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振松 《理论界》2006,(3):185-186
祝允明人格精神的复杂性,呈现为人生的社会责任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源自他所处的时代与生活环境,源自他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双重性,源自他对儒、道等多家文化思想的吸纳。正因如此,使得祝允明的人格精神颇具魅力与风采。  相似文献   

2.
狂、狷代表的是两种对应的精神气质或文化人格的类型。但是,王船山在思想上推崇狂狷型人格,在生活中则是狂狷型气质。王船山的狂狷型思想与气质对晚清以来湖湘士人的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小明 《船山学刊》2010,(1):117-119
王阳明与禅关系较为密切,对佛禅思想进行取舍融合,使儒禅深刻地交织在一起。如此,让他对人的发展、人格境界的追求问题有独特性,其理想人格并非仅是伦理品格的,还应有佛禅思想的一面,从而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一种超越道德人伦世界的人格。因而,其理想人格具有二重性,是道德人格与非道德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屈原精神论     
禹汤文武 ,并对举贤授能 ,君臣遇合的古代遗事 ,大加赞赏。就是屈原喜爱崇美高洁的品德也会从前代的文化典籍中吸取营养。如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也” ,这些闪光的语言 ,的确能感动各个时代的人 ,它们也必然对屈原的“好修”精神产生强烈的影响。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的时代。秦、楚两个国家 ,是当时局势的两大重心。历史的发展 ,已提出了统一的要求 ,也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统一大业 ,非秦即楚。处在这种局势下的楚国 ,正应该富国强兵 ,与其他山东六国建立同…  相似文献   

5.
狂狷、乡愿和伪君子都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人格类型,本文主要以晚明东林诸君的见解为据,兼及孔孟,逐次分析了这些人格类型内涵的价值理念和行为选择特点。特别指出,将乡愿与伪君子混为一谈是在学理上未作深究,并分析了此二者的三点不同。旨在以史为鉴,为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政治人格的成长和世俗化,提供一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6.
元朝衰世之际,杨维桢、王冕、顾瑛等一批士人冲决世俗的纷扰、俗务的羁绊和礼法的规约,旷达不羁,纵情逸乐,越礼任诞,愤世嫉俗,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然、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放逸之趣、风流之气和愤世之情。这种颇具群体性的狂狷精神,不仅生动再现了元末士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元末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而且构成了对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7.
原儒精神论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一脉相承的原儒精神,奠基于孔子的仁,展开于孟子的义,收拢于荀子的礼。其主旨是以大丈夫式的崇高道德人格为担当,通过建设完善、美好的社会制度而让天下的黎民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春秋战国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秩序的土崩瓦解使得这个苦难中的民族必须重新寻找和建构生活的基础,而文化传统的风雨飘摇又解构一切规范、禁忌和束缚,人的心灵不得不赤裸裸地直面这个已经成为混沌无解问题的世界。人要想像人那样有尊严地活下去,就只能把无尽的苦难搁在心头,把无边的黑暗担在肩上,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光明,让自己的生命化为光明,大智慧由此而诞生。就这样,先秦儒家与先秦道家一道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完成了奠基工作。  相似文献   

8.
王开义 《天府新论》2011,(6):118-121
知识分子作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一股中坚力量,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看似中庸、孱弱的表面之下,有着无比坚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人格结构,归根结底,当来源于中国特有儒释道精神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从教育层面而言,则是一种能动的自我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9.
展龙 《天府新论》2009,(6):121-125
吴晗一生长涉文史,覃思著述,曾对我国20世纪史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丰富独到的治史精神也成为了我们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主要表现在:一是坚持唯物主义史观;二是彰显史学致用意识;三是秉承求实考据之学;四是倡导史学普及理念;五是恪守历史教育精神。这些精神对于促进历史科学的赓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今天的史学工作者来说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来,对武训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今天,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科学的观点,认真总结对武训评价中的历史教训,还武训以本来面目,挖掘武训精神的科学内涵,理直气壮地弘扬武训精神。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特别是盛唐诗人几乎都有过漫游的经历。他们因其文化精神的冥冥左右 ,在大唐帝国的辽阔版图上风尘仆仆 ,往来穿行 ,饱览祖国山水 ,广交朋友知己 ,认识了社会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净化了心灵 ,提升了人格。可以说 ,漫游是诗人们所读的又一部书 ,是诗人们一种新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精神论     
张立文 《江海学刊》2024,(1):5-15+255
追问精神,是为了构建和合天下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的形成中,博学是精神意识、精神世界的开启,审问是其开拓,慎思是其反思,明辨是其觉解,笃行是其实践。实践使学、问、思、辨的精神意识、精神世界不致成为空虚的概念和理论。中国精神世界体现为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集体民主精神、忧国忧民精神和抗暴御侮精神。中华民族五大精神,历经历史长河的滋养,以深沉坚定的精神自觉和理论自信,贯通古今中外,妙凝哲学精华,激活中华文明的本与体、根与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合强大的精神力量。比较中西精神世界的异同,中国精神世界既具有纵向超越,又具有横向超越的品格。西方精神认为,人的精神是有破缺的、不完美的,必须在精神之外追寻一个对象或原型来拯救精神的破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把逻各斯与秘索思二分,即把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加以区分。因此,西方哲学理论思维具有单一性、一元性。而中国精神则不同,中国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相互贯通,其理论思维具有多样性、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文化精神论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为当代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新媒体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整体上彰显出一种特有的文化精神.新媒体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强调互动,追求平权;回归"本我",崇尚自由;标榜"草根",抗拒精英;高扬感性,尊重个性.新媒体的文化精神代表了当代文化的潮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高适是唐代诗人之最达者吗?刘乃亮刘继儒《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此虽一家之言,但影响颇大,几成定论,时至今日,仍有多种文学史教材及专著在论及高适时加以引用。然细加考察,发现此说殊难成立。古汉语中,“达”字有多层含义。《...  相似文献   

15.
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神话人物形象在小说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美学风貌构成对比的姿态。从与时代契合的角度观照这两个形象 ,我们可以发现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折射出浓郁的心学色彩 ,他们分别代表了处于流变之中的阳明心学对人性的呼求———狂与欲。狂与欲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中呈现出合流和变异的态势 ,成为晚明士风的主基调 ,从这个角度看 ,《西游记》确实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先驱之作  相似文献   

16.
谭勇  王宗燕 《阴山学刊》2009,22(6):47-50
明代中后期,士人出现了一股新的动向,即普遍存于这一时期的狂怪之风。这些狂怪之人在文学创作上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在题材的选择倾向上又显得别具一格;这群狂怪之人在创作作品的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独特的行为表现,又进入了当时其他文学家的创作视野,纳入了不同的文学体裁,形成了新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7.
“狂逸”作为一个显著的性格外化表征,蕴含了明清文人独特的人生追求和审美意识,体现了明清文人的精神叙述与审美倾向,昭示着特定时代话语下的独特情感体验.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王朝统治及思想文化专制,与商品经济推动下要求个性自由相悖,涌现了徐渭、唐寅、李贽、龚自珍、朱耷等狂逸之士.他们普遍以疯癫姿态游离于世俗之外,以白眼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孤独心理包藏着无限意蕴.  相似文献   

18.
《闷与狂》有着跨文体创作的意图,延续着王蒙一惯的超越创新的勇气,比较集中地体现出王蒙60年写作的精神特质,因而是分析其小说艺术的一个典型样本。《闷与狂》是一部务虚式的爱情自传,以中式意识流手法展开生命回忆,却又有着政治抒情痕迹;它是作者"为己的写作",充满密实堆积的典故,且有着中产阶级的立场,但它不是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写作,而是一种政治知识分子写作;作者以"少布"情怀高唱"青春万岁",以"闷与狂"证明着"不老的心态",展现出一种革命青春型人格,却也存在着语言概念化自动化、叙事无故事少细节、抒情狂飙化高蹈化等缺陷。  相似文献   

19.
从他者伦理学角度看,身心和谐依赖于把"我他关系"在个人生活中的核心位置予以归位,需要实现"我"与"大写的他者"及"小写的他者"的和谐。与"大写的他者"的和谐,意味着对神圣事物的敬畏之心的保持;与"小写的他者"的和谐,指与具体的他人的和谐,它依赖于充分的公共生活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20.
明代文人画家徐渭被后世称为"旷世奇人",他身后论者多取信于他在《自为墓志铭》中的自述自许,认为他的"奇人"品格(狂放孤傲)是贯穿其一生始终的。文章对徐渭三个时期(1566年前求功名、做幕客时期,1567-1573年的牢狱病狂时期,1573以后至其病没的自我人格崛傲张扬时期)的不同遭遇和精神演变作考辩,试图揭示徐渭作为一个传统文人,如何从既定的功名轨道转向了"无之而不奇"的狂者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