消极平庸,无什可取。我们对此有些不同看法,曾在《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上发表拙文《〈看钱奴〉元明刊本的比较研究》,将《看钱奴》的元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本)与明刊本(以《元曲选》本为代表)作了一番比较,认为明刊本已非《看钱奴》本来面目。不应作为评价郑廷玉《看钱奴》的依据,因为它不能代表郑廷玉原作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以元刊本为依据研究《看钱奴》,则其主题是严肃的,思想是积极的。进一步认为,说郑廷玉杂剧都含有浓重的宿命论思想,其思想境界不高,是不确切的,尚须讨论。本文拟对郑廷玉另一部有元刊本传世的杂剧《楚昭公疏者下船》的主题作一点探讨,连带再谈一下对郑廷玉剧作思想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与“铜豌豆”蒋星煜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之一,生平所作杂剧一般认为有67种,今存18种。其阎里、年岁、事迹则均缺少详细而具体之记载,留下了许多需要考证、填补的项目。他的散曲[南昌.一枝花〕《不伏老》用第一人...  相似文献   

18.
左鹏军 《学术研究》2007,(7):137-142
吴梅弟子是晚清民国戏曲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传奇杂剧表现出共同的思想特点、艺术趣味和文化品格,堪称传奇杂剧终结时期的突出成就和重要标志。吴梅弟子以传统的戏曲形式表现对时代的、民族的思考及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坚守,从而使古老的形将消亡的传奇杂剧获得了新的精神生命。在戏曲体制上,吴梅弟子既坚持传统戏曲的艺术趣味和体制规范,又能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变,尤其重视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的统一,及戏曲的音乐性、舞台性和文学性的协调。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现代转换之际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景观看过《水浒全传》的人,大概都会记得李逵负荆的故事。这个情节一般人认为是从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照搬而来的.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对照一下,便会发现;《水浒全传》里的李逵负剂已经完全不是康进之杂剧《李逵负荆》的面目了.一、杂剧里的李逵是清明节放假,“踏青赏玩,不免下山”。小说则把《负荆》置于在东京烧了李师师家,又在四柳村狄大公庄上杀了“奸夫”“淫妇”之后。由于这一改变,两个《负荆》产生了两个不同的主题。杂剧《李逵负荆》大闹聚义厅表现了李逵为民除害的英雄品质,他对宋江的误会固…  相似文献   

20.
我今天想谈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创作——包括电影、戏剧、文学、美术、音乐等,与过去的创作有些什么不同?这个题目听起来很大。你要说有什么大的不同,没有。我们的制度没有变,创作的共同规律也不可能变。但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时代在不断地前进,从五十年代发展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们的创作确也在变化,这个变化是由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