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藏传天文历算学是世界重要天文历算传统之一。藏传天文历算自17世纪后的重要传承机构有寺院系统的丁科尔扎仓(dus’khor grwa tshang时轮学院)②和噶厦官办机构曼孜康(sman rtsiskhang,医算院)等,其中安多地区,自18世纪初伊始由格鲁派诸大寺先后建立了诸多丁科尔扎仓,而拉卜楞大寺丁科尔扎仓是整个藏蒙地区延续至今教习制度完备、典籍收藏丰富、人才辈出的最重要的传承机构之一。本文以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系统考察和梳理了拉卜楞寺丁科尔扎仓为主的该地的藏传天文历算学的传承历史、研习制度、修习内容及特点等。  相似文献   

2.
藏族,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自有文字记载的1300多年以来,她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以自己富有雪域个性的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其种类与数量都居少数民族之冠,并形成了举世闻名的藏学文化,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涉足研究的对象。1985年,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小组在北京正式成立后,提出了“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国古籍文献中不iii分割的一部分。”这对于历经干年沧桑的藏联文化来讲,衔结传统,完善现代,奋飞于未来的时际已经到来。在全面地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有利于目…  相似文献   

3.
藏族女性的头饰艳丽多彩,千姿百态。女性头饰不仅是美丽、气派、富有的象征,更有它独特的日常生活意义和文化意义。文章以拉卜楞地区即现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镇及九甲乡为对象,对该地区女性头饰的形式、产生、发展、演变、特征及其文化寓意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拉卜楞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中心之一.这里继承和发展着博大精深的藏族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拉卜楞民俗文化。拉卜楞地区民俗文化特色浓郁,地方风格突出,成为拉卜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拉卜楞剪纸艺术,是拉卜楞地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拉卜楞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丰富多彩的鲜美图案,不仅在剪纸艺术中独具表现,且在整个藏族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民族工艺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具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其发展必须符合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日益突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它强调在发展旅游,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的同时,要保护好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以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王英 《西藏研究》2004,(3):107-114
文章通过对甘肃省夏河县两座尼姑寺作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相关史料 ,就拉卜楞地区尼姑的历史沿革、目前尼姑寺的组织制度及佛事仪轨、尼姑出家的原因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苯教灵魂观在拉卜楞的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拉卜楞藏区灵魂观念相关事象的描述与分析,从对灵魂的认识、对灵魂的崇拜两大方面入手,在本地区中存在的灵魂观念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认为这一古老而传统的灵魂观念属于苯教文化的遗留,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由灵魂观念产生了众多对灵魂的崇拜、祭祀方法和禁忌习俗。  相似文献   

9.
于式玉为现当代涉藏传奇女性,是新兴藏学人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她于1938年从北京辗转至拉卜楞后,创办拉卜楞女子学校,对拉卜楞及其周边游牧地区的藏人妇女、藏地习惯法、民歌等过去未有人涉猎的问题作了深度调查,用细腻的笔触深度描绘了一个立体多元的拉卜楞社会。文章基于2007—2018年间笔者团队多次前往于式玉80年前考察和生活过的拉卜楞及周边地区的调研成果,结合其亲属提供的信件、口述史料、于式玉自己的著述、民国时期的相关报道及当代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等,对她在拉卜楞及周边游牧地区的社会考察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同时还对于式玉文章中难以辨识的一些专门概念作了必要的诠释,其中包括大量对她以汉字拼写的藏语(安多方音)专称给出了相应的藏文拉丁转写。  相似文献   

10.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喜歌善舞的民族,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灿烂的高原农牧文化和劳动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佛协副会长、省佛协副会长、拉卜楞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活佛于3月1日6时48分在夏河县拉卜楞寺贡唐囊欠逝世,享年75岁。3月6日在夏河县为贡唐仓活佛举行了悼念仪式。按国家规定,甘肃省政府于3月4日批准了省宗教事务局关于贡唐仓活佛转世的请示。3月6日在夏河县有藏传佛教活佛、僧人、信众和拉卜楞寺管会成员参加的会议上,宣布了这一批复。拉卜楞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活佛逝世  相似文献   

12.
随着藏学研究的发展与藏族研究的日渐繁荣,藏学目录学作为指导人们阅读藏学书籍、研究藏族文化现象、探讨藏学学术发展规律的学科日渐兴盛起来。但对藏族和藏学目录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还有许多方面尚待拓展的空间。甘肃省藏学研究所丹曲博士主编的《拉卜楞历史档案编目与拉卜楞研究论著目录索引》,就是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开拓。它对于查找有关拉卜楞寺档案和拉卜楞寺研究文献资料的人们,都极为有用。  相似文献   

13.
坐落在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王府村的红教寺,自1887年创建以来,已经历了110年历程。拉卜楞红教寺是一座宁玛派寺院,其寺僧在着装、蓄发、习经、修法、佛事、持戒诸多方面与毗邻的拉卜楞寺有别,但实质上它是拉卜楞属寺之一,一切事务均听从拉寺调遣,是由拉卜楞寺六大学院派生出来的第七大学院——“大密咒学院”()。 对于拉卜楞红教寺之研究,在本世纪40年代初,曾有于式玉教授所撰写的《拉卜楞红教喇嘛的现状、起源与各种象征》一文。然而,近五十多年来,未见任何  相似文献   

14.
<正> 侗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侗族人民爱唱歌,也爱跳舞,所以,在侗乡有“饭养身,歌养心”,“耶求旺,舞助兴”之说。侗族民间舞蹈文化与侗族的其他艺术文化一样,是侗族人民为了再现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满足人们对于美的爱好和追求而逐渐创造出来的艺术。它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其起源和发展,民间流传的几种主要舞蹈及其独特的风格,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裕固族的民歌和民间舞蹈都来自于裕固族的生活和劳动当中,充分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热爱艺术的生活态度.建国以来裕固族民间舞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50年代,为了保护、挖掘、继承裕固族民间舞蹈,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抢救遗产"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裕固族舞蹈作品,如《迎亲路上》《摇奶呓语》《山那边的彩云》《那山那水那云》《裕固红缨》等,这些作品均在国内获得大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事业逐渐繁荣兴盛,对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也开始逐步进行探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今后的保护、发展方向,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民俗文化及民间舞蹈的含义内容,阐述了民俗文化与民间舞蹈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进而提出了民间舞蹈现存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包括各个高校都开设了民...  相似文献   

17.
裕固族的民歌和民间舞蹈都来自于裕固族的生活和劳动当中,充分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热爱艺术的生活态度。建国以来裕固族民间舞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50年代,为了保护、挖掘、继承裕固族民间舞蹈,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抢救遗产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裕固族舞蹈作品,如《迎亲路上》《摇奶呓语》《山那边的彩云》《那山那水那云》《裕固红缨》等,这些作品均在国内获得大奖。  相似文献   

18.
拉卜楞寺座落在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畔。它兴建于公元一七一○年(清康熙49年),距续今已有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了。自第一世嘉木样大师修建闻思学院起,到第五世嘉木样修建部上学院落成至解放前止,历经二百余年的增修、扩建,成为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和僧舍等组成的一处具有藏族特色的、庞大的建筑群,为我国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著名寺院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解放后,先后被列为省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伟大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舞蹈文化,出现了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耍耍等别具地域特色的舞蹈形式,成为中华各民族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璀璨奇葩;从历史文化内涵来看,该民族舞蹈动作体现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思想;从历史文化意象来看,该民族舞蹈强化了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还原不同生产文明、展现不同生活意境、透视原始宗教观、体现古朴道德观等意象主题,为我们从文化人类学角度透视该民族舞蹈做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藏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藏族民间舞蹈历史久远、感情真挚、风格多样。我国,藏族因三大方言区,而形成了各自的舞蹈形式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