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传递分为横向传递和纵向传递两种,横向传递是指民族各部分之间相互传递文化信息,加强民族内部的组织性,使民族文化得以维持、延续和发展的一种联系。纵向传递即社会化过程,指上一代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使民族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而且也必然存在这两种文化传递。壮族也不例外。正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横向联系,分布广泛的壮族才形成为一个民族,而不是多个民族;正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纵向联系,壮族才一代一代地存在和发展下来,而不是演变成其他民族。但作为壮族文化一部分的壮族文化传递,也是有着自己特点的。正因如此,壮族才可能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实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3.
右江工农民主政权对壮族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右江工农民主政权的创建开创了在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先 例,对壮族政治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它培植了壮族人民的无产阶级民主观,构造了壮族新型的民族政 治体系;它促进了壮民族政治精英的成长,从而使壮族人民能够真正左右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它帮助壮 族人民塑造同其他民族间健康的政治关系,从而促进了壮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他成员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个恋土如亲的农耕型民族。长期稳定的聚居生活使壮族形成了自己的乡村聚落景观选择模式和宅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审美观念的物化体现,壮族的聚落及宅园营建艺术在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占居着重要的位置,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心理特征,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壮语是广西大多数壮族儿童的母语,民族文化是壮族教育的重要根基。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关照。本文基于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提出了建构壮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的设想,为学校教育中传承壮族文化提供学理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三卡村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为例,讨论新中国成立66年来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发展,认为新中国实施民族平等政策以来,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壮族与瑶族平等相待、 和睦共处,是国家实施民族平等政策在偏远少数民族山村的成功实践,也是民族平等政策在民族地区实现过程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推广壮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壮族各个分支族群,出版系列著作,从而达到重建壮族文化,增强壮族的文化自觉,提高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目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学者以及民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壮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辅相成,两者表现出高度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的前后,从事学术研究和民族工作的同志纷纷发表专著和文章,阐述自己对壮族的看法。在这些专著和文章中,有的认为壮族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勤动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吴茜将军亦挥毫书写条幅曰:“壮族是伟大的民族”。有的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作根据,说: 壮族先民不愧是一个具有博大的胸怀,富于奋争进取,不甘落后和善于吸收兄弟民族文化、不断充实和更新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民族。”这些看法都对壮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壮族古代人口发展情况,目前已难以确知。因为壮族正式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近现代的事,而史籍上有关人口的统计,是以地区计,而非以民族计(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壮族先民分布区域内并非纯为壮族,其间杂有其他民族。其次是壮族地区开发比较晚,又地处边疆,中央王朝鞭长莫及,长期由当地土官自治其民,中央王朝只有治辖之名,并未真正深入壮族分布区域内的每一片地区。所以,在统计这些地区的人口时,错漏自难避免。更有甚者,羁縻地区的壮族先民并不向中央王朝申报户口数。唐代时期,壮族先民有诸多名称,如俚、僚、西原蛮(黄洞蛮)、乌浒等,今日的壮族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龙脊壮族聚居区为个案研讨壮族乡约制度的起源及其民族特色.壮族乡约制度既是壮汉民族法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壮族民族习惯法发展的产物.与汉族地区相比,龙脊壮族乡约制度在本质、组织形式以及具体内容上都具有浓重的壮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同时也是一个酷爱音乐舞蹈的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壮族的祖先就在生息、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舞蹈。壮族至今还盛行的“三月三”歌圩,富有民族特色的“壮戏”,闻名中外的壮族人民传说中的歌手刘三姐,都是在壮族先民古老的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的面貌,不仅可以加深对今天壮族音乐舞蹈的理解,而且对于壮族文化艺术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惜,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人蔑视少数  相似文献   

12.
《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面世 ,是民族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 ,我谨代表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壮族是我国的第二大民族 ,国内人口 1 70 0多万 ,作为岭南的土著民族 ,她对开发、保卫祖国南部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壮族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民族之一 ,种稻已经有 1 2 0 0 0多年的历史 ,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餐桌上以大米为主食 ,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也是壮族的光荣 !但由于种种原因 ,国人对壮族尤其是…  相似文献   

13.
壮族文人的形成及其近代思想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文人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它对壮族的进步和觉醒、崛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壮族文人从为官到为学,从科举到新学,从入仕到入俗不断演变,成为壮族民族、民主变革的先声。近代壮族文人的民族性、家族性和平民性,是壮族文人的鲜明个性,它与其他民族的文人相比,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成为壮族不断发展进步和走向近代化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4.
壮族教育史略论李彦福,何龙群(广西教科所)(广西区党校)一、壮族教育史的分期壮族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客观存在,它是伴随着壮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壮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壮族教育史的分期是依据壮族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划分的。目前的壮学界对壮族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壮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经历长期的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首先是壮族的民族认同.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随着壮汉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特别是西南边疆遭到外来入侵,壮族的国家认同日愈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政策,促进了壮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壮族的国家认同有了质的提升,维护了祖国南部边疆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作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山歌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整个壮民族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时代在发展,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趋势愈加强烈,保存壮族山歌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更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以整体性思维为视角;同时在产业化适度开发中传承;在动态中进行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17.
春节,原是汉族的隆重节日,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许多民族受汉族的影响,也过春节。现在,春节成了我国许多民族共同的隆重节日。壮族也过春节,而且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壮族的春节习俗中,有许多与汉族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接受汉文化的反映。据历史记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就与中原汉族有文化交往。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文化的影响更逐步深入壮族民间。但是,壮族在接受汉文化时,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有关广西壮族源流问题,民族史学界迄未取得一致意见。大体说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土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外来的;第三种看法介于前两者之间,认为壮族是土著的民族,但又有外来民族的成分。现在看来,第一种看法似占多数,但里面又有分歧,较多的人认为古代岭南西部地区有骆越与西瓯两个同时并存而又不同支系的越人,壮族是由这两支越人发展而成的:另有一些人认为壮族渊源于骆越,与西瓯人无关;相反,又有一些人认为壮族只来源于西瓯,与骆越人无关;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19.
我代表《壮学丛书》编委会 ,感谢大家出席《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首发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并保持着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不仅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 ,而且也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代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同化的政策 ,不承认壮族是一个民族 ,因而壮族研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到了 1 9世纪末叶 ,西方国家的学者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开始研究壮…  相似文献   

20.
白荷婷的《创造壮族一中国的族群政治》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以解构中国民族识别为切入点、继而质疑中国民族政策为研究目的著作之一.在书中,作者通过梳理壮族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考察了当代中国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政策与壮族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壮族是中国基于政治需要而精心创造出来的民族.然而,这种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视角、理论和方法在对壮族身份认同分析时陷入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危机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思路在解释中国民族识别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