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超  徐税  张雪萍 《学术交流》2007,(3):105-107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意义重大,实施生态经济管理是促使沙区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进行生态经济管理提供了可行性,实施生态经济管理要加强生态产业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毛粉兰 《社科纵横》2003,18(1):19-20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持续发展 ,才能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才能使甘肃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尽快建成一个山川秀美、兴旺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梁志伟  高菊 《探求》2014,(2):74-77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持续发展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幸福的生活依托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化的生态环境也是幸福社会的最高境界。本文通过分析幸福与生态的关系和广东生态环境现状,提出建设幸福广东的生态举措,即优化生态格局,提升生态效能;构建生态经济,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保,构建宜居城乡;完善生态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提升生态素养。  相似文献   

4.
关于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文斌 《学术交流》2005,(3):124-127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疆,森林、草原、湿地、江河、冰雪构成了特色鲜明的资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生态建设规划纲要》。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生态恢复与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及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省的建设目标,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和健康树起一道自然屏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生态省建设的管理能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元投资渠道;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为突破口,培育一批生态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生态产业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效益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西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和森林植被破坏。引发西部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五滥,即滥垦、滥牧、滥樵、滥采、滥用水资源。人为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是人口急剧增加使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过大,政策误导和决策失误,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落后,贫困和环境法与西部环境问题的脱节。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管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管理战略和方法,国际上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正日益采用。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重大的生态系统工程,需要应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从法律政策、生态经济、人口控迁、企业参与和生态补偿等多方面综合推进才能实现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态环境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随着海洋产业的崛起和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国内海洋生态治理起步较晚,治理成效不显著,现行治理模式弊端突出、现代化程度不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理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应吸收借鉴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等主要海洋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经验,立足于本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和现行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不断完善海洋治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全力构建相对完备的规划体系,强化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促进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海洋生态治理,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中国海洋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黑龙江省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当前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攀比消费与绿色消费的反差、市场意识与生态意识的对立等急需破解的多重矛盾。准确把握破解这些难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策略,对提升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操作价值。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产业是在满足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对其更高要求的同时,既要保证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又能使其保持与农业、国民经济、生态环境等大系统长期动态协调发展;既能充分挖掘能力、利用资源、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自身快速发展,又不削弱其未来发展的后劲与活力,始终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发展模式。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内涵,农业信息产业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又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发挥政府主导与宏观调控作用,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为“突破口”,带动农业信息产业全面发展,加强农业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朱士光 《唐都学刊》2000,16(3):20-21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对西部广大区域实施大开发的战略。有识之士鉴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及这一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纷纷建言,应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中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际上中央政府也将这项工作列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配合开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从而切实搞好西部地区之开发工作,很有必要重视对生态文化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随着世界上发达国家工业污染日益加剧及大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全球掀起了日渐加温的环保热潮,我国亦不例外。迄今已波及到经济生产的许多部门,而且开始进入人们的日…  相似文献   

10.
华启和  高金龙 《学术交流》2007,46(6):100-103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对江西省抚州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性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走出农村生态环境困境的路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大环保投入,规范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的生态利益,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1.
朱文蔚 《创新》2013,(6):30-32,37
通过对湘南地区的调研发现,虽然当前很多县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生态环保意识已逐渐加强,也非常重视产业的选择,但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各县市之间对项目的争夺增加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与成本,且过度依赖资源禀赋型引资也令生态环境堪忧。要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在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时应考虑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并建立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移、比较优势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军 《唐都学刊》2007,23(2):61-65
当前依靠产业梯度转移发展西部区域经济在实践上尚存在很大难度,而西部地区传统意义上的资源优势并不必然等于区域比较优势,更不等于市场竞争优势。因此,西部区域经济的出路不是走传统工业化道路,而是要积极加强制度创新、文化思想创新以及人力资本战略,依靠西部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走“高新科技产业 生态产业”之路。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5):49-52
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促进我国经济长足、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能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开发利用进行法治和伦理思考,将法律治理与伦理约束相结合,有利于合法有序地进行能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影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业绩的主要因素包括:农业产业特点、公司治理、主业盈利能力与多元化陷阱、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管理、宏观外部因素.促进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应转变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管理,更新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现路径之一,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使乡村在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过程中,有效落实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监管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刘扬  陈怀录  陈冲 《社科纵横》2011,26(2):27-32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从而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走一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永续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能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是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东部经济发展以及西部的开发中,存在着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的问题,而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因此,在西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以低碳世界中的中国西部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低碳经济对中国西部城市发展的必要性,指出低碳经济是中国西部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7,(1):68-76
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诉求;而在节能环保与生态治理领域,两国也具有长期合作的基础。这是双方未来围绕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强化能源与环境方面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提。然而,双方在合作关系上的非对等性,特别是当前两国间相对紧张的政治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日间在节能环保领域经济技术合作的未来发展走向。有鉴于此,增强中日双方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资源与产业间的互补性发展、逐步建立两国间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合作模式、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共识弱化政治因素的干扰,将是两国间围绕绿色经济的发展,在节能环保与生态治理方面强化经济技术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赖思均 《学术交流》2004,(6):103-106
如何发挥黑龙江省试验区作用,加强黑龙江省与台湾农业合作,已成为当前需要研究和急需解决的课题。黑龙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为开展两岸农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积累了成功经验。加入WTO给黑龙江与台湾农业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两地农业结构、生产要素各具特色,互补性强。今后两地农业合作的重点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开发俄罗斯市场。以黑龙江省五个试验区为依托,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扩大对俄及东欧国家出口。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多种产业的组合性、资源利用的立体复合性、废弃物循环的生态性、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及经济运行的社会性。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市场机制障碍、产权制度障碍和社会支撑障碍导致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粗放利用和农业循环经济推广不利等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应当进行制度创新,探求突破方略。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状况出发,选择适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是推动区域新型工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新型工业化模式的选择必须要摆脱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和思维的禁锢,在发展理念和方式上进行转变和创新。当前,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面临着工业经济滞后、"三农"问题突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基于西部地区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应该优先选择产业集群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努力缩小与其他区域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