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般都认为灵感思维是意识与无意识通融交互的结果。这样看来灵感属于无意识范畴。然而无意识是什么?它怎样产生和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本文试就此对灵感思维的深层心理结构作一分析研究。 一、原始—儿童思维转化为无意识 是灵感思维的深层心理结构 (一)原始思维是无意识的源泉自古以来人类生活方式有三种形态:原始生活方式、现实生活方式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的生活方式。这决定了人类思维也存在三种相应形态。原始思维、现实思维和自由思维。 法国…  相似文献   

2.
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体系,可以分为构成它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社会心理学讲的构成民族心理的稳定部分——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性格和动态部分——民族情感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意识层次。审美意识做为自觉意识,包括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理性层次、审美趣味和审美理解的知性层次以及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感性层次。集体无意识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部分——潜意识。潜意识作为显意识的源泉与基础,在外部刺激和召唤之下能够升华为显意识。显意识也可以通过积淀转化为潜意识。因此,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不能人为地割裂、对立起来,应当看成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思维是否一定要使用语言?语言能否充分表达思维?语言是否干预思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考察思维的结构和语言的结构,从而揭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作为人类把握意义世界的活动,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我们把意识结构图示如下: 意识有三个层次,即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无意识是原始意识结构的转化物,它是意识的深层结构,是人类思维的动力和能力之源。无意识积蓄着原始意象,它包括原始(综合)逻辑和原始心理能量。无意识隐含不露,它以非自觉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非自觉意识是意识的次深…  相似文献   

4.
非自觉意识为传统的心理学和哲学所忽视,例如当前国内的心理学教科书根本不讲直觉、灵感,想象也仅仅被纳入记忆功能(联想);哲学认识论只谈逻辑思维,而排除了非自觉意识的哲学思考。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知识的创造必须有非自觉意识的参与,直觉、想象和灵感作为创造性意识是科学发现的直接的、关键的因素。因此,直觉、想象和灵感已成为科学的前沿。现代心理学和哲学都转向非自觉意识,是有其深刻的根据的。以心理分析学派提出无意识和前意识为契机,心理学转向对人的深层心理机制的探索。现代脑科学的进展,又将进一步揭示非自觉意识和整个人…  相似文献   

5.
人物心理结构是性格结构的内在根据,性格结构是心理结构的外在体现。所以,研究人物的心理结构是研究性格结构的前提和基础。而对心理结构的研究,以往我们曾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主要力量放在显意识现象的分析上面,而对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则拒之于研究的大门之外。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与创作和评论都有密切关系的重要问题,现对此试加论述,并祈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6.
论无意识与艺术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问题,是文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接着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联系意识阐释了无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作者认为,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实践,是在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在创作活动的整个阶段,意识与无意识都必须协同发挥作用。无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无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起到调节作用。(二)作为一种心理内容,无意识的东西能够经过意识的整合,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论后天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提出了先天无意识,忽视了后天的社会实践、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决定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作者认为不能把无意识完全归结为先天的东西,还有后天形成的无意识即后天无意识。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后天无意识的本质特征;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和人类把握世界方式的角度对后天无意识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后天无意识形成的原因以及研究后天无意识的意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作者指出,心理小说的创作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描写人物无意识激情和隐蔽的性心理,构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小说的显著特征。本文认为,劳伦斯是一个赋于精神分析以血肉之躯的心理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对性欲与文明相冲突的困境深感兴趣,却并非弗洛依德主义的翻版。作为对弗氏学说的反拨,劳伦斯更关注欲望、激情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对无意识本能欲望的压抑。探寻通向“完整的人”的途径,是劳伦斯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7,(2):41-48
在超越论现象学中,胡塞尔在深层意识领域内揭示了一种内含无限可变更性的超越论的艾多斯学,并将超越论构造理解为一种本源的格式塔构型对经验关联的先天的发生构造,在此基础上,他试图全面"接管"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但在几乎同时产生的对无意识的动力学考察中,弗洛伊德将原初压抑、继发压抑以及替代视作无意识、前意识的本质特征,从而实际地构成了对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全面挑战和深层解构。在胡塞尔与弗洛伊德之间的这种深层的思想对峙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西方哲学在其诞生之际就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基础主义。  相似文献   

10.
创作非自觉性,作为艺术思维中不经逻辑推论的现象,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潜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为基础,但又不是无意识的创作;二是以直觉为形式,但又蕴含着深刻的理性内容;三是以主体对象化的体验为其主要活动,但又不是物我的完全合一。如何理解这些特征,关系到掌握创作规  相似文献   

11.
阶层归属意识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广州市居民的一项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晨 《浙江学刊》2001,(3):115-117
对于中国社会分层这一"社会事实",大多数研究者是通过"收入分层","经济分层","政治分层","职业声望分层"乃至"消费分层"等来加以探讨的.无疑,这种用客观社会指标来分析、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今后它仍然是揭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分层不单是一种社会事实,而且还是一种心理事实.也就是说,社会分层不但可以通过社会指标,例如,收入、财富、权力、声望、教育机会等来加以客观评价,还可以通过自我认定,进行主观评价,这也就是本文所讲的"阶层归属意识".具体来说,表现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本人所做出的阶层归属的主观认定,是归属于上层,中上层,中层还是中下层,下层等.显然,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存在,反映了用不同社会指标或综合社会指标来进行社会分层的这一社会事实;另一方面,这种阶层归属意识的本身又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心理存在.从现实上看,客观的社会分层与带主观色彩的阶层归属意识难免会有不一致,不重叠之处,尽管如此,阶层归属意识本质上仍是一种社会存在,是现实社会分层结构的反射物.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阶层归属意识的角度,并根据1999年对广州市居民的有关调查,来分析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日本现代化的论著不断推出,尽管各家观点间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差异,但无疑推动着学术研究的活跃与发展。文化因素是日本现代化得以成功的条件之一。如果从人类文化学的层面,透视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就可以发现,具有社会生活调节功能的儒教伦理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前一阶段,中外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发表了大量的意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探索儒教伦理对日本现代化的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罗金寿 《社科纵横》2009,24(5):81-83
《死刑的文化史》是一部独特而有份量的讨论死刑的作品,作者探寻了人类死刑的历史。认为死刑产生的温床是人类社会的禁忌体系。死刑的需求根植于人类深层的社会心理,是集体罪恶感和整个社会的焦虑的暴发。死刑从以血还血的复仇、活人祭祀演化而来,经过数千年的变迁,衍生出千种形式,其本质仍然是活人祭祀,死刑并不是为了正义。本文循着死刑的历史而展开。对《死刑的文化史》一书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4.
斯图尔特·休斯说:“绝望年代的法国社会思想从历史学开始而以人类学结束。”说得更确切一点,1955年莱维-斯特劳斯的自传体的人类学著作《热带闲愁》的出版,改变了而不是结束了这个年代的法国社会思想。这本著作不仅使他出了名,而且为他写作《结构人类学》(1958年)和接受结构主义铺平了道路。他系统地尝试揭露深层的普遍心理结构,这种普遍心理结构表现在亲属关系和更大些的社会结构中,表现在文学、哲学、数学中,还表现在推动人的行为的无意识心理模式中。从那以后,结构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论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有些是部分地使用莱维-斯特劳斯的方法;有些是绕开他另搞一套;还有一些直接使用语音学学说的特定组成部分。但是,因为是莱维-斯特劳斯第一个把索绪尔的语言学运用于  相似文献   

15.
探索沈从文的创作心态,不仅可以弄清创作主体与作品之间的深层联系,而且有助于总结这位作家创作得失的心理缘由。联系中篇小说《边城》,便于我们分析这一问题。一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作为沈从文成就最高、堪称其代表作的《边城》,正是这一特定的创作主体,在其最适宜的创作心态之下写出的作品。所谓“最适宜的创作心态”,就是对于特定的艺术家说来,最能发挥其艺术才华和艺术个性的心态。具体地说,就是主体的心理诸要素通过能量分配使心理处于一种平衡、合谐的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一直都倾向于将它们的理论建构为一种限定在身份和主体性的思想。社会结构在何种程度上根据特权和弱势权利的关系来配置人们的地位已相对地被忽视了。因此,本文强调了性别研究中权力批判的中心地位,要求突破基于自然—文化的区分的性别概念和新兴的身体政治学,强调从劳动的性别分工、规范性的异性以及权力的等级制度的高度,也即从社会结构的层面彻底批判性别不平等和女性弱势权利的结构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三种社会整合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媛 《学术交流》2003,(4):107-110
社会整合方式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社会整合方式与西方、与日本的社会整合方式一个很大的区别 ,就在于其缺乏中介意识。因此 ,我们不仅要解决好结构层面的问题 ,进行制度、规范创新 ,强化新的制度安排 ,探索社会有序运行的机制 ;还要解决好文化层面的问题 ,进行文化创新与社会心理变革 ,完成价值体系的重建 ,树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2):102-109
政府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其内在伦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体现在实体—关系—行为三个层面的伦理要素相互作用、有机融合的生态统一体当中,是内部各要素之间交互作用下与外部环境之间协同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无意识、性本能、梦和文学创作在文艺理论中,创作动因常常是引起争论的问题。自弗洛伊德等人的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说引入文学创作、艺术理论研究后,那种把文学创作视为无意识本能冲动的结果的说法,颇为流行。文学创作中的理性因素、认识因素、自觉意识,不仅遭到贬抑,而且受尽嘲弄;创作中的非自觉因素、无意识现象,由于过去极少触及,现在被无限的夸大,个人的行为,心理形态中的社会因素和作用被否定了,艺术家的主要任务被说成是表现他的“心理无意识”和“内在世界的深处的冲突”等等。于是在一些人的主张中,一面说人对文艺特征的认识加深了,一面却又在创作的动因上,贬低和否定意识与理性,而提出创作的自然本能冲  相似文献   

20.
李希芝 《生存》2020,(6):0223-0223,0201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最终发表于1946年。代表其创作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悲剧的色彩小说。关于<>悲剧的内涵,前人以从社会,性格,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有力的挖掘。有的研究者认为<>寒夜的是消耗性的悲剧。其悲剧的实质在于家庭结构中。有的认为其悲剧内涵在于人物独立人格的缺失。本文将这一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作品置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之下加以考察。从女性经济的独立,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以及女性意识上的萌动等三个层面阐述女主人公曾树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女性生存困境的探讨进一步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从中透视出作品的深层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