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塑造了很多女仆形象,其中地位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晴雯。“身为下贱”点明了晴雯的社会地位,“心比天高”赞扬了她的反抗精神。对晴雯这个人物,许多“红学”家,曾经发表过各种各样的见解。笔者认为晴雯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宝珠,她身为女仆,却始终自尊自爱,保持人的骄傲。她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理想,是划破乌云浊物的一道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晴雯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2 0世纪 ,从王昆仑发表第一篇晴雯专论以来 ,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晴雯的阶级地位 ,反抗精神 ,她与袭人思想性格的异同 ,与宝玉的关系 ,以及她的悲剧性格的成因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与评论 ,使晴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成为新世纪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晴雯在大观园里是公认的最俏丽的丫头,也是曹雪芹所塑造的奴婢群体中最少奴颜媚骨、最不乖觉或说最不守本分的女奴.但在贾宝玉心目中,她却是怡红院中最可信赖的"第一等人".晴雯的屈枉被逐与惨死,是宝玉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为哀悼她而作的<芙蓉诔>,则寄托着贾宝玉对她的深深地哀思与赞美,更抒发着对摧毁这一美丽生命的横暴之手的愤慨和谴责.  相似文献   

4.
晴雯是《红楼梦》中丫鬟形象中作者最为钟爱的一个,也是读者喜欢的人物之一。她是作者所列红楼十二钗仅有的两个副钗之一。曹雪芹设计的晴雯的主体性格是毫无奴颜媚骨,大胆反抗,嫉恶如仇的性情。这个人物也就因此获得了自身的性格逻辑,她的心理、语言、行动也必将沿着这一逻辑展开情节,向前发展。在《红楼梦》的传抄过程中,因为版本差异,造成了晴雯的形象扭曲变形。究竟哪一个晴雯才是作者苦心孤诣要提供给读者欣赏的典型形象呢?依据程甲本、程乙本、脂批本各自不同的文本原貌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就《红楼梦》现存版本而言,脂批本并非是完美无瑕的,程高本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余英时提出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两个范式--大观园中的干净世界与大观园外的肮脏世界.余英时认为,只要证明"宝玉园中生活是干净的",那么也就证明了<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为此,余英时以"夜间同房照应宝玉"的晴雯始终与宝玉保持着纯洁的关系这一点,来证明"宝玉园中的生活是干净的"以及大观园这一理想世界是纯洁的.余英时的这一证明有如下三点缺陷:其一,在大观园里"夜间同房照应宝玉"除了晴雯外还有袭人;其二,宝玉曾要求与晴雯同洗鸳鸯浴;其三,在大观园里,既有司棋与其表哥的偷情,又有藕官与菂官的同性恋.可见,余英时对于<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的考证是缺乏材料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薛宝钗的性格,是在多维艺术空间里铸就的。作者将许多矛盾的性格因素融为有机的整体。在她身上呈现着美与丑、冷与热、真与伪、智与诈、“礼”与“欲”、高尚与卑微、质朴与矫饰、浑厚与尖刻等等多种矛盾性格的对立与交织。宝钗丰富的性格因素,在多维构造中展开,构成了难以测准的艺术的大千世界。宝钗的形象寓意表明:她体现着封建末世贵族所追求的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化身,从多方面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积极因素的光辉;同时又携带着封建末世的社会胎病的毒瘤并表现出广泛的消极面。在她身上既闪耀着作者理想之光,同时又展示了理想终于破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晴雯是《红楼梦》中很引人注目的一个奴婢形象。她聪明灵巧,纯洁美丽,很得贾母和宝玉的赏识。但她性格泼辣,勇敢叛逆,惹来了作为统治者代表王夫人等人的忌恨,导致了最后的悲剧命运。在大观园女性中,晴雯是纯洁美好善良形象而被吞噬的封建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8.
悲剧主体的悲剧性局面的出现,除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外,个人的性格、意志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主观原因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晴雯"心"与"身"之间无法弥合的差距,构成了她性格与命运的对立和冲突,而这种"身"与"心"的不平衡状态使她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亦舒小说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她笔下的一系列女性身上。经济上的独立,使亦舒小说的女性形象具有自信、自尊、自立的现代风貌,然而传统的温柔多情,甘愿为爱情作牺牲的女性美德,仍是她们性格的主宰。在香港这个社会里,寻觅知音的理想难以实现,这一代不需再依赖男人的现代女性,仍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相似文献   

10.
黛妮丝是法国文学中的一位职业妇女,她在事业和爱情方面都获得了成功。作为一位新女性,在她的身上表现出女性自尊、自重、理智、独立等崭新的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很多读者都把晴雯等的被撵归咎于袭人的告密。但在《红楼梦》中,袭人并不是唯一有条件告密的人,她也没有陷害晴雯等的主观动机。从原文中袭人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名的位次和"贤"字的定评来看,作者也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告密者。宝玉挨打后袭人与王夫人的单独谈话,完全是就宝玉的前途而言的,与告密无关。至于晴雯、芳官、四儿的被逐,真正的元凶应该是大观园中的婆子们,袭人是清白的。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和袭人的世俗情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时阔 《南都学坛》2007,27(2):49-52
据《红楼梦》文本描写,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虽然宝玉和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生活层面上,爱得相对世俗温暖,但这也是一种真情之爱,也可以说是一种世俗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爱是逐步发展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宝玉对待袭人同对待黛玉、宝钗、湘云、晴雯态度的异同比较,可以看出宝玉和袭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爱的真情。  相似文献   

13.
谈鸳鸯抗婚     
在《红楼梦》里,作者描写了一批宁死不屈、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奴形象。她们中间,有的单枪匹马与主子们周旋,象晴雯,敢怒敢骂,锋芒毕露,公开揭露狠毒狡诈的主子,无情痛斥为虎作伥的奴才。有的互相支持进行反抗斗争。例如芳官被打,龄官、藕官、葵官、蕊官等几个女孩子,“不顾别的”,一齐冲上来,“手撕头撞”赵姨娘,把主子们规定的秩序搅得乱成一团。至于鸳鸯抗婚,则是大观园里一幕震撼人心的反迫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于连是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集自尊而又自卑、勇敢而又妥协、积极而又优柔寡断等多种性格于一身的风度翩翩的知识青年。他在过度自尊中迷失了自我;又因野心极度膨胀而使理想成为虚妄;他利用了爱情因而与幸福无缘。他悲剧的人生源于他多重的性格和所处的时代,对当下青年人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中,对于袭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性格的品质问题,她究竟是奴隶还是奴才,究竟是品质善良的好女孩还是爱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在与宝玉的关系上她是否是引诱宝玉的“狐狸精”,是否存在爱宝玉这种感情。尽管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但对袭人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清晰了。  相似文献   

16.
细节最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凤姐在“探春理家”事件上之所以表现出大度,既是她主观判断的结果,也是客观形势使然。显示出她的心机、谋算和眼光,以及据此作出的选择。“晴雯撕扇”情节中,宝玉的言论值得玩味。他认为,在“人”面前,“物为人役”、“物尽其用”则是最根本的“爱物”。袭人因“内定”为姨娘的名分与其待遇的错位而难免尴尬,但她的付出与得到的月例是相称的,与付出极少而所得甚多者相较,她不应该受到指责。  相似文献   

17.
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自恋的理论,可以发现艾米莉.勃朗特在孩童时期经历的心理创伤导致她具有一定的自恋倾向。她所居住的环境、她的男子性格及浪漫主义思想对她的影响都间接地增强了这一倾向,而这一倾向在她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中也得到了证实。凯瑟琳和希克厉把对方视为自我的“理想意象”,追求着二者的合一。  相似文献   

18.
黛玉之美——《红楼梦》中黛玉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人物,她不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而且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待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是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女神。黛玉的美到了及致,而更让人怜爱、同情的是她作为叛逆者的悲剧性格,使她成为我国古典小说里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这才是她强大而长久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于连的性格中有多重矛盾对立的要素,比如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这种矛盾对立的多重性格正是于连的"理想我"与"现实我"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欧茨在其长篇小说《光明天使》中讲述了一出复仇悲剧,主人公欧文和科尔斯顿在重压下展现出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但性格缺陷却让他们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理想的崇高与奋斗的逆行这一悖论使得主人公注定以失败告终,也使小说流露出浓烈的悲剧意蕴。文章从悲剧与性格入手,探析《光明天使》中人物性格缺陷与其悲剧结局的关联。透过性格悲剧的文本表象,展现在叙事背后的是欧茨的忧患意识。一方面颂扬了时代激昂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又内隐着她对美国当代社会弊端的关注以及对青少年成长、激进女权主义运动的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