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号化思维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艺术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创造形式,艺术符号的创造过程是精神与审美文化的提炼过程.日本的招贴设计运用符号化语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符号化语言在日本平面设计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写真符号、隐喻符号、怪诞符号、残缺符号、交叠符号、平面符号和字体符号等.  相似文献   

2.
汉字传入日本千余年,历经数度改革与变迁,与日本历史、文化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甚至成了日本文化的象征性符号。通过对汉字传入日本的史实与传说,汉字传入日本后在日本的受容与变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和分析,多角度地重新审视了汉字的魅力以及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京迪士尼乐园汇集了非日常的幻想、娱乐和欢乐等要素,它通过将园内整体布局所反映的亮丽夺目的美国文化符号与星罗棋布的日本文化符号有机结合,向游客们展示了美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又随处可见日本文化的奇妙神韵,凸显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对外来文化接受、渗透、去本土化的融合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手法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巧妙融合,保持了迪士尼文化中的文化平衡。这一日西合璧的成功手法,值得即将开园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竹子不仅在物质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作者从日本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本竹文化符号、内核和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日本竹文化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反映了日本民族的顽强向上、坚忍不拔的特点,构成了日本竹文化的内核,同时,日本竹文化体现了日本民族仔细的观察力和精致的思考方式。竹文化反映了日本民族对竹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信仰。  相似文献   

5.
罗兰·巴特作为学者一生有很多面孔,中前期的巴特在结构主义符号学上用力颇深,而中后期的巴特更多地关注书写、身体与欲望等问题.《符号帝国》作为巴特中期的重要文本,承载着巴特由日本文化符号而来的思考,在巴特看来,日本的符号中心空无、意义缺失,每一个符号都有待于被书写,在书写中身体与欲望的维度涌现出来.从符号学的反思到对书写的讨论,《符号帝国》可视为巴特前后期思想转折的过渡与中介.  相似文献   

6.
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抽象的语言符号不能完全描绘文化的细致特性,只有语言和文化一致才可以进行实际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由于长期受中日同文看法的误导,我们在日语学习与教授过程中忽视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性,导致在与日本人交际过程中文化干扰现象的发生.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性导入原则,使学生彻底摈弃中日同文的错误观念,努力探求中日传统文化与国民性格的差异性,树立敏感的中日语言文化差异认知意识.  相似文献   

8.
日语不仅是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体系,它也是日本文化的载体和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传递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反映着日本民族的性格和心态。日本民族对含蓄委婉的崇尚,以"和"为贵的美德,内外有别的排他性等,在很多日语表达形式中都得到体现,可以说日语的每一种表达都渗透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日本民族的个性。它们是互为影响,互为关联,互为反映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与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语言符号成为了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同时新的语言词汇的出现以及被社会的认可,也总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中完成的,每一个时代语言符号都标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本文主要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10.
巴文化作为与蜀文化交相呼应的古文化,作为西南地区的文化源头之一,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是内涵极其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圈层。笔者对于巴文化的视觉符号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概略性地探讨了巴国的历史、巴文化的视觉符号构成、巴文化视觉符号的探讨三个主要问题,旨在厘清巴文化的视觉符号脉络、对巴文化的视觉符号做探源性理论推导、补充现阶段的巴文化研究,为今后的巴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助推力。  相似文献   

11.
动画形象的符号生产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漫产业将智力创意转化为经济目标的兼容文化战争和经济战争的过程中,动画形象是实现市场利润的核心介质.而动画形象是一种符号存在,是文化符号和商业符号的交叉符号集合体,动画文化的传播依赖于符号生产和符号传播.在文化产业市场中,动画形象通过符号的生产与传播实现其产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公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形态,具有自身的结构形式,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公路文化具有功能直接性与相对稳定性等符号特征,挖掘公路文化的符号特征,给现代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经营、服务和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视角。公路文化的符号化与文化的公路相关性有关,实践中需认真审视公路文化符号的功能层次性与多样性,结合大众的意愿与地域及民族特色,同时要将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文明有效地结合起来,以真正实现现代公路的人文自然特色。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权力之争——论传播符号的崇拜与贬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多种符号积累和沉淀的产物.符号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各种不同的符号承载了文化的不同含义.晚近的"文化研究",强调文化是意义的生产和解释,由此特别注重语言和符号在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人作为符号的动物,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对不同的符号产生崇拜,而每一次媒介以及传播符号、传播方式的革命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变化和影响.论文阐述了文化传播史上的符号崇拜与贬抑,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14.
传世和出土的文献记载、多民族流传的神话故事、分布各地的文化遗存及各民族的祭拜传统,使伏羲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和华夏文明的始祖是伏羲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基础,与伏羲具有很强关联性的多民族神话故事是共享共有文化符号形成的纽带,分布多地的文化遗迹是对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凸显,多民族共同祭拜是对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巩固。伏羲之所以会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既与伏羲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有关,又与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由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这一各民族社会发展总趋势有关,也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民众对伏羲祭拜有关,还与伏羲文化极强的传播力和没有负面影响的完美伏羲形象有关,更与伏羲造福各族人民、各民族都受惠于其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由"世界工厂"向"符号工厂"演进的过程中,现代传媒深度介入并主导文化符号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的媒介化趋势日益显现。这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上,也表现在新文化符号的生产与消费上。而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众书写"和"出版后过滤"的生产与把关机制,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这一趋势。文化的媒介化不仅为我们理解现代传媒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同时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代传媒的社会责任:一是发挥现代传媒在符号生产中的主导作用,防止现代社会的符号鸿沟;二是善用传媒符号权力,化解现代社会文化消费中的符号暴力;三是坚守现代传媒的公共性,警惕文化媒介化背后的权力渗透。  相似文献   

16.
文化符号具有简单意义和复杂意义两种情况,文化符号如何表达复杂意义令人困惑,研究发现象征符号承载了丰富的信息,有效地化解了表达的困难,所以文章着重理清符号与象征的关系,例举象征思维与象征图象图形的运用,揭示象征是文化符号的本质。文章认为认识象征具有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既能正确解读和还原传统文化,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瓦虽然只是建筑材料,但瓦当的装饰纹样,却具有符号的超值功能.通过对大和瓦当的纹样释读,不仅明了日本佛教的源头,以及佛教文化的演变过程,并认识日本的原生文化,是吸取中国文化的滋养而形成其特殊的风采.中日两国人民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文化交往中,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是无法磨灭的,应该十分珍惜它.  相似文献   

18.
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亚形态,不同文化间的转化和解读相当繁复,以服饰文化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是文化亚形态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北方游牧民的不断迁徙及其与中原农耕民的频繁往来,推动双方不同服饰文化元素、服饰制度以服饰文化符号的形式汇聚和交融。服饰文化符号的形象性与意向性,是加速服饰文化凝聚性结构形成的前提。通过战争、礼仪、和亲、礼物馈赠等交往情境下服饰符号意象的再生产,服饰从地域性、族群性符号转变为双方共同使用、共同享有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的重要文化来源。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来语的引进方式及数量多寡不仅反映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也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中日两国外来语引进方式和数量的差异,除了有语言表记符号不同和引进历史长短不同的原因之外,中国保守性的文化特征和日本开放性的文化特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西安半坡某些陶器刻划符号和莒县陵阳河陶器刻划符号看作初始阶段的汉字的话,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产生以后,以其平面文字(与拼音的线性文字相比)的优越性,突现了汉语简短明确的特点,忠实地履行其记录汉语的职能,为我们中华民族以及日本、朝鲜、越南等邻邦保存了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使之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