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它对越南古代汉文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形式和内容等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国历史、文化交融以及越南崇尚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文学审美心理而导致的结果.越南汉文诗在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不断创新,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下半叶,德语现实主义时期,是叙事文学一统天下的时期.叙事性对诗歌的内容、语言和形式都产生了影响.因此,诗歌在母题、基调、节奏、结构、诗句等方面都表现出简洁、收敛的趋势.而且,现奕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最杰出的小说家,如凯勒 G.Keller、冯塔纳 Th.Fontane、施托姆 Th.Storm、迈耶 C.F.Meyer等.其中施托姆和迈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作为诗人的施托姆,更多秉承了浪漫文学的传统,他的诗歌强调的是民歌般的简朴和音乐性;而迈耶诗歌的特点,是对形式有意识的雕琢修饰、精简浓缩.他在表现形式、象征意义方面的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历程,是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诗歌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语篇是人们用于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汉英两个民族两种语言在诗歌翻译中对语篇的应用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思维习惯,而两种语言语篇结构的差异性更是对汉诗英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如何消除因语篇结构的差异性而给诗歌翻译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意义所在,即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诗的含蓄美,如何在译文中保持原有诗歌的节奏和意境等。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抒情性极强的文学形式,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诉求,读者的欣赏过程也是心灵感应的过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语言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经过锤炼的话语,一种浓缩的书写形式,诗歌自有其创作的规律。诗人创作手法就是理性思维的体现。蒙太奇将诗歌中的意象群组合在一起,它连接了诗歌的感性和理性两因素。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一种文字高度集中凝炼的文学形式。在进行诗歌翻译时 ,我们要解决的不仅是文学翻译中如何运用本国语言传达外国文学作品的风格、思想的问题 ,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诗一样精炼的语言、巧妙的形式来传达原作的美感的问题。要把诗的美用另一种语言成功地传达 ,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简单转换 ,即“形似” ,更为关键的是意境的复制 ,即“神似”。中英二种语言由于所属语系不同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 ,逐步在文法、句式、修辞、格律等诸多方面形成各自的特点 ,这些不同的特点决定了中英诗歌互译的不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音乐与诗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且一定时代的音乐形式必然与其时代的诗歌相适应。在文学形式、文学体和裁语言形式等方面,音乐对诗歌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认真地研究音乐与诗歌的关系,是当前中国音乐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辞作家 ,屈原开创了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屈原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精髓 ,已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学习和效法的榜样。屈原的作品在艺术上有极大的独创性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现方法等方面 ,也有令人瞩目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 ,屈原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修辞格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尤其是对于语言简洁的诗歌来说,比喻的作用尤其重要。本文运用引证和分析的方法主要介绍了明喻、暗喻两种主要的比喻形式在诗歌的作用及应用,从而有助于提高英文诗歌爱好者的文学修养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上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对古典诗歌发展影响重大.唐宋之际诗歌重镇南唐的"苦吟"之风产生了新的变化,"苦吟"诗作语言清丽淡雅、善于描摹物态,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进行了显著的再造.这一变化深刻反映了唐宋之际诗歌创作群体及其创作心态的演变,并对后世全新审美范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汉古典诗歌都是从口头民歌形式逐渐发展到格律化形式,其内在原因是追求诗歌的音的美和节律美,从而达到具有最佳的音乐性效果,实现最佳的表情寄意功能.因此,英汉两种诗歌在构成音乐性的韵律方面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但英语和汉语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其语音构成方式和词汇、语法构成规则不同,决定了两种语言的诗歌在韵律方面又有许多相异之处.诗歌的韵律主要包括青的和节律两个方面,而音韵主要指押韵和语言拟声.节律措节奏和格律.一、首先在音韵方面英汉诗歌在韵脚形式韵脚位置、押韵格式及语言似声手段等方面存在着惊人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有别于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有着自己的特色。本文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指出: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虽然是文学翻译的理想语言,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从而使得译语不能完全等同于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2.
朦胧诗奠定了接受西方"语言学转向"思想的文学基础,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界的泛语言化氛围中的三条脉络,与重新发现的中国传统语言观一起,对当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诗人在写作中直接与语言搏斗,把语言的媒介性提升为发明性,直至建立一种语言的发现观,表明当代诗歌已经完成语言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语言本体论的要义在于语言与人的循环关系,而当代诗歌中的语言有"他性的自主"倾向,表现为"语言的历险",一方面创造出新的具有延展性或多维的映射性的隐喻形式,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代诗歌内在的虚弱,由此产生的诗歌"虚无化"应当警惕。  相似文献   

13.
大量运用对偶是曹植、谢灵运诗歌的共同艺术特色。但二者在句法结构、工整程度、骈化比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代思潮的影响,也是诗歌语言自然发展的结果。此外,这种差异也给他们的诗歌风貌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对二者比较,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曹植、谢灵运的诗歌艺术特色。并进一步认识语言、文学这两门不同学科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法籍华人学者、诗人、作家程抱一的法语诗歌为例,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融合艺术。分析-/&为:程抱一在深入了解法语的基础上,辨识出汉语与法语间差别及其契合,从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诗歌语言形式,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认同;从文字表意特征、韵律特征和构词特征3个方面可以看出汉语对程抱一法语诗歌创作的影响,其作品既渗透了中国文化精神,也充满了对法国文学的热爱,这是他自觉地将两种文学传统和艺术理念进行创造性的对话和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祭祀诗是附丽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文学形式,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是我们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是南北文学的代表,两书收集了许多祭祀诗歌.文章拟从<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不同,来看南北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与唐代诗歌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关于中国宗教与文学关系的一份讲演稿,主要讨论道教对唐代诗歌语言的影响。作者认为,由于种种原因,道教语言逐渐与儒家语言、佛教语言形成了差异,其风格是追求古奥与华丽。在唐代,道教语言给诗歌带来了道教古奥的语言形式和华丽的词汇意象。当然,还应当指出对道教故事与境界的想象使唐代诗歌更富有神奇缥缈的意境,道教对生存的忧患使唐代诗歌有了深沉的生会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中文还是外文,文学形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渐改变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古英语诗歌的演变,来解释诗歌形式变化的因素,并从中考察中国新诗散文化现象.从英语语言史和诗歌传统分析,古英语诗歌语言特征和基本诗歌形态与现代英语诗体裁相距甚远,并没有真正被后世英语诗人继承下来,这其中诗歌进化的演变和选择表现出的规律似乎对探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形式变化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古英语文学始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其最主要的形式是头韵体诗歌,从7世纪到之后的400年间出现了许多杰作,像<贝尔武弗>这样的史诗性创作成为英国文学史辉煌的开端.虽然头韵体诗行仍然出现在后来兴起的尾韵体诗歌中,但作为一种诗歌形式,头韵体似乎在书面文学中消失了[1],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14世纪以乔叟为代表的诗人创造的尾韵诗歌,并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杰出的诗人,乔叟也因此确立了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被17世纪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德莱顿誉为"英语诗歌之父".[2]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对后世的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朝民歌也同样受到了《诗 经》的影响。对于《诗经》与南朝民歌的研究,主要从诗歌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来论述二者存在的本质上的不同;从诗歌内容选 材上的相似之处,在范围、语言特色、主题的不同之处,以及表现形式所呈现的明显不同、艺术手法上存在着共有的修辞手法和 人物刻画及表现手法上的差异,通过对比二者间的同与异,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8,(2):49-57
文学形式是诗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文学形式问题的认知关系着一种诗学形态对文学本质、发展规律等重要问题的判断。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的契机正是胡适等人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格律诗学在语言和文体方面对文学发展之束缚,从而提出了革新中国文学的必要性。受其影响,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亦在汲取和整合中西诗学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从"内形式"和"外形式"两个方面来重新建设新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