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 ,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神人以和 ;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 ;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 :即政治管理之策 ;生存状态 ;道德境界 ;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 ;(2 )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 ;(3 )要建构“民胞物与”的全球伦理 ;(4 )回归自然 ,享受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在《人生之体验续篇》一书中认为:为俗情世间立一个毁誉的标准十分重要;人生之艰难与哀乐相生;人生立志之道即是使自己之实际的存在成为一理想的实际存在:人生之虚妄与真实相伴,人要成为一真实的存在,须经过一真实化之历程。通过反观人生历程中那些妨碍理想实现的各种艰难、罪恶与悲剧,他要求人们应随时提高警惕,反省自己的人生,以斩断那些人生途程上的荆棘,使人从烦恼、痛苦、罪恶的深渊中超拔出来,以归于人生之正道之思想。  相似文献   

3.
祢衡论     
祢衡以狂名于世,但他不只是一介狂生。祢衡深受东汉党人“忠君”、“忧道”思想的影响,在汉魏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变革的时代,特立独行,承袭东汉党人余烈,坚守儒家正道,以忠君爱国为立世之本,以刚傲清狂张扬忧道之情。他的种种狂言悖行出自一个目的:以“狂”的方式,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4.
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之策 :(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2 )加强学校网络管理体系建设 ;( 3)将网络道德贯穿于“两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认为人生“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理性为人类的特征”,主张“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建立起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6.
杜甫极富诗歌创新精神,有十个创新点:(1)变先前诗歌的以抒情为主转而成为以叙事为主,变先前诗歌的歌唱理想而成为描写实际人生;(2)首创“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3)首次把时局题材引入七律;(4)首次提出“创作心态自由论”;(5)首倡“瘦硬”为美的审美主张。(6)首创以诗论诗的文论形式;(7)首创典雅辉煌的长篇排律;(8)首次把“当句对”的对仗形式引入七律作品;(9)首创“丁卯句法”;(10)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拗救方式。杜甫的创新,具有开创诗歌新天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认为人生“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 ,“理性为人类的特征” ,主张“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 ,建立起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同政治上的“多元化”、经济上的“私有化”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观点相契台,在人生价值观领域、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核心的“自我意识”、“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思想曾经像瘟疫一样泛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被践踏、被扭曲.这也可以说是导致去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要正本清源,就必须澄清这些错误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太谷学派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解释《大学》“格物致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念。他们释“格物”为合二为一之“合”,既以之指导人生,也以之构成合二为一的文化史观和世界观,主张建构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美学高度分析沈从文“乡下人”这一概念,认为它不仅包含作家的情感形式和价值标准,而且是其“生命”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他评判人生的内在标准。沈氏这一美学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从人的情欲层面把握、表现他所面对的“人生形式”。其中,情欲层面中还有对生之强悍和“血的意识”的倾心,这与劳伦斯的创作追求有一致性,本文就此进行比较并阐述沈氏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龙武侠小说力图对传统复仇模式进行借鉴的同时,又有所突破,从而不仅在审美上给人以新鲜之感,而且思想上能给人以启迪和升华,主要表现在(1)传统叙事文学中友情服务于复仇,古龙小说则注重表现仇人之间的友情;(2)传统文学多写“女性勾引不成则诬陷”,古龙写出了女性的报复来自于真爱,以及“育仇人之子使相残以报复”等模式;(3)借鉴金庸,古龙对传统“儿子长大后复仇”模式也有超越;(4)在中外相关母题滋哺下,古龙小说较自觉地将“忍辱复仇”模式回归到侠文学,如“恋酒色惑乱仇敌耳目”、“忍辱为仇敌亲信伺机报仇”、“自辱以激发复仇信念”等。古龙武侠小说创作,对传统复仇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最近收到东大图书公司印行的世界哲学家丛书《熊十力》一册,由大陆青年学者景海峰执笔。一口气读完,觉得这是一部高质素的著作,故乐于为之评介。这部书有三个特点:(1)文笔流畅,能够掌握到时代的脉搏;(2)资料丰富;(3)对于熊先生的思想有相当同情和了解。全书共分6章:(1)熊十力与中国现代哲学;(2)“新唯识论”源流探析;(3)近代唯识学复兴的最后归趋;(4)体用观的形而上终结;(5)本体论架构;(6)量论索迹。还有附录3篇:(1)熊十力小传;(2)著作考述;(3)学行年表,外加参考书目.以下再作比较详细的论析。  相似文献   

14.
哲学在康德时代遇到更多的是知识问题,康德深刻地揭示了主观先天形式在知识架构中的决定地位。时间便是一种“元形式”,为认识发生之“原”条件,在海德格尔时代,对人之“存在”“意义”的追问成为主题,时间为“世界”,“世界”并非自然,而是“人生—世之界限”、人生之现实性状态。认识论的最终导向也是要解决生存问题,康德后来的目的论表明了这一走动轨迹,海德格尔似乎正是承了这一遗志,去悲壮地拯救被机器社会遗忘的“存在”。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思想和人生都在时间中流淌,人在时间中诗意地思想着,因而时间有可能成为海、康哲学共同的元主题,成为勾连二者的链环。这是海德格尔首先着眼于清理康德时间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
从"归心"看王维诗歌的本真之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立足庄子的道家思想,借用美学理论,从“本真的审美主体”、“忘我的观照过程”和“归心的自由境界”3个部分论述了王维诗歌的归心之境。指出王维的山水诗歌是天机清妙的审美主体在本真的忘我状态下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后获得的自由的归心之境,是现实人生和审美人生的高度统一。王维诗歌中的"归心"之境就是庄子提倡的逍遥游,是进入本真状态的最高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6.
“心性论”是中国释道二教宗教美学的本体论,其核心范畴“心”是建构其宗教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释道二教皆强调以现实人心为出发点,以回归清虚本心,了脱生死,获得人生自由为归宿,体现出浓厚的人生审美化的特点。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禅宗和全真道的“心性”之美,可以揭示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辩”是荀子正名思想的重要环节,具有沟通“名”与“事”的作用,然荀子之“辩”无意于构建逻辑体系,展现为“辩说”与“治辨”的统一,是以维护儒家伦理道德与政治理想为目的,具有非常强烈的针对性与现实精神。为了使“辩”更为有序有效,“仁”“礼”“义”等儒家价值规范就成为“辩”必须坚持的原则。荀子之“辩”还呈现为“君子必辩”与“小人勿辩”两个层面,在这种“辩”与“不辩”的两难抉择中,荀子希望通过“辩”诸子之学为“邪说”,儒家思想为正道,从而说服世人摒弃诸子遵从儒家规范,但政治权力作为决定因素的参与,又使荀子之“辩”蒙上独断论色彩。  相似文献   

18.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其道论密切相关。老子思想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和政治学,“道”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老子那里,“道”具有宇宙发生论和本体形而上学的意义,既是万物发生之始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还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社会人生的法则和准绳。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万物因而也以自然为本性,社会治理、政治方略和人生行为、道德修养同样以自然为宗旨。在生死问题上,老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其“贵身”论主张安命自足、柔弱居下以得享天年,反对刻意强为和纵欲争利。老子的生死观追求的是效法天长地久之道,生死任其自然,从而做到“死而不亡者寿”。  相似文献   

19.
张载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解决人性善恶问题,提出了变化气质的修养方法。张载“四为句”是具有民胞物与情怀和天人合一精神的伟大理想和价值观。它不仅是其崇高人生理想、学术抱负和思想宗旨的表达,也是对无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知识分子之使命感、责任感和高尚精神境界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20.
兰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亭雅集是对“孔子与点”、“竹林七贤”、“梁园之聚”、“南皮之游”、“金谷之会”的承继、损益和再造新变,与隐逸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它是魏晋风度的结晶,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人格、艺术品味和精神追求,反映了魏晋士人追求文明、平等、自然、诗意及思想自觉的精神内涵。兰亭诗人在赏会自然中启悟哲思,因此能超越玄学。《兰亭集序》对人生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