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以农民问题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三农"问题理论,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南.全面阐述邓小平理论"三农"问题思想、方法论以及方法论启示,对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熹真 《学术交流》2004,(10):74-77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总结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经验,即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技术进步水平、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是影响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重要因素。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即进行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农村结构和农产品的结构调整,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税及土地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体而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勇于超越已不再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思想观念、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4.
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业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根本.利用1995-200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方程的拟合结果显示,农业结构调整、改善财政支农结构、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扶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制度创新与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农"问题是我国中长期面临的首要经济社会问题。而农业经营体制、乡镇企业体制、农村基层组织等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形成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加快包括农业经营体制、乡镇企业体制、县乡机构、农村基层组织制度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6.
刘华楠  何倩 《社科纵横》2007,22(1):33-35
针对我国日益突出的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本文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视角和宗旨,以阐明保障农民宪法权利的重要性和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的"新"与"旧",大致以文学观念作为区分.中国"旧"文学史以叙述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持雅文学观念,贬抑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中国"新"文学史则以纯文学为主要内容,同时重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价值与地位.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史的产生与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输入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新的文学文献的发现紧密相关."新"文学史的写作在三十年代形成一个高潮,并产生了诸多代表著作,这些中国"新"文学史著作对文学史走向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这些"新"文学史著作的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熊杰 《创新》2021,15(3):109-116
"反向春运"是"春运"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新现象,是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向春运"的出现,为参与"春运"的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多出行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生存压力.与此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伦理价值的挑战,并由此引发的出行安全问题、代际价值观和消费观念的冲突等仍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正确规范出行行为,创新出行方式,引导人们对价值观的科学把握是应对新时代"反向春运"现象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学衡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有着自己丰富的人生论,涉及人生观与时代背景、人生观与科学、人生观与人生哲学的关系以及人生哲学的性质等问题.在人生观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上,"学衡派"学人认为在社会安定的时代中,会产生一元化的人生观;在社会动乱的时代中,会产生多样化的人生观.他们赞赏安定的社会和一元化的人生观,认为这样可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安宁.在人生观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学衡派"学人肯定了科学实证与人文领域的相互关联,主张把科学实证与人生哲学结合起来.在人生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关系问题上,"学衡派"学人认为人生哲学包含道德哲学,道德哲学是人生哲学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人生哲学的性质问题上."学衡派"学人把人生哲学归结为价值哲学.研究"学衡派"的人生论有助于深化对"学衡派"整体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形态的人生理论.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很多过程必然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才有希望实现.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制约了当前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1.
梁敬明 《浙江学刊》2004,(2):222-224
"三农"问题迄今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因此,从"乡土中国"或"乡土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历史、国情与发展的主张,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本文循"乡土关怀"路径所作的学术史回顾与思考,旨在揭示中国乡村史研究强大的学术生命力和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党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的百年奋斗史诗的重要组成,是党的初心使命最生动的诠释.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焦点和任务不同,但"三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三农"问题面临的矛盾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粉兰 《社科纵横》2006,21(4):25-26
甘肃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农业穷省,“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更是事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校教育要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改革深化,引领大学生到基层中去实践服务,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基于"三全育人"、乡村振兴战略等理论基础,从政府政策、大学生实践的角度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即高校、MCN机构共同培育大学生,让大学生形成"三农"IP矩阵,以新媒体等形式帮助乡村优质资源实现商业转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中国乡镇的基层党委普遍采用了一种"门诊"式的治理方式,即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当面听取公众利益纷争中的具体情况和诉求,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不可否认,在过去一个时期这种"门诊政治"曾是速度快、成本低地解决人民群众一些切身利益问题的治理方式,在今后也仍将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治理方式也越来越凸现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而其最大的不足就是以个人意志代替组织制度.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乡镇基层党委甚至一些地方党委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门诊政治"的思维方式,这在执政能力方面至少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重视个人的权力和权威,产生权力"差序";二是单个的政治方式,只能着眼于"政治零售",而不能从大局出发来解决"政治批发";三是具有病理政治学的视点,容易滋生"滞后效应".因此,应该相应地从三个方面采取对策:实现政治角色的转换,逐步走出"门诊政治"的怪圈;逐步规范"门诊政治"的议程设置,形成合理的退出机制;逐步将"门诊政治"转化为"代议政治".  相似文献   

16.
日本所倡导的"10+6东亚EPA构想"虽然尚未在各国达成共识,但在事实上已发展为相当程度,对"10+3"合作机制形成严峻挑战.本文正是基于此出发点,分别从经济角度和非经济角度将两种贸易模式进行对比,得出"10+6"模式不仅可产生更大收益效应,而且对于东亚区域实现制度性的合作具有更大推动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法律援助制度之"政府责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确立了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原则.该原则的确立是由中国的"国家主义"政治传统、国家与社会的双轨制社会结构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影响等诸多原因造成的.然而当下,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原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产生了脱节,并且已经给中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行将制定的<法律援助法>应该在界分国家与政府内涵的基础上,确立法律援助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王昉 《探求》2004,1(4):4-8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框架体系,本文从逻辑架构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认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由认知基础、价值观、基本命题、实践主题四个层次组成,这四个层次构成一个严密的框架,体现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核心品质.  相似文献   

19.
"×女"、"×男"族新词语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汉语词语模"×女"与"×男"在"某一类人"这一语义场中构成一对词语模,其模标的语义之间具有相反、相对应的关系."×女"与"×男"族新词语在语义、生成方式和色彩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其产生原因既受社会文化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也与词汇系统内部的不断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20.
舍勒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根源乃是作为心理机制的"怨恨",并以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探讨了怨恨产生的根源.在他看来,怨恨产生于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攀比中所生成的报复欲长久不能满足,怨恨的产生颠覆了传统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价值处于一种失范状态.舍勒在"怨恨"理论的基础上,他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怨恨"理论的确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新的视野,但它的理论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