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调查研究资料和典型案例为基础,从中国农户农地经营现状、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中国农地流转发生的基本制度背景和经济背景,阐明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农地流转发生的必然性,指出农地流转是农民自我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制度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探索农地经营制度的创新,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义。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荆州市农地经营制度创新的作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角度,提出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并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结构调整、组织模式选择以及基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职能转变,特别是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地制度创新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一次重要创新.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伟大创新,也是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但作为农村经营制度创新的新兴事物,农民合作组织目前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农民合作组织必须进一步全面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的缺陷已日益显现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改革现行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势在必行.应当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完善的、科学的农地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地家庭经营模式发展的制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经营是我国农地的主要经营模式,现今主要发达国家也表现为大部分农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模式能较好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当前,如何使农村的家庭经营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是这一模式发展的核心问题。完善个体农户农地使用权的股份化制度、确立股份合作制经营制度是农地家庭经营模式发展的可取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陕西省农村地区的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特点;利用Lo-gistic模型,从农地流出行为与流入行为两个方面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资源禀赋、家庭经济特征与政策制度因素等方面是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重要因素;强化土地流转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构建完善的农地流转机制,降低土地流转风险,培育农地流转市场中持续、稳定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可促进农地流转良性、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从中可将我国农地制度探索的经验总结为六大方面: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推动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集体所有制思想与中国农村土地实际相统一;坚持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统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地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创造精神相统一;坚持打破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壁垒,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强化农民对农地集体所有权的认识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以来自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地区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状况与原因;从个体因素、家庭资源禀赋、家庭经济状况、政策因素与社会保障因素等五个方面共选取了15个变量,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对西部地区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与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与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农户农地的转出行为主要受到个体因素、家庭资源禀赋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户农地转入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家庭资源禀赋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因素;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与转入行为影响因素的驱动机制不同;政策因素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与转入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过小的生产规模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农地股份合作制适应我国农业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向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同时由于它和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经营方式的一致,使得两种制度模式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衔接。在逐步实行农地股份制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由于现行的农业经营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践中有必要在农地使用制度、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农业产业经营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现行的农业经营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实地观察法、访谈法以及问卷法对河北省T镇的农地种树抛荒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农地种树抛荒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农地抛荒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与土地的方位分离、经营土地的技术制约及非农经营与农业经营的博弈;从经济动因、外部影响及制度条件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当地农地种树代替单纯抛荒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防止农地非农使用;建立有效的农地流转机制,鼓励农地有序流转;充分发挥集体力量,重建、修缮农田水利设施;积极发挥村干部作用,制止和疏导农地种树抛荒等治理农地种树抛荒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地使用制度改革是我国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农地产权结构的变化、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农地使用制度的创新和逐步完善等,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经济组织和经营模式创新、城乡体制一体化产生了一定的正效应。现行农地使用制度中存在的农地使用权流转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收益评估补偿机制不完善、农地保障功能过强等缺陷,对农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民城市化能力、农村人口城市化迁移产生了负效应。城乡统筹视阈下,笔者对现行农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建议有三点:一是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体系,推进农地流转市场化进程;二是规范农地征管制度,改革征地补偿办法;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农地使用权益。  相似文献   

14.
审视中国农地制度 70 年的变革,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无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地制度,都可用两者的对抗、互溶以及转化,来加以讨论。 在农地制度的变革中,既有体制模式、发展战略、改革方式等正式制度因素,还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家庭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农地制度的延续与变革。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家庭承包制日益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对此,社会各界提出各种改革方案。笔者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但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应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的高度,从是否适合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等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各种改革方案之后,结论是,必须坚持家庭承包制度,并创新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16.
现行农地经营制度是以农户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本体的,承包责任制虽是农地流转不可动摇的体制基础,但其初始设计与农地流转政策目标和现实运行机制之间存在偏差,反而制约了农地流转。基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分析,从两者冲突的对应性出发,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进行合理协调,既要完善家庭承包制,建立完全物权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机制,也要创造有利于农地流转的政策环境并采取相配套的法律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正在逐步消解和嬗变.农业技术经济变革需求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使得从理论和模式层面构建新的农村经营体制,进而推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显得十分必要.农业"统、分、营"三层经营体制的构想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构想的新农业经营制度中,新的"统"是政府的统筹支持,新的"分"是农户分享农业现代化进程,新的"营"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三者分别以统筹、分享、经营为核心功能,共建新的农业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城镇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农地制度及其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农业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外推力,对农村城镇化产生积极作用。我国现行的农地家庭承包制由于以行政手段供地和缺乏农地流转机制,使得农民与农地关系凝固化,影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应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增强农业劳动力的排放力度,割断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的联系。并通过农地市场流转,使转移出去的农民得到放弃农地权利的报偿或对农地投入的补偿,使其愿意放弃农地,安心从事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制度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对此进行了论述,中国建国以来的农地制度变迁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中国现行农地制度曾经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也要对其进行创新,改进其存在的缺陷。应建立农地股份合作制以推动农地的规模经营和土地的有效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8年山东省潍坊市的农村家庭住户调查数据,构建一个半对数模型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家庭收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量与受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家庭总收入,非农经营活动对家庭收入影响最大;劳均耕地面积与农村家庭总收入之间成U型关系。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关键在于政府普及农村教育培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个人创业和非农就业;逐步开展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