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芸 《学术探索》2002,2(2):50-53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 ,反腐败问题的地位日显突出 ,防治和惩治腐败的呼声日益高涨 ,能否有效地遏制腐败 ,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影响到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党自身的战斗力。在反腐败斗争中 ,加强权力制衡 ,强化自律意识 ,通过制度建设使自律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发扬光大 ,是取得这场斗争胜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杜绝新闻单位的"有偿新闻"要从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自律意识入手,即通过自我约束的道德要求,使从业人员在思想上产生抵制"有偿新闻"的"抗体",从而由被动杜绝变为主动抵制.  相似文献   

3.
网络先进文化建设与网民自律意识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民自律意识培育是建设网络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是净化网络环境的有效途径,"慎独"是建设网络先进文化的最高境界.有效地促进网络先进文化建设,强化网民自律意识培育,必须根据网民自律意识培育的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网民自律意识培育的基本机制的协同(即主体能动决定机制、道德价值选择机制以及外部因素推动机制),推行有效的实施对策(人性化关怀、网络文明教育和制度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晚清以来,各个时期的政府均开展过移风易俗,意图改造社会、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但被移易的风俗仍然延续至今,这充分反映了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新时期农村的移风易俗包括遏制高额彩礼、严禁婚丧大操大办、治理有神信仰、打击黄赌毒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些做法在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地位之间、做法的生硬与风俗的弹性之间、政策统一性与地区差异性之间、典型示范与普及推广之间、运动式治理与风俗惯性之间的矛盾突出,其背后是对风俗基本认知存在偏差、没有掌握风俗规律、群众自治能力发挥不充分以及社会建设严重不足等深层原因所致。未来的移风易俗应充分尊重风俗的客观规律,推进移风易俗的差异化治理,注重形成可替代接续的新风尚,兼顾政策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挖掘和弘扬传统美风良俗。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但他对新闻和报刊的政治工具价值定位 ,以及对新闻自由观念自身价值合理性的忽视 ,影响了以后的报人 ,给中国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中的教训值得反思和记取  相似文献   

6.
一从社会发展史上来看 ,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结合起来 ,置于社会教育的重要位置 ,并以社会和阶级的整体力量实施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在内的社会教育 ,是自有文字以来的各个社会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任何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 ,都坚持把他们的阶级意识、经济思想、政治观点、伦理观念、教育信念、审美理解等等 ,概而言之即意识形态置于“统治地位” ,并且利用阶级优势、政治能量、经济基础、文化教育影响、宣…  相似文献   

7.
宣炳善 《学术界》2007,(4):121-126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电视口头表演不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说书",而是当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新口头表演形态,即"说史".易中天"说史"重在"品",而不在叙事,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言说风格.民间说书艺人"说书"与电视知识分子"说史"口头表演风格不同,思想深度不同,历史观也不同,因此"说史"的知识分子风格的口头表演新传统与民间传统"说书"艺术不可混为一谈.易中天"说史"远远没有达到"说书"所要求的艺术境界,易中天"说史"象征着电视知识分子群体在媒体语境中公共口头表演新传统的形成,但也面临知识分子公共口头表演的接受困境.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律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而道德自律是道德建设的基础。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决的活动,是人们以理性对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和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主体的自律水平,目的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软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工程中,道德主体道德自律实现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正确处理好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土地改革中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成效显著.这一运动的效果,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有所反映,作家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贬低批判和他者化,完成了将意识形态所定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化的思想改造,"成功"地将自己身上的"知识分子气"剥离出去.而恰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叙事的"去知识化"的追求过甚,限制了土改叙事的高度与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本雅明将以往的历史观分为依赖于时间线索的自然历史观,以及依赖于逻辑链条的世界历史观。针对这二者的理论局限,他提出了以语言学为方法的神圣历史理论。根据这种理论,神圣历史以其独特的结构性特征使历史意义得到不断生成和发展,而通过对上帝神圣语言的继承,人类便能够借助于一种客观阐释而获得解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系有两个分属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即精英儒家文化和世俗儒家文化,二者中都有工具理性的成分,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没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逐步展开,儒家文化的工具理性日益凸现出来.如能合理地进行挖掘和改造,儒家文化将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12.
在广泛流行的传统见解中,在我国和苏联等国哲学界的近年研究中,往往把马克思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作唯物史观的最为全面的经典论述和最为成熟的发达机体。对此,青年学者孙承权、王东在其新著《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已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中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序言》只是《资本论》第1手稿创作后,马  相似文献   

13.
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是各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在新形势下,要教育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始终保持理性的思维;常怀感恩之心,始终保持普通党员的政治本色;强化自律意识,始终置身纪律和道德的框架约束之下;坚定攻克时艰的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4.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模式 ,必须利用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 ,处理好利与义、个人与组织、公平与效率、情与理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公共)知识分子/无知大众"的对峙,不过是"哲学王/平民、救世主/被救者"对立的现代翻版,它继承了"知识精英为了拯救世界而统治世界"的专制神话,既违背知识史和政治史的实情,也违逆"公众民意高于精英真理"宪政原则,拙文倡议"人人都是公共知识分子"有助于推进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6.
(一)舆论一词,我国古代就有。如《晋书·王沉传》中写道:“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词源》注释:“舆,众也;舆论,公众的言论。”用现今的话来说,就是“公众对社会上有争议问题大体相同的言论。”(森枫《舆论与新闻》)可见舆论是多种人聚集在一起的产物,群体化越高、越密集,舆论就越发达。在弄清舆论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探讨舆论监督问题。所谓舆论监督,是反映这样一种社会行为:人民(包括新闻媒介)随时对政府(包括执政党)机构及其领导人的活动进行了解和评论(批评、赞扬或提出建议)。舆论监督是新闻媒…  相似文献   

17.
蔡丽娟 《兰州学刊》2008,62(3):125-126,133
西塞罗在《论演说家》(De Oratore)中阐述了历史的特性、历史的目的以及应该怎样写作历史。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没有超出修辞学家的认识范畴,认为历史写作应该强调两个方面,即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加工,“真实”在他那里其实是“公正”,而文学的渲染则体现了历史应该具有的教化功能。他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对后来罗马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历史观在当代独树一帜,他力图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阐释历史的意义及其内在根据、说明世界历 史和历史学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并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作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观,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形成明确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在时问上是重合或同序的,在逻辑上,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力量前提和方法论原则.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观,对于今天的"全球化"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韩非的历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了战国后期法家学派对历史大变动和历史进程的观察与思考。韩非对历史考察提出了一个“异”字和一个“变”字,他认为历史是进化的,但却把历史文明的创造归结于圣人的作用,反映了英雄史观。韩非从人们物质生活的供求关系和人口数量的众寡来探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他夸大了人口增殖的速度。韩非提出“参验”说,反映了他的求实精神,但这一思想是为其狭隘的功利主义服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