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物通讯可谓是最难把握的新闻写作题材。如何写好人物通讯,笔者从做好采访,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巧妙运用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表现出一个人的"人性",切忌人物塑造的"模式化";要平视采访对象,做个事实的记录者;既要融入作者的感情,又得少做评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写于五十年代初期的一篇朝鲜通讯,是当时从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发回的大量的新闻、通讯中最能感染读者的优秀通讯之一。作者在通讯中记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故事,以自己亲身的感受,运用抒情的笔调,设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来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3.
“三位一体”原是基督教用语。那么,什么是新闻的三位一体呢?新闻(即消息,这里取狭义,不包括通讯、新闻特写。以下同)的三位一体结构就是把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结尾包括在主体部分,许多短新闻无结尾)三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重复的整体来写作成文的一种新闻结构形式。 采用三位一体的新闻结构形式的意义是什么呢?一句话,为了改革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新闻写作模式,消除新闻中的“三重复”弊端。首先让我们看几则消息。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校校报普遍存在着面孔单一、可读性不强的缺陷,校报的读者群日益萎缩,生存状态不容乐观。要改变高校校报生存状态,需要在编辑过程中突出采访的作用。采访有助于发现新闻线索,增加新闻的时效性,丰富新闻细节,升华新闻报道主旨,进一步提升校报的可读性。在通讯写作中深入采访,进一步拓展校报“深、新、活”特质;在言论写作中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5.
拜读袁良骏先生杂感《热风冷眼学术随笔的“三忌”》(载《北京日报》2001年12月2日文艺周刊),不能不令人击节叫好。袁先生这篇短文,切中了当前学术随笔繁荣景象中存在着的某些时弊,提出了自己对学术随笔写作的一些真知灼见。他在文章中提出:“为保征学术随笔的健康繁荣”,“必须克服以下‘三忌’”:“一、忌信口开河。某些作者认为学术随笔就是  相似文献   

6.
穆青同志从一九四二年起就战斗在党的新闻工作岗位上,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他擅长写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并且不断总结这方面的写作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新闻写作的重要见解。他说:“对于党和人民的新闻记者来说,我们不能单纯地讴歌我们时代的英雄,还必须着眼于透过人物去反映我们英雄的时代。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来  相似文献   

7.
穆青等同志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通讯。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四日《人民日报》发表以来,一直为人们交口称道,颂读不厌,象磁石一样吸引着广大读者。这不仅因为他的主题深刻,感情强烈,还因为他在写作上,尤其是细节描写的艺术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说,这是近几年来报纸上不可多得的优秀通讯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8.
黄基秉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近四十年,采写了数千篇新闻作品,其作品展示了广阔的新闻视野,及时真实地报道了社会变革、时代风尚、百姓生活、行业动态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新闻,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了一些值得珍视的史事。他认为一名优秀记者,首先应培养新闻敏感,其次是养成踏实的采访作风,再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另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这四点反映了他的新闻观。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中适当地借用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能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江泽民语),这具体表现在新闻对文学中最基本的几种体裁写作手法,可以对应借用,如消息写作的“散文式”、通讯写作的“小说味”、言论及标题的“诗化”.  相似文献   

10.
优秀广播新闻的写作,孕育在有高度修养的温床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闻记者只有付诸于新闻事业以莫大的热情,不仅能进入衣带渐宽而不悔的境地,甚至生死都要置之度外,才能为写出优秀新闻铺出一条路来。我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同志的新闻作品,无论是考察中国西北地区的旅途通讯,还是抗战爆发后写成的《西线风云》,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追求得来,他的笔管可以说“就好象伸进自己的血管一样,是蘸着自己的血写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6月12日广播  相似文献   

11.
一纸红头文件将我在工作岗位上的官帽子摘下来,但是不久,社区居委会先是让我担任市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党员活动教育中心付主任,后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又推选我为议事会主任。不拿社区一分钱,没有办公室,没有办公桌,办公地点就在家,一个电话打来立即去“上班”。我当议事会主任,自己约法三章,一是多出好点子,二是宣传社区好人好事,三是当一名“老师”给市民讲课。去年我给社区写了二十篇新闻稿件,刊登在《安庆日报》上,办事处还给我奖励。日前社区成立通讯报道组,主任说通讯组长的帽子你来戴,看来我又要增加“帽子”了,一天到晚忙得不亦…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调查采访是报告文学写作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来源有三种:新闻学的采访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的“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文学的生活积累与体验论。报告文学的采访和调查与新闻采访、田野调查,因各自的目的差异、文本规范要求的不同,呈现出的相对特点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在担任《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赴西北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其不畏艰险的精神、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优秀的采访成果,开创了中国新闻采访的新视野和旅行通讯的新文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闻思想和记者人格魅力。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学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业务素质、采访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5.
综观我国现时的新闻报道,写人物的多以通讯文体出现,而“短、平、快”的消息文体的人物新闻却是凤毛麟角.这种状况与现今新闻人物迭出的改革开放年代显得极不协调.应该看到,以写人为主的消息,能以较短的篇幅,迅速及时地反映新闻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是人物通讯所替代不了的.消息性的人物新闻被冷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最根本、最本质的一点,是对人物新闻的时效性未能正确认识与足够重视.时效性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新闻观念,也是新闻共同拥有的特性与严格遵循的“法则”.对于人物新闻来讲,时效性尤为…  相似文献   

16.
靖鸣,现任广西大学新闻系的副教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其实,他既是一位才思敏捷、敢于实践的青年记者;又善于积累、勇于研究的年轻学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先后出版了《文学新闻采访写作必备》、《图文声像新闻采访学》、《会议学概论》等著作;而近年,他又出版了《问题新闻学》、《问题采访与报道》等论著,特别是刚刚出版的《新闻意识与消息采写》专著,值得认真一读。读它之后,你会有“新鲜、易懂、全面、深刻”之感觉和收获。第一是“新鲜”。所谓“新鲜”,就是开篇新鲜。作者以“新闻意识解读”作为全书的开头,以引领下文,实为…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作为消息源的采访对象是新闻信息的承载者,是大众传播的一传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中外新闻采访学中采访对象仅是记者从事采访活动的客体,而在大众传播学中,没有“采访对象”这一概念,只是作为一种“信息源”被提及。广西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靖鸣的论著《采访对象主体论》将采访对象提升到大众传播学研究体系中重要的主体地位来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科学合理的大众…  相似文献   

18.
现场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形象、生动、迅速地再现新闻事实、新闻场景与新闻气氛,使人们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进而产生喜闻乐见之感的新闻写作样式。现场新闻具有真实客观性、新颖独创性、超前针对性的显著特征,由新闻事实、新闻背景、传播动机、传播方案等几个要素构成。现场新闻离不了人,没有人物活动的现场新闻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场新闻。把人物写“活”是现场新闻采写的基本要求,是现场新闻通过再现特定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基本特性对作者的提示。  相似文献   

19.
采访完严立先生的时候,颇有失落之感。不是对采访对象的失望,而是怕采访内容受到领导否定。我们的留学骄子作了这么多期,每位学成归来的优秀人士面对采访,聊起的都是很个人的东西。而今,我却无论如何也说服不了严立先生,他一直在回避自己,将个人的一切成绩都归于启明星辰这个团队。一下子,我不知道自己这篇人物稿从何下手,幸亏主编另辟蹊径,言之“就说他的团队,用集体表现个人”。我才从失落当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6,(4):108-110
小说和人物通讯虽然分属文学和新闻两个门类,但是它们同属叙事文体,都以人物形象塑造和事件讲述为中心,都以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为主要表达手法,所以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讲述故事和拟题的技巧等都可以灵活地运用到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使人物通讯的人物"活"起来、事件"动"起来、题目"靓"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