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克烈部落属于哈萨克三个玉兹中的中玉兹。克烈部落分为阿复玛依勒克烈和阿巴克克烈,阿巴克克烈又分为12个部落,这12个部落历史上一直居住在中国的阿勒泰地区。这12个部落于1836年选举产生了四个比,这四个比在《陶克汗的七章法律》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阿巴克克烈四个比的法规》。本文主要探讨《阿巴克克烈部落四个比的法规》与《陶克汗的七章法律》的联糸和区别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就是伴随着一项项制度的更迭而向前发展的。据说,古巴比伦制定了世界上的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但有人说在这之前还有个《乌尔纳母法典》。到底哪部法典最早,争论起来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社会要维系和发展,就必须订制度、讲规则,更要抓落实,不然就会乱套甚至崩溃。  相似文献   

3.
《罗斯法典》是古代罗斯国家的法律汇编,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它是当时社会生活基础的反映,是物质生活方式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集中表现。本文通过对罗斯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封建世袭领地——庄园的出现,以及“维尔福”自由农民丧失自由,沦为各类封建依附者的具体情况的论述,分别探讨了《罗斯法典》三个组成部分——《雅罗斯拉夫法典》、《雅罗斯拉维奇法典》和《摩诺马赫法规》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从而比较全面地勾勒出古代罗斯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4.
奥斯曼帝国史上著名的立法者苏莱曼立法适应帝国发展的需要,修订和编纂法典,颁布新法律,尤其是《群河总汇》《埃及法典》、《苏莱曼刑法典》、《奥斯曼王家法典》、《桑贾克法典》、《律书》等,保障了奥斯曼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了帝国的稳定。苏莱曼立法是伊斯兰法框架下的世俗立法活动,所立新法丰富了伊斯兰法律体系,所编法典保存了伊斯兰世界前辈法学家的法律智慧。  相似文献   

5.
《阿尔弗雷德法典》的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但阿尔弗雷德法典时期构成了英国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由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过渡的重要一环,法典反映了英吉利王国统一前的社会梗概。通过阿尔弗雷德法典的研究,既可以明晰这一时期盎格鲁-撒克森人封建化的基本情况,同时可以进一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封建社会形态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6.
法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拿破仑主持编制并推行的《民法》法典即《拿破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7页)是法国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政权的力量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有力武器。今天,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总结资产阶级利用《拿破仑法典》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加强无产阶级专政,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巴比伦时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借贷利率,《汉穆腊比法典》中规定的利率只是众多利率中并不常见的一种利率。存在着的多种多样的非单一的借贷利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古代社会还无法实行像现代社会一样全国统一的借贷利率。多年以来《汉穆腊比法典》一直是我们研究古巴比伦时期法律、经济制度等问题的重要史料,但仅仅依据《法典》的有关条款来研究上述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大量当事人留下来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1848年纽约州的《菲尔德法典》和1938年《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分别是美国历史上两次法典化运动的代表成果。成文化的法典分别遵循了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制度模式。通过对这两部法典制定背景和内容特点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美围民事诉讼程序思想由权利救济程序观向实用主义程序观变迁的路径,而这种程序法典编纂思想的转变,目的在于平衡社会多方面的价值需求。  相似文献   

9.
《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后吠陀时期权威性的法典①,它是古印度社会历史沉淀的产物。从《摩奴法典》的婚姻家庭法中折射出的古印度法文化代表着这一时期法文化的共同特征。以法典的婚姻家庭法为视角,对这一时期古印度的法文化的特点以及各特点的形成原因、表现和社会影响作一分析,便于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古印度法系和法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华法系中藏文世俗法典与藏族演化史相伴而生, 并不局限于藏族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 也不专指具体的某部成文法典, 而是涵盖上至唐代吐蕃王朝下至涉藏地区民主改革之前, 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法律格局和国家法、地方法、宗教法、习惯法交叉调整的规范样式。藏文世俗法典主要有吐蕃时期的吐蕃本土的法规碑文、 敦煌藏文世俗法典文献、《三十六章法典》, 帕木竹巴时期的《十五章法典》, 藏巴王时期的《十六章法典》《十三章法典》,甘丹颇章时期的《十六章法典》《十三章法典》《十二章法典》等不同写本文献。不同时期制定颁布的藏文世俗法典与藏文史籍中藏文世俗法典文献材料之间有相互补兩的作用。这些材料从不同时期、不同个案、 不同教派、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藏文世俗法典制定颁布及实行状况。这些规范是附随历史的脉络递进形成的,在内容上涉及刑事、民事、行政、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 呈现出较强的多元性与互补性, 并在实践中发挥出法律的功能。历史上,藏文世俗法典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疆稳定、稳定民族内部关系、促进涉藏地区经济繁荣、推动与周边地区交往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乌尔那穆法典》、《里皮特伊什塔尔法典》和闻名世界的《汉穆腊比法典》三部法典的前言,我们发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立法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思想--国家最重要的职能是以法律维护社会公平和阶级和谐.这些法典都在前言中宣称国家的代表--国王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在国中彰明正义,消灭邪恶和罪行,使强不凌弱,公正对待孤女和寡妇".苏美尔时期的拉旮什、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王朝的国王们的铭文中也提及他们建立了社会公正.另外,根据乌尔、伊辛、拉尔萨、巴比伦和其他王朝颁布的年名,可以知道许多国王在其统治的第一年就在全国宣布废除债务,解放债务奴隶法令,并在年名中称"在国内建立了公正之年",解负令的基本内容可以从《巴比伦王阿米嚓杜喀的敕令》中发现.依靠法律和行政主持公正是两河流域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法典体系丰富多元,不仅有律典,也涉及其他领域。工程建筑法典是中华法系法典的重要方面。在此之中,《营造法式》《营缮令》与《擅兴律》互动关系明显,三者构成宋代工程建筑法律体系。《营造法式》作为工程建筑法典代表,在统一建筑样式、管控人工物料及维护礼法制度等方面具有规范功能。在中华法系视野下研究古代工程建筑法典,揭示其法属性,探究其法体系,发掘其法功能,总结其法典化启示,不仅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法典维度的理论价值,还有明确当代工程建筑法范畴体系的借鉴价值,更有助力新时代工程管理法治化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摩奴法典》与《古兰经》的共同之处包括 :它们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它们都体现了宗教和法律的融合 ,它们都具有双重强制性。这两部宗教法典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这主要表现在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法典的主要内容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一、密切的关联 一九八六年四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育法典,它同我国其它法典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注。 师范院校要为贯彻《义务教育法》不断培养输送合格的师资。初中、小学教师是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光荣的使命。 《义务教育法》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热爱学生,忠于职责。”(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四  相似文献   

15.
民主政治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必须有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程序法。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我国尽管先后出台了《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但至今尚无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在构建法治政府的语境下,我国急需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模式宜采用权利保障模式和法典模式,应当确立公正、公开等基本原则,建立行政听证和行政责任保险两项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中后期,俺答汗为了更有效地治理蒙古各部众,维护其统治地位,遂制定了《阿勒坦汗法典》。其中关于婚姻家庭、妇女与儿童等方面的规定,突显出当时蒙古杜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法典对于妇女人身安全及其人格尊严予以严格地保护,罚畜的数额十分可观。《阿勒坦汗法典》既是当时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蒙古社会特殊的民风民俗的真实反映。蒙古族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参与意识较强。蒙古族多妻妾制直接促进了蒙古人口的增长,为蒙古族人口繁衍生息贡献巨大的蒙古族妇女随之倍受尊敬。有睿智的统治者即以法律之形式肯定她们的功绩,维护她们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该文运用文学、语言学与韵律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哈萨克族叙事诗《阔孜》的《戴维提》版本的音节、诗句、音步、诗联和诗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该版创编于20世纪以后,诗句结构比较松散,除了拥有十一或十二个音节的五音步诗句组成的双联诗段以外,还有七个或八个音节的三音步或两音步诗句组成的三个以上诗联的诗段。这是哈萨克族叙事文学作品的逐渐"衰弱"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卫拉特法典》是我国近代蒙古民族的草原固有法。《卫拉特法典》以藏传佛教为其立法宗旨,意在将经教政治相结合,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民族意识。藏传佛教的渗透与影响,缘于法律文化的传承、蒙古民族的吸纳性格及宗教意识的培育。对《卫拉特法典》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当代民族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十三法典》形成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是藏族法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法典,它是古代藏区习惯法的集大成者,是一部"因时、因地、因俗制宜"而著称于世的法典。《十三法典》结构严谨、文字简明、注疏精确、内容完备,为旧时藏区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六二次南下转眼到了三月。陶克陶胡与穆荣嘎的联军队伍,决心南下。不久,陶克陶胡父子因作战负伤,转战来到扎来特旗的图喜商号,休养人马。至此,陶克陶胡与穆荣嘎开始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穆荣嘎是个善战的武将,他也很钦佩陶克陶胡;但他的部下纪律松弛、抢劫成风,恶习已成,穆荣嘎只好任其所为。陶克陶胡对此恶习劝说不听,又难以容忍,只好背马相离,才能挽回声誉。此时,穆荣嘎部下伤亡也很惨重,一次战死达三十余人。曾于四月十三日,行至后多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