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李健吾对话自然主义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待"人性"的态度上,现实主义主要从道德的角度去分析和评判,人为地将"人性"区分为善、恶两个对立的方面;而自然主义主要从病理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的角度来对"人性"进行解剖与呈现。李健吾深受法国自然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他对人性的理解和论述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与科学分离,在更高层面上便具备了现代性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3.
4.
20世纪40年代后期李健吾的诗论,一方面受正在崛起的“人民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向大众美学靠拢的积极姿态;另一方面延续着他一贯的生命诗学理想,并与北平沈从文、朱光潜所代表的战后“京派复兴”构成一种遥相呼应的关系.其编辑、批评实践,不但对战后诗坛格局——尤其是“九叶派”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为我们认识20世纪40年代后期文学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李奇志 《江汉论坛》2005,5(5):111-113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印象批评话语的集大成者.本文试图对李健吾的印象批评话语的总体特质有所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其"灵魂探险"的批评模式进行探析,最后从批评文体的向度阐明李健吾以美文批评享誉现代文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朱承 《社会科学论坛》2011,(11):251-256
“意义”是古老而常新的哲学话题,杨国荣先生的《成己与成物一一意义世界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本书为“具体的形上学”三书之一)一书,对“意义世界”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在会通古今中西的视域下,提供了关于意义问题的崭新哲学维度。全书展现了“具体的形上学”以“人的具体、现实的存在”为基本关怀的哲学进路,同时,还展现了核心话题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7.
刘竞飞 《兰州学刊》2009,(3):207-211
“绮”作为文学文化语汇,频现于中t3t古代的典籍之中,以“绮”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文章写作的目的,乃在于对“绮”本身及其相关意义域进行分析、澄清其意域树的基本结构,并希求能够借助此种方式对其延展成为一种文学理论范畴的历史过程作一历时性的简单勾勒。  相似文献   

8.
周章买 《理论界》2010,(9):97-99
普特南在《"意义"的意义》一文中试图通过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二者的关系来揭示概念的意义,但是在行文中却隐含着矛盾。从遵守逻辑规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矛盾的根源是由于普特南对"外延"一词的使用存在歧义,严格规范"外延"一词的使用可以消除矛盾。  相似文献   

9.
在“存在”谓词的争论中,康德将其看作非实在谓词,而弗雷格将其看作二阶谓词.海德格尔对“存在”之古怪逻辑性质的分析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该谓词的二阶性质.胡塞尔式的现象学可以成功辩护,系词也是二阶谓词.系词总是伴随命题态度的,在经典现象学中,它们可以一同被悬置,但在一个存在主义转换中却必须被保留.“存在”作为二阶谓词蕴含了“存在”为意义奠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对“空名”问题的考察找到其哲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文化形式多样,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交互影响,同其一脉相承的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尽管共同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各自文化特点的不同,两者一般处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所以,在其互动的主要场所——教学活动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就会出现或冲突、或交融的现象。二者不同的意义世界,要求重视教师和学生各自个体文化的差异性和他们不同于彼此的独特性,同时也要关注他们之间密切的人际互动。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独特的教学方式,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文化互动,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和现象学这里,对个体存在和世界的本真性的恢复,是他们哲学和作品意义建构的共同基石。存在与虚无,有与无,经验与超验的二维相生是他们哲学思想和作品意义之所以能生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在《野草》中,鲁迅从无与有、非存在与存在的二维相生结构出发,以一种逆向性的思维对传统的规范秩序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否定,从而在无与有、非存在与存在等各自代表的意义框架结构的相互矛盾、相互抗衡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中实现了《野草》意义的扩充。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的质疑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回到纯粹的、绝对的意识中去。而鲁迅对这种思维的质疑则是建构在一种对现实的反作用与批判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晓河 《河北学刊》2002,22(4):135-139
科学话语中的“涵义”与“意义”的不同 ,自弗雷格作出区分之后 ,已成为现代逻辑符号学的基础 ,成为历史的财富。可在我国 ,对这两个概念的应用十分混乱。为此 ,必须弄清汉语的“涵义”与“意义”是与德语Sinn -Bedeutung,法语sens-signification ,俄语смысл -значение ,英语meaning -significance(因sense不用 )相对应。本文从符号学、心理学等学科对此做了区分。  相似文献   

13.
《野草》的张力叙事与意义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草>内蕴着具有现代意义的张力思维.被置于"张力场"中的主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两个力的牵引,而这两个力的此消彼长催发了"非同一性"取向."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分别体现了由"绝望"与"希望"所衍生的两种不同的意义生成模式.在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虚无与实有的转化生成中,鲁迅建构了以否定"终极"为内核的"辩证性"思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健吾以其对文学作品印象式的鉴赏,在文学批评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这种批评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人性体察人性"为核心;在比较鉴赏凸显作家个性为主要特色;同时,在文学批评中表达批评家对生命的审美观照和哲理性思考是李健吾文学批评对法国印象式批评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5.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某种意义系统来整合个体多样性的意义追求,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保证社会整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反过来,个体也可以通过分享群体共有的意义系统来满足主体内心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渴望。然而,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空虚、失落、不安和孤独在一定程度上充斥着人们的心灵,这是意义系统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感觉不到来自整个社会意义系统所提供的超越性的精神支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符号”范畴是卡西尔哲学的基点,内涵了其符号形式哲学的全部秘密.“符号”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唯一中介,随着人的符号化活动的不断展开和多样化、深层次的进展,人逐步摆脱物理世界的压制,不断获得对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人文科学真理的把握.人类的“符号”化的劳作也生成着人性,人是符号的动物.人通过创造各种符号而逐步进入一个意义的世界,一个文化的世界,也逐步实现追求自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时 《文史哲》2003,(3):47-52
意义是阐释的产物。文学不仅具有意义 ,而且具有“意义剩余”。“意义剩余”是文学阐释所获得的理性意义之外的涵义 ,包括以感性化形式出现的非理性的原始体验、原始欲望 ,它对理性意义具有解构作用 ;还包括超理性的审美体验 ,它超越了理性意义。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的总和才是文学内涵的全部  相似文献   

18.
郭红欣 《殷都学刊》2007,(1):120-122
在古、今汉语中,“天籁”一词都很常见。人们或用以指称自然界和谐美妙的声响,或用以形容来自于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音乐或自然天成的文学作品,用法和意义都很明晰、确定。但若追根溯源,即把“天籁”一词放回其所出自的文本《庄子·齐物论》中,则会发现,其原初的意义和后来的应用义之间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胡孝根 《兰州学刊》2008,2(3):176-178
对话文本自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思考方式。文章通过对《论语》和《柏拉图对话录》的文体形态比较,分析各自文体特点,探寻它们在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上古汉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 ,各代词之间的关系 ,一直是学术界甚感兴趣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 ,古今学者进行了多方探索 ,提出了种种见解 ,但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1] 其中“我”、“吾”、“女”的关系更因胡适和高本汉的有关论著而成为问题的焦点。[2 ]1918年 2月 ,胡适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吾我篇》和《尔汝篇》 ,[3] 首次较为全面地从语法角度考察了“我”和“吾”、“尔”和“女”之间的区别。其中关于“我”和“吾”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 :(一 )“吾”用作主语、定语 ,不可用作宾语 ;(二 )“我”用作宾语、定语 ,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