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表现人性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下,“文学是人学”被否认了;阶级性被当成人性的全部内容和唯一表现。于是,文学作品只能反映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只能做一时一地的政治宣传和政策图解;而不能表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和各种各样的人物,不能描写各种人物固有的人性。许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争论很大。这里,我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马克思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这里说的“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的共性,即人性;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就是指个性,即阶级社会中的人的阶级性。因此,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人类社会同阶级社会比较,人类社会是一般,阶级社会是个别,  相似文献   

3.
总的来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学研究,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1980—1984年,重点讨论“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 1977—1980年,“伤痕文学”的崛起和“真理标准”的讨论,促使人们反思我国历史和现实,在反思中,人们发现了“人”。由此便促发了1980年我国哲学界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对人的问题的研究,首先集中表现在注意人性问题,把人性论作为反思“文革”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理论工具。许多同志把批评矛头直接对准将人性等于阶级性并过分强调人的阶级性的观点。由  相似文献   

4.
一三十年代前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发生过关于文艺阶级性的论争。《新月派》梁实秋首先发难。他在《文学与革命》中宣称:“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文学一概都是以人性为本”,“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梁实秋完全抹杀了人的阶级属性和文艺的阶级性,主要在于反对无产阶级文学,进而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当时以鲁迅、瞿秋白为首的左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有关描写人性的文艺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且形成了一股热潮。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文学现象,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发展和进步。 文学表现人性,这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文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这一至理名言。 我们说,人性是人的情感中奉富而又复杂的因素,但如何把握人性、表现人性却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左”的思想的长期禁锢,对人性理论上一直没有进行深刻地研究,创作上也没有很好  相似文献   

6.
<正> 人性,不仅是文艺理论的核心,而且是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几千年来,有关人性的论述观点实在繁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三种: 一是自然性说。认为人性就是:“食色”、“生物性”、“动物性”、“人的自然性”、“人类自然本性”…… 二是社会性说。认为人性就是:“善”、“恶”、“人的世俗德行”、“人的阶级性”、“人的社会性”…… 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混合说。认为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和阶级性”、“人类自然本性和社会性”…… 研究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人用“异化复归法”、有人用“遗传学”、有人则用“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人性美”这种审美观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在阶级社会中,除阶级性之外,是否还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人性。有的同志一谈到阶级社会中人性的共同性,就“谈虎色变”,怕被人说成是搞资产阶级人性论。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必要的顾虑。在我看来,资产阶级人性论有两个特征:一是只承认人的自然属性,而不承认人性的根本点是人的社会性,二是把资产阶级的特殊的阶级性冒充为各个阶级共有的人性。我们同资产阶级人性论,当然要划清界限。不过,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根本否认阶级杜会中有人性的共同性,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个观点:人性就是阶级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说,这是毛泽东同志讲的。毛泽东同志果真是这样讲的吗?让我们来查对和研究一下原文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  相似文献   

8.
<正> “情”与“文”问题是个大题目,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可从不同的方面去探讨和论述。这里,我仅就文艺描写人的感情问题谈些粗浅的想法。一、为什么文艺要描写人的感情文艺要不要描写人的感情,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千百年来,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描写了人的感情,这是合乎艺术规律的。可是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从一九五七年开始长期泛滥极左思潮,使文艺描写人的感情成了个大问题;那些闯入了人为设置的禁区的  相似文献   

9.
论共同人性     
共同人性问题是当前开展的人性讨论中的关键性问题。它对于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理论,如何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及如何用它来指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人性就是阶级性”的提法是站不住脚的共同人性的长期被否定,和“人性就是阶级性”这一提法的广为流行有很大关系。人性就是阶级性,那么,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共同人性。因此,在探讨共同人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人性就是阶级性”的提法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理论界出现了一股“异化热”,并很快蔓延到了文艺界。一时间,“人的异化和复归”竟成了文艺学中最新的、最活跃的话题。所谓“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异化和复归的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就是表现人性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异化和复归。”等等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种用“异化论”来改造社会主义文艺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加以澄清。不能把“异化论”当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三月底,本刊举行了一次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的座谈会,企图就典型问题上存在的修正主义观点及典型问题本身,作进一步的批判和探讨,特邀请本市部分高等院校师生及部分文艺工作者约20人,就典型的意义、典型与个性、典型与阶级性等问题,交换意见。与会者的发言,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对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一文,在典型问题上所表现的修正主义观点的批判;(二)对阿 Q 这一典型的看法。对第一个问题,意见比较一致。到会者认为,“论‘文学是人学”’充满着反动的人性论,表现了一系列的修正主义观点。大家指出,人性总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的观念演变的历史。“文学是人学”,文学要表现人、关心人 ,这些观点已得到人们的共识。然而 ,在建国后长达 2 0多年的时间里 ,“人”却一步步从文学中迷失 ,“人”成为政治化的人 ,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成为少情寡欲的“英雄”或“敌人”。对“人”的漠视直接导致了文学的空泛和虚假。新时期文学的觉醒首先是“人”的觉醒 ,作家对“大写的人”的关注 ,社会对“大写的人”的呼吁 ,“人”重新被赋予丰富的人情、人性内涵和高扬的“主体性”,具有丰富内涵的“人”从重重迷雾中现身 ,飞翔于广阔自由的天空。…  相似文献   

13.
一、两种主要倾向及其思维模式的一致性在我国哲学和其他思想理论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本体论化的倾向”,为数众多的哲学家认识到,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自然本体论”或“自然主义”。近年来,哲学、美学或文学、历史等一系列学科急切地转向另一种倾向.即“主体化”的倾向,转向与自然或客体直接对立的另一极即人或主体的研究,“哲学主体化”、“文学的主体性”、“历史的主体性”成了十分时髦的术语,有人甚至模纺“文学即人学”的说法提出了“哲学就是人学”的命题。人的问题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作为对机械主义或自然本体论的反动,作为对把人性完全等同于阶级性把人完全当作社会工具和手段的庸俗社会学的批判,的确在一个方面深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空间。但是,人的问题的研究或所谓人学  相似文献   

14.
生物进化论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文化衍生物所导出的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乃是充斥着大量生物学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出现与以生理学描写作为重要标识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很多自然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人们都可以看到对人之本能的类似于生理学家和动物学家的解剖。受生物进化论“适应”观念的启发,自然主义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环境描写的独立地位问题。自然主义作家热衷于描写人物是如何被他们所无法控制的外在社会环境和内在遗传因素所摧毁的,求真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使其普遍抽离了传统文学书写中常见的那种道德教喻的意旨。当生物进化论及其“实验”方法论所推动的科学主义思潮成为19世纪西方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标举“文学科学化”的自然主义也就合乎逻辑地在19世纪后期成了西方文学的主潮。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人学。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建构具体的人性及其灵魂,始终是小说艺术创造的基本问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更确切地说,文学是社会人学,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之学。不论是遵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原则,抑  相似文献   

16.
文学想象与文化群落的身份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文艺社会学关于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社会观念问题曾经有过以“阶级性”为中心和以“人性”为中心的分野,但从学理上看,都是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念和一元性的文学想象为特征的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痞子文学”的社会影响开始,出现了文学想象和批评中的身份分裂现象。而从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以来,文学想象中所体现的社会观念越来越离开了传统的价值冲突,而演变为不同文化群落的身份冲突,因此而为当代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启示了新的研究目标和前景。  相似文献   

17.
艳情小说的大量出现是明清时代社会思潮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群像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投影。“淫书”的泛滥与性观念的解放密不可分,艳情小说对性欲泛滥和病态性遐想的种种描述,既是对旧道德和旧秩序的一种扬弃和反叛,更是一个腐朽时代渐行渐远的艺术折射。明清涉性小说在叙事模式以及细节描写上所展示的艺术特点是值得关注的,其与春宫画之间彼此依存、互为补充的内在联系,更为后人准确解读性爱描写的文学价值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参照。  相似文献   

18.
文学评价不完全等同与文学批评。文学评价主要是指以具体作家作品为对象的价值分析、评判活动,文学价值通过文学评价才最终得以确立和呈现。相对于一般文学批评标准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文学评价的标准是有限的和相对确定的。如果说美学和历史(学)的标准是文学评价的最高标准,那么人学标准就可以说是文学评价的基本标准和最低标准。所谓文学评价的人学的标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价值理念为标准。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描写体现在具体人物身上的“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表现出“人的一般本性”。  相似文献   

19.
论人性和阶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什么是人性?人性和阶级性究竟是什么关系?有没有共同的人性?它同现实生活又是什么关系?这都是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六十年代前后,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根据我国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基本上消灭了阶级,提出了我国社会存在着共同人性的问题。这个本质上正确的观点,不但没有被重视和采纳,反而被宣判为宣扬“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而加以挞伐。从此,人性问题就成了使人望而生畏的“禁区”。谁敢  相似文献   

20.
“文革”以后。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些青少年会在一夜之间变得那么野蛮、凶狠、毫无人性,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有没有应该反思的地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早就在讳言“人”“人性”了。是的。我们似乎也在认真地教学生怎么做人。但由于那个年代阶级性取代了人性,又把无产阶级阶级性的标准抬到极其伟大纯粹的高度,人变成了神,使得常人可望而不可及。而把人性中一成不变的一些真正美好的东西全都划归资产阶级.人于是又变成了鬼:真正的人在教育中并无立足之地,难怪潘多拉盒子一经打开,就变得难以收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