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工人日报》报 道,带有强烈遗憾和悲剧 色彩的“过劳死”,一般 认为主要发生在教师、艺 术家等知识分子群体身上; 但现在,“过劳死”现象 已经开始向农民工蔓延,  相似文献   

2.
“过劳死”征兆可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头晕、心绞痛、腹胀等,有的病例可有一种以上表现。诱发因素有:情绪激动、劳累、饱餐、洗澡、排便、进食呛咳等。以下题目可用于“过劳死”危险的自测。  相似文献   

3.
宋为民 《金陵瞭望》2006,(22):52-52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劳死”正在悄悄蔓延,并逐渐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本期“健康与保健”与您一同继续关注这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我国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有关专家认为,如果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过劳死的现象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我国并没有"过劳死"的概念,立法对劳动者过劳死的保护还是处于一片空白阶段。立法对"过劳死"如何规制?文章结合国相关立法及研究成果,对此加以探讨,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世象     
《社区》2005,(9):4-5
北京考虑修订爆竹禁放令;20年内我国癌症死亡人数将翻番;中青年“过劳死”现象不容忽视;1岁小儿接受大学教育;副市长名列高档酒店常客名单……  相似文献   

7.
过劳死是当今日本社会的一大顽疾。过劳死现象不断引起日本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造成过劳死的原因并非很简单。一般认为它是由于劳动时间长和劳动压力大引起的。但日本人的劳动价值观和长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精神文化和集团意识的影响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论述了日本社会的过劳死现象与日本人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有关联的事实。除了身体上的过劳死外,精神过劳死无疑与日本传统文化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分析了日本人的高强度工作和奉献精神,正是与他们接受的传统文化中的效忠伦理和集团意识的影响有关。从而明确了日本人的劳动价值观和长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精神文化和集团意识的影响是过劳死产生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过劳死”与人的“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致知识分子"过劳死"的科研、写作等脑力劳动,实际上已不再是知识分子"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确证",而是其"本质力量"的"异化"即人的"异化".对于知识分子个体而言,要避免"过劳死"悲剧,固然有赖于各种客观环境的改善,但更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人性的需求出发,着重分析了个体因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其更高层次的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与其所处时代背景之间的矛盾,并认为这是导致过劳死发生的本质所在。以该本质为基础,文章具体分析了导致过劳死发生的四种具体原因,由此文章划分了应予法律规制的情形及不应纳入法律调整范畴的情形,并对该划分以正当性说明。  相似文献   

10.
2006即将散场。这是怎样的一年?结婚年?恨嫁年?狂欢年?还是倒霉的一年?我们梳理2006年发生的一些大小事件,挑选出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一年来的喧嚣纷扰,都在这些词汇中尘埃落定。无论和谐社会的提出,还是世界杯狂欢;无论过劳死,还是“欣弗事件”,说到底,快乐健康是人们永恒的追求。2006,是我们努力接近快乐的一年。  相似文献   

11.
资讯快车     
《老友》2013,(8):28-28
台风"苏力"入赣忧喜参半:11万余人受灾,缓解后期全省旱情。——大江网7月15日工信部:推动年内发放4G牌照,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市场。——中新网7月13日中国上班族压力调查:超日本成过劳死第一大国。80后被指"过劳死"主力。——人民网7月13日"蛟龙"号超额完成试验性应用南海航段任务。——新华网7月10日  相似文献   

12.
工程人员时时面临死亡风险.工科学生数量众多,大力开展工科学生死亡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工科学生对于未来职业死亡风险呈现“四不”状态:不知道工程中的死亡风险层出不穷、不畏惧工程建造中的死亡事件给工程师带来愧疚感、不理解工程服役时的死亡灾难不易引发工程师的道德反省、不忧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令工程师陷入“过劳死”的累积风险.“四不”状态揭示了工科学生死亡教育缺失的特殊成因:学生不懂得死亡的遍在性,易于接受“技术至上论”,工科教学缺失“问题解决”范式,学生在校期间比进入职场后更易获得情感性支持.因此,应施行“四个回归”之应对策略:一是回归工程,找准专业教育与死亡教育的契合点;二是回归教育,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之“育人为本”;三是回归学生,将改革重心落在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四是回归生活,提升学生对“生死互渗”与“向死而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宋为民 《金陵瞭望》2006,(21):47-47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种现代病正在悄悄蔓延,并逐渐危害着我们的健康。这种疾病有种可怕的名字——过劳死!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70-80年代出现"过劳死"社会问题以来,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对人类带来巨大危害,事业受损或半途而废。日本、美国对此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防护,这些措施对我国的人才保护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5.
马挺 《今日南国》2008,(10):67-67
日本<读卖新闻>近期披露了该国关于工作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宁愿"过劳死"的时代已经逝去,多数日本年轻人喜欢低强度的长期职业生涯,希望"细水长流"地工作到六七十岁.  相似文献   

16.
工作快乐视角下绩效管理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曼 《人力资源管理》2011,(11):199-200
积极心理学与快乐管理理论的兴起,对以绩效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及工作抑郁甚至过劳死的现象表明,工作快乐作为一种内化激励和软薪酬,应该在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他们离过劳死有多远? 北京慈铭体检中心、北京亿康体检中心等5家体检中心的测试结果表明,白领中过度疲劳者均在6成以上。大部分过度疲劳的人,都集中在25岁~30岁的IT和媒体从业者。  相似文献   

18.
对过劳的研究主要有医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视角,目前并未形成公认的"过劳"定义和理论研究范式。辨析不同概念发现,"过度劳动"最宜作为社科视角研究此类现象的统一术语。"过度劳动"是行为、状态和结果的统一,即超时工作的行为、疲劳的状态和对健康伤害的结果。医学视角下的过劳有不同级别并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危度过劳"会导致"过劳死"的发生。在疲劳的不同阶段及时地采取必要的措施不但可以减少疲劳对身心健康的伤害而且可以避免过劳死。学界应加强构建过劳研究的科学范式,呼吁社会实现医学的社会人文化转变,推广"适度劳动"的科学劳动观和科学、绿色的生活和休闲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都知道马拉松的由来:雅典的军队打败了波斯人,统帅派了一个叫菲迪皮得斯的士兵回去报信。小菲为了让老家人早点知道好消息,一个劲地快跑,他的眼前闪现着欢呼、掌声、美酒,当他跑到雅典时,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地过劳死了。  相似文献   

20.
从人力资本理论中的医疗保健投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过劳死"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和解决对策,希望能改变现代人对于人力资本理论中医疗保健投资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认识观,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