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六十年代:符号,自然结构五十年代末期的人类学,其理论格局由三大学派组成:沿袭拉德克里大—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的英国结构功能主义;师承米德和本尼迪克特的美国心理文化人类学;以及以怀特和斯蒂德为代表的美国进化主义人类学。他们的追随者从六十年代起就试图以新的分析程序、新的操作定义,来保持和发扬各自理论的长处及其解释能力。共同的动力和实践倾向逐渐形成三个派别:符号人类学、文化生态学和结构主义。符号人类学是被反对派们用以指称芝加哥的济慈、他的同事和康纳尔的特纳。严格说来,二者有着重要的区别。济慈接受了韦伯和帕森斯的影响,代  相似文献   

2.
关于三岛由纪夫“武道”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三岛由纪夫“武道”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唐月梅三岛由纪夫曾对美国学者亨利·斯克特·斯托克斯谈过;"非日本人是不可能理解日本的,西方人只注意日本传统中'风雅'的部分,而忽视日本文化重要的一面──'武'。[1]三岛对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所...  相似文献   

3.
美国考古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隶属于人类学。它之所以没有像欧洲学术传统那样隶属于历史学,似乎是历史的偶然。美国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土著印第安人,当人们从古代遗址中发现文化遗存的时候,总是自然地把这些遗存和土著印地安人的祖先联系起来。这种学术上的联系最终造就了美国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长期以来,不断有考古学家论证考古学对古代社会的研究应该是人类学的,并且一定会为人类学理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法国社会人类学实验室主任克洛德·居斯塔夫·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Gustave LéviStrauss)是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影响极广,遍及哲学、政治学、史学、艺术和文艺评论等许多学术领域。美国一家文献所最近发表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列维-斯特劳斯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人类学家。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成年礼“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对儿童作为成年人的新的资格的认可”。“这种授予新的地位又委以新的义务的仪式就像地位和义务本身一样各有千秋且受着文化的制约”。成年礼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以及同一时代的不同社会阶层,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史密斯(M·Brewster·Smith)是美国知名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早在四、五十年代,人类学领域中展开的“文化与人格”研究运动中,史密斯就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极力主张人格结构是受文化因素制约的,因此,不可只囿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来研究普遍的人格。后来,西方关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冷落了一段时间。从七十年代开始,文化人类学研究又呈复兴景象,史密斯仍是个活跃人物,他的研究给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人关于自身的研究理论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受到文化的定向,文化又是通过隐喻对人发生作用,因此,研究隐喻是研究人的根本途径。文化的概念,历来说解不一,但通常倾向于把文化定义为: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以及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文化人类学不满足于  相似文献   

7.
思考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彰显了社会主体意识的自我启蒙,重新解读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这一经典之作,有助于我们借用西方学术精神来反思本民族文化的模式化过程.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既是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又是对社会历史的解释模式.文化整合推动文化演进,但文化演进不是决定论的,文化的演化与进步机制就在于其批判本性与模仿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是日本国民性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但以她为代表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却因研究工具的局限性,导致这方面的研究式微。许烺光提出"许氏假说"、"心理社会均衡理论"以及诸多相关的工具、概念,突破既有的瓶颈,以"心理人类学"取代了"文化"与"人格"研究,将人类研究大规模文明社会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家元》是使用这套方法研究日本的成果,其视角与《菊与刀》具有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瑞士苏黎世大学人种志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西藏——喜玛拉雅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9月21日——28日在此举行。近年来,人类学家对于西藏——喜玛拉雅地区的兴趣日渐浓厚,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致力于这一地区人类学的专门研究。他们呼吁能召开一次比国际藏学会更专门一些的会议,以便集中探讨这一地区的人类文化现象,为各国人类学家提供一次集中对话的机会。由于在保存西藏——喜玛拉雅文物、书籍、资料等方面,苏黎世大学的这座博物馆堪称欧洲之冠,这一任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它的肩上。由美国著名就学家巴巴拉·阿兹兹女士、苏黎世大学博物馆馆长马丁·布劳恩先生以及法国人类学博士杰雅特·托芬三位联名发起并筹备了这次会议。召开这一专门讨论西藏——喜玛拉雅地区人类学的学术会议,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受到瑞士国家的重视,同时也得到了各国学者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美国学术界有关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争论出现过两次为全世界所瞩目的高潮。一次是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以汉斯·J.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理论经过近10年奋斗之后终于在美国站稳脚跟,实际上已成为美国政府在冷战时期制定对苏“遏制政策”的理论基础。另一次是在世界两极格局和冷战对峙即将结束之际,大体上  相似文献   

11.
据美国《西部史季刊》杂志1986年第2期报道,约翰·C.尤尔斯因为他对美国西部地区近行学术研究所作出的卓越成就被授予1985年度美国西部史协会奖.尤尔斯于1931年毕业于美国达特默思学院.他曾在纽约艺术学生会研究绘画和艺术.后来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人类学,与耶鲁大学的克拉克·威斯勒一起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此时该学科还处于它的早期发展阶段.他的艺术训练和艺术修养为他后来研究美国西部印第安人的艺术与文  相似文献   

12.
书讯     
E.A.韦肖尔金:《国外人类学科学:问题,探索,决策》,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1年该书对现代国外人类学给予了发展性评述并探讨了人类学方向:文化人类学,心理人类学,政治人类学。该著作还对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及其领域的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书中主要的文章题目是:1、美国文化人类学:理论与现实;2、生理人类学:发展的若干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虽然它的思想起源超出了人类学本身的发展历史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 ,它的确立和发展与美国人类学息息相关。生态人类学从自然看文化的视角到从文化看自然的视角的转变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人类学史  相似文献   

14.
伍斌 《求是学刊》2014,(1):161-166
20世纪初大规模外来移民的到来,对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造成了强大冲击;同时,排外主义者对移民与当时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煽动与渲染,也引起了美国身份认同危机,从而促成美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来同化移民。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夜校等培训班的形式,斩断移民与母国的文化联系,促使他们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当中,但由于缺乏对移民的尊重,对移民与母国的文化关系也缺乏理解,使得美国政府移民同化教育的效果有限。欧陆一战导致美国族裔群体的疏离与纷争,正是这一教育失败的证明。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是一个极富于自我反省精神的民族.从1945年到现在,人们不断开展关于日本人的讨论,积累了无数的研究成果,并从研究的方法论角度,分为七种类型.下面概略地介绍一下它们的主要观点、重要概念及研究动机等方面的情况.(一)国外的研究战后开展对日本人的研究,首先应推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这部书于1949年在我国翻译出版.本尼迪克特是位优秀的文化人类学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服务于美国战时情报局.她专门对日本人进行研究,于1946年出版了该书.她把日本文化看作是一种耻文化,  相似文献   

16.
杨卫东 《求是学刊》2008,35(3):129-135
在西方文化观中,美国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宗教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体现在三大方面:源于宗教的使命感强化了美国外交中的孤立主义与干涉主义:美利坚民族信奉的宗教自由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下促使美国政府出台国际宗教自由法,由此加剧了国际社会在人权问题上的冲突:20世纪后期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强化了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宗教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17.
朱伟东 《唐都学刊》2004,20(6):149-151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指导当代美国外交实践的两种理论.自20世纪初叶伍德罗·威尔逊和西奥多·罗斯福将这两种理论应用于外交领域以来,当代历届美国政府无不是以这两种理论作为外交实践的指导思想,而美国的国家利益则是美国外交不断游离于这两者之间的根源所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巨大影响力仍将存在并将继续引导美国的外交走向.  相似文献   

18.
金明善著《日本经济:昨天·今天·明天》是作者长期从事日本经济研究的学术成果汇总。全书共分三部分,上篇《走向经济大国的轨迹》,围绕日本如何实现现代化并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以及为何能够迅速实现现代化而展开。中篇《现代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则是横向研究,从几个方面探讨促进日本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总结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当代理论和方法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诸如主观性、权力和民族志表述等问题上,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论发生了许多非常显著的转变和分歧。这种状况起因于民族志的文学化途径,是经由格尔茨以及其他学术运动,如英国的文化研究,特别是福柯的后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的。因此,人类学由来已久的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对峙已经演绎出独立的认识论阵营,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一些大学中人类学系的分裂。同时,这种分裂也激发或伴随着一种对当代全球化形势下文化人类学研究对象的定位的承认,比如"本土"的研究、"下层"研究,确认了这些研究对象在研究项目中具有合法的权利和合作的声音。这种转向使人们愈加关注应用人类学,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新的问题,例如"本土知识"的观念。另一个分裂是指一些特定的专门研究领域的学科建制,如医学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等,而每一个领域又都存在着内部的分歧与区别。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引起了对于博厄斯学派所传承下来的诸如文化、文化相对主义等观念的效用和道德规范的质疑。过去的30年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时期,人类学研究在这个时期卷入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新的文化逻辑的转换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文化模式论     
文章分别介绍了本尼迪克特、克罗伯、克鲁克洪、基辛及列维·斯特劳斯关于文化模式的理论或观点;并给出了关于文化模式的具体说明及如何对文化模式进行识别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