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7-224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软件为载体的"微社会"中,我们在享受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和愉悦的同时,各种微信消费异化也开始层出不穷:微信依赖症日益严重,微信依赖者沉迷于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生产着自我快感并自我消费;人们满足于微信朋友圈的虚拟生存状态,却消解着现实的人际圈;信息超载过量,使人们注意力难以集中,逐渐习惯"浏览式阅读"模式;微信内容的碎片化,对人产生精神麻醉;微信谣言四起,求转发体、拟名人体、微信体的流行,正异化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利用微信犯罪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威胁到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沉溺于微信消费中的"自我",随着逐渐失去的自控力、判断力、思考力,成了马尔库塞所描述的那个"单向度的人",成为微信的奴隶。但是,微信和人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自身的问题,要想摆脱被异化的命运,更多的还是需要提升"自我"的素养水平,把握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力和批判力,理智地使用微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纷纷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对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校园化和大众化、便利校内外师生。在发挥这些功能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辐射范围较小、发布内容理论性过强而趣味性较少、栏目建设无序、更新和发布频率过低等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文章试图从内容建设、栏目版块建设和微信运营团队人员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3.
微信公众号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高校开辟了宣传新渠道。各高校投入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内容同质化、交互性差、缺乏专业运营团队、推送形式单板、与高校信息化建设脱轨等问题。基于对福建省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调查研究,从内容建设、推送渠道、管理模式、联盟协作等方面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网络使信息交流快速、方便、形态多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的发展,促使网络问政的产生和方式的丰富,政务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新媒介也应运而生。它以前所未有的优势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新平台,让公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为问政开创了新的途径,让"民"与"官"的沟通与互动渠道更畅通;与此,政务微信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准确性,能有效缓解网络负面舆论的影响;它可以承载多种信息,传递内容丰富,成为传播通道的新桥梁。政务微信毕竟刚刚兴起不久,仍存在对其重视力度不够、定位不准、管理制度不成熟及缺乏有效的技术开发和团队支持等问题。为了让政务微信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更大,政务微信需要从发展战略、领导层次、内容与定位、条件保障、管理运营等角度,进行提升和改善,使政务微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普及、微信客户端的出现、藏文输入法在手机中的应用、熟人间通过手机号就能相互关注都是微信得以在西藏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信息相对闭塞的西藏,微信内容有了不同的关注点,尤其是关于社会热点的评论屡屡现身。微信传播如何引导?有没有很好的典范值得借鉴?该篇论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阐述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对人际交流和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信通过特定的社会功能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从而构建特定的社会意义。通过分析和回顾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现状得知,微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微信-9自身研究、微信与社会影响研究、微信-9传播学研究、微信与广告营销研究、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对人际交流和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信通过特定的社会功能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从而构建特定的社会意义。通过分析和回顾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现状得知,微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微信与自身研究、微信与社会影响研究、微信与传播学研究、微信与广告营销研究、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微信的传播学观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已经成为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从拉斯韦尔"5W"模式来看,在微信这种基于关系的病毒式传播中,所有对信息感兴趣的人都是传播主体,他们整合手机和QQ中丰富的传播资源,借助文字、语音和视频等富媒体介质,有选择性地将一些碎片化的内容,定向传播给窄化的"朋友圈",以增强人际交流,提高社会"湿度"。  相似文献   

9.
腾讯发布的数据显示,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高达5亿个.全国“微民”每4分钟低一下头看微信.每天早晨,人们从微信中醒来,不刷牙、不洗脸、不下床,第一件事是用各种移动终端奔向同一个APP:微信.微信在中国的风靡程度,似盖过以往任何一个流行时尚. 随着微信的日趋“发烧”,朋友圈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信息发布平台,同时扩大了朋友之间的交往内容.  相似文献   

10.
张冕 《家庭科技》2013,(11):41-41
如今,打开微信、微博总能看到许多人晒美食、名牌、新手机、旅游照等。越来越多的人与大家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其中不乏一些爱炫耀的人。一项调查显示,50.9%的人反对网络炫耀,86.7%的人担心网络炫耀使社会风气变浮躁。关于炫耀的原因,74.3%的人认为是虚荣心作怪,66.2%的人认为"多数是炒作",20.9%的人认为与"寻求自我肯定"的心理有关。首先,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现代人不愁  相似文献   

11.
网络空间对主体想象力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通过丰富的信息、全新的体验、交互的创造、自由的氛围促进人的想象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通过完美的拟像、无常的消解以及批判性的屏蔽,使想象力被框定在技术的视界中.  相似文献   

12.
购物“满200元送100元”,你想不想买?花600元到泰国玩8天,你想不想去?不掏钱的“免费美容”,你想不想做?某一天,你被突然告知中大奖了,你想不想要? 眼下,诸如此类的“好事”似乎越来越多。但这些“馅饼”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又一个的陷阱。这些陷阱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型: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极大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要求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给予更多关注。本文基于对广州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进行研究,利用2014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调查数据,对广州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原因、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微信功能的实用性是吸引大学生"转战"微信的主要原因。使用微信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时和多形式的沟通方式使得微信成为好友之间网络互动的主要平台,甚至开始取代QQ逐渐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网络沟通工具。但是微信使用所带来的困境也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被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微信已经成为热点事件和网络舆情的重要策源地,科学准确评估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对于明晰微信信息传播特点,深入挖掘微信传播潜力,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微信平台的传播行为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对既有关于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的基础上,基于传播效果测量的设计,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由浅入深多层次考察准则,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构一套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构成,并运用线性合成法合成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指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微信公众号图文信息打开率一直低位徘徊,各种机构的微信个人号顺势发展起来。通过对微信个人号与公众号进行了使用和操作方式、推送信息的数量、送达的时效性、关注方式与用户量等方面的比较,发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微信个人号可以发挥塑造形象、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增加与用户的深度沟通与互动等作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采用做好微信个人号的基础设置、安排专门的人员做好运营活动、做好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活动等运营策略来推进其微信个人号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背景 调查显示,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日常生活中因此产生焦虑的人越来越多.产生焦虑的人患抑郁症风险极高.我国目前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有3000万左右,但总体治疗率只有10%.同时,我国精神科医生、护士、临床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才相对匮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患者及其家属还要面临社会各方面的歧视...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脸面观与私人关系视角,通过情景实验探讨了私人关系(强关系vs.弱关系)视角下朋友圈内容(情感性内容vs.工具性内容)对微信朋友圈评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私人关系在朋友圈内容与微信朋友圈评论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弱关系下工具性内容会引发更多的朋友圈评论行为,强关系下情感性内容会引发更少的朋友圈评论行为;(2)私人关系在朋友圈内容与社会动机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强关系下情感性内容比工具性内容更能激发人们的损失规避动机,弱关系下工具性内容比情感性内容更能激发人们的损失规避动机与自我提升动机;(3)损失规避动机负向影响微信朋友圈评论行为,自我提升动机促进微信朋友圈评论行为。此外,不同关系下,朋友圈内容引发微信朋友圈评论行为的作用路径不同。强关系下,情感性内容通过激发损失规避动机抑制微信朋友圈评论;弱关系下,工具性内容通过激发自我提升动机促进微信朋友圈评论。研究丰富了关于朋友圈评论的研究,并对营销人员合理利用朋友圈这一平台提供了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微信朋友圈“晒”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微信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风靡各类人群。微信朋友圈中“晒”美食、“晒”心情等内容折射了社会进步引发的人们乐于接受新观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亟需精神慰藉的现状。晒微信朋友圈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种行为。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现状,揭示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深层原因,提倡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行为,并从中汲取正能量,实现对优质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信息传播媒介和新网络存在空间,微信在促进信息生产、传递与分享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版权问题。由于微信自有的社交性、分享性、复制性等特点,微信中的侵权问题与版权保护所面临的难题,超出了通常版权问题的范畴,使得版权保护的法律维权和信息自由间的矛盾前所未有的激烈,解决微信版权问题的实质即是在若干对结构性矛盾中寻求平衡点。对此,必须在顺应新信息生产逻辑的前提下,对不同传播机制、不同用户主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分类探讨,找出现有法律法规中的不适之处,配合版权意识、版权管理方式和运营机制以及维权举证等方面的措施,以达到既尊重、保障原创作者合法权利,又避免微信版权保护过度限制新型媒体信息自由与共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