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至"、"哈至"是裕固族东迁以前的故地名称,在元明史料中又写作"薛出"、"合出"或"写出"、"哈出"。本文作者从有关材料出现的历史背景、语音关系及明代关西诸卫内迁人数比较三方面论证了"西至"、"哈至"就是沙州、瓜州,"西至"、"哈至"是汉语沙州、瓜州译成阿尔泰语系语音后再译回汉语的过程中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撒里畏兀儿东迁和裕固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裕固族的民间历史传说中有:裕固族是从“遥远的新疆来的”,有的说是“迎着太阳”,经过“千佛洞,万佛峡来的”。这就说明裕固族历史上发生过东迁问题,正如《裕固族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所说:“这是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研究裕固族历史的一些著作,很少研究裕固族的东迁问题,《简史》专题介绍了裕固族的东迁概况,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但是,仍有不少疑难问题,悬而未决。裕固族的东迁问题是很复杂的,需要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地理学方面开展全面研究。本文无力说明裕固族东迁的全貌,只就一些具体问题发表个人意见,借以引起争鸣,以期解决裕固族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明人张雨<边政考>所列肃州南山的三个东迁部落,名"哈剌秃"."哈剌秃"为"黑"的意思.三部"哈剌秃"实际为两个部族--"帕泥"部和"赏不束"部,分别操古蒙古语和古突厥语.两部落最早为安定卫部落,东迁沙州后,因与左卫帖木哥部落仇杀,遂迁至肃州南山."帕泥"部即裕固族"曼台"部落前身;"赏不束"部后来成为裕固族"贺郎格"家之一部分.之所以称他们为"黑番"或"黑黄番",是因为东迁肃州后,他们一直依藏族居住,受藏族"喇嘛番僧"管束.  相似文献   

4.
裕固族的口头传统中包含着该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以裕固族东迁为主题的口头传统反复表演和世代相传,表达并强化了裕固人的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本文通过对裕固族口头传统中"东迁"主题的在分析,探讨裕固族东迁后,裕固族文化发生的文化涵化现象,认为:裕固族口头作品中对"西支哈至"的深切眷恋,是裕固人对本族群"根基性情感"固守的体现,也是面对汉文化、藏文化、蒙文化等强势文化侵入的一种族群文化反弹.  相似文献   

5.
撒里畏兀儿东迁,是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形成为今天裕固族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自己水平虽然有限,但作为裕固族的成员,很愿就这个问题的几个方面试谈一些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6.
“红帽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嘉靖、万历年间及以后的一些西北边疆史料和甘肃、青海的一些地方志中,常常出现一个叫作“红帽子”的部族,许多到裕固族地区搞社会历史调查的人也听到过关于裕固族人和“红帽子”人打仗,并赶跑“红帽子”人的传说,在研究土族和裕固族历史时也常常碰到这个称号。然而因为大多数史料在谈到它时或是只言片语,或语焉不详,使人无法知其详情。“红帽子”族象一闪即逝的流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而留下了关于红帽子人的族属、居住地及下落的谜。  相似文献   

7.
在祁连山麓一带居住着一个为数不到一万人的民族——裕固族。相传他们来自西州哈卓(即今新疆省哈密至吐鲁番一带)。古代裕固族分为“尧乎尔”和恩格尔”两个部族。裕固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尧乎尔”部族语言与维吾尔语、哈萨克浯、撒拉语接近,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恩格尔”部族语言似蒙古语、东乡语、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裕固族的经济形态在解放前以畜牧业为主,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解放后,由于农牧并举,因此打破了全游牧生活的封闭状态而趋于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双重生活方式。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民俗主体,成为研究这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霍尔”杂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藏文史籍中的“霍尔”究竟指何种历史民族,关于这个问题有过不少讨论文章,发表了各家论点,但总觉得资料相当缺乏,向我们提供的有分量的论据更少。鉴此,笔者经反复思考,以“杂谈”为题,也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所得。因为“霍尔”一词直接关系到土族的来源.每一个土族同胞不能不关心它。先谈讨论中的若干问题:(一)有同志撰文说:“霍尔,为藏语,原是藏族对黄河以北的游牧民族的称呼。”这一说法很有推敲的必要,至少有如下问题难以解释得通:第一,藏族在哪一个历史阶段中称黄河以北游牧民族为霍尔?论据是什么?只以“原是”…  相似文献   

9.
“哈节”,是京族人民传统的民族节日。“哈”或叫“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据《防城县志》记载,在山心岛一带的京族人民,“农隙时,择定地点,于月白风清之夜,邀集邻人,举行歌会,以资娱乐。其所唱之歌,乃系民歌,俗称山歌。参加者分为两部,一部为男性,一部为女性,两方均有谙熟山歌者二、三人,名曰歌屯。男方择一歌喉清脆之男童,名曰歌郎,女方亦择一歌喉清脆之女童,名曰歌娘,男女相距约五、六丈,由歌屯将山歌逐句低声口授,歌郎或歌娘即循声高唱,一问一答,声调和谐,其乐  相似文献   

10.
源县枫树这个地方,有一个维吾尔族乡。维吾尔族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的呢?这里有一个传说。明朝初年,朱洪武为了统治新疆维吾尔族,就在新疆挑选一位忠良,来统治管辖这块很富裕的地方。他选中了一名武将叫哈八士。因为哈八士出生在新疆哈密石河桥,所以以哈为姓,以他的乳名为名。这个人个头高大,虎背熊腰,从小就学会了一身武艺,在南征北战中,名声很大,多次立了战功,皇帝朱洪武封他为南疆总督。哈八士当南疆总督时,正是摧毁了成吉思汗侵疆建立的“察哈台汗国”的时候。那时,新疆上层人物内部争权夺利非常激烈。他当了总督不久,就有一个奸臣向皇帝…  相似文献   

11.
序言明末清初之际,在野人女真的东海三部中,有一个虎尔哈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与此同时,黑龙江城附近也有一个虎尔哈部。这个虎尔哈部与东海虎尔哈部有着怎样的关系,却尚未有人做过深入的研究。早在清朝末年,何秋涛在其所著《朔方备乘》中,曾作过“与东海之呼尔哈部族同而地域异也”这样极其常识性的解释。可是近年,岛田好在《清初萨哈连部考》中,却提出了如下反对意见:“此虎尔哈部与松花江流域之虎尔哈同名、异地、异族,彼为高尔特,此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多次深入到土族、裕固族地区实地考察,发现土族、裕固族群众也口传《格萨尔》,经过查访找到一些“隐退”二十多年的老艺人,搜集了不少新篇章。土族、裕固族《格萨尔》的挖掘,不仅拓展了《格萨尔》研究领域,同时它们之间同中有异的独特内容及其形态变异也从比较角度上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我们谈藏族、土族、裕固族《格萨尔》比较研究,除注重其在题材方面的关系之外,还须兼顾作品具体描写的种种宗教色彩和民俗事象,甚至人名、氏族名、部落名,只要有比较价值也应纳入,对艺人及其说唱的作品的结构形态更不能置之不顾,即使从题材上检查作品之间是否有渊源关系时,也不能局限于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艺术形象,史诗描述的内容有时则往往与一个民族由氏族、部落、部族、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那怕它是对这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现实生活的概括和虚构。前述,每一方面都是一个大题目,在这里,我们不可能详述,仅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做一点粗略而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东方明珠”增辉———记上海市民委主任哈宝信文/宓小明民委主任风采录去年八届五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出席了上海代表团的讨论。当江泽民总书记谈到民族宗教问题时,突然停下来询问:哈宝信同志来了没有?总书记日理万机,仍如此记得一位市民委主任,他对...  相似文献   

14.
道不同不相为谋,名族不同展现出来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点也不一样。裕固族历史文化悠久,而裕固族民间舞蹈则是裕固族历史文化中最出彩的一点,它不仅有独特的魅力,独具特色的宗教色彩,裕固族民间舞蹈也是裕固族人生活的代名词,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表示着他们的游牧生活。本文围绕裕固族民间舞蹈展开,深度介绍裕固族民间舞蹈形成的原因、历史意义及其多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可敦”是裕固族的先民即古代回鹘人对其皇后娘娘的称呼。千百年来, 历代伟大的裕固族可敦,与他们的首领一起,治国安邦,保卫家园,为自己民族的兴衰、为众多族民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可敬的可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 为人们留下了永远光辉的记忆。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现有人口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裕固族居住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的天然牧场。…  相似文献   

17.
元代的哈剌鲁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哈刺鲁(Qarluq)是元代西北的一个民族。在元代文献中,还可以看到合儿鲁、匣禄鲁、哈鲁、哈利鲁、罕禄鲁、匣剌鲁、柯耳鲁等名称,均是哈刺鲁的同名异译。 波斯史家拉施特在他的名著《史集》中说,哈剌鲁人和畏兀儿人一样,是从实厥人中分出来的。他还说,哈剌鲁是“有雪者、雪人”的意思。实厥人始祖乌古思南征北战,统治了  相似文献   

18.
裕固族中原来有一个部落,名叫Jalagar,汉译为“亚拉格”。这同唐代回纥的著名部落“药罗葛”、宋代河西回鹘中的“夜落纥”之称完全一致,说明“亚拉格”之称渊源于“药罗葛”。自鄂尔浑河回纥汗国破灭之后,“药罗葛”氏辗转迁徙,其中一部分入居河西走廊,至明代,汉文史料称作“牙兰”氏,拙著《试释<明史·西域传>中的“牙兰”氏》已有说明。本世纪以来,裕固族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属“药罗葛”后裔的“亚拉格”家,今日的状况如何?本文想以耳闻目睹韵事实,试作答复。  相似文献   

19.
兀良哈是明代蒙古的一个重要部落。本文对 2 0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做了述评 ,认为对兀良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同时 ,进一步对漠北兀良哈的分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指出以往有的研究将漠北兀良哈只当成由守卫不儿罕山成吉思汗葬地的兀良哈千户发展而来观点 ,是不全面的 ,其居地和组成应当更为宽广 ;又根据史料和前人研究 ,对漠北和漠西北黄毛兀良哈及红帽兀良哈的分布、其体质人类学和文化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0.
裕固族人口不多,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周边民族,尤其是藏族、蒙古族和土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对裕固族的形成与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本文对藏族、蒙古族和土族对裕固族形成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