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末政治进程分为反秦起义、六国复国运动、楚汉战争三个时期。社会阶层对秦末政治进程有着重要影响。贵族阶层依靠宗法制和地缘性政治势力形成较强的政治影响力与号召力,成为秦末政治的主导力量。项羽作为秦末贵族阶层的代表,推行分封制的贵族政治;刘邦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表,谋求建立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二人在如何建立新统治秩序上有着根本的矛盾与冲突。贵族阶层的腐朽与局限、平民阶层顺应大一统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性,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王朝后,项羽以盟主身份压服刘邦等人,封立随他入关的主要将领和秦的重要降将及刘邦等明人为王,它就是项羽“分封十八王”。它是项羽政治事业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这一措施,史学界一般持否定的评价,并认为它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如:张传查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史纲》就说:“项羽虽在反秦斗争中立有大功,但在秦亡以后,他已成为旧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搞分裂割据,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小南开大学历史系编的(中国古代史)也说:“当农民革命高潮一过,主要敌人已消灭,那些夹在反秦队伍中的…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认识尚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中秦末农民战争下限究竟应划在何时合适?就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往往把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和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战争合称秦末农民大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将秦王子婴元年(前206)十月刘邦入关、子婴出降,秦亡,作为秦末农民战争的结束。如漆侠等著《秦汉农民战争史》,“秦王子婴……向起义军投降。……  相似文献   

4.
刘邦《大风歌》情感底蕴新探─—兼论汉初翦灭异姓诸侯王之得失范天成西安教育学院语言文学系秦亡汉兴之际,曾产生两支震烁古今的楚声短歌: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①。在秦末历史舞台上,项羽和刘邦扮演了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共同灭秦之后,又为争夺天下...  相似文献   

5.
梭伦改革前,血统原则是判断雅典人社会政治地位的唯一标准。贵族垄断国家权力,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平民经济上遭受剥削,政治上无权。贵族和平民矛盾尖锐,因而引发社会冲突。梭伦临危受命,担当改革重任,确立了"以财富决定社会政治地位的原则",打破了血统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力量,提高了平民,尤其是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地位,为雅典建立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这一政治原则不仅奠定了私有财产的法理依据,而且调动了公民创造财富的热情,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后世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可算是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最重要的两次改革,梭伦打破了以往政权由少数贵族控制的贵族寡头政治,使得平民阶层有机会参与政治,但是他的改革带有明显的保守性和局限性.而克利斯提尼改革则在方方面面具有很大的彻底性,他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因此,对于梭伦、克利斯提尼二人所领导的改革差异之研究,可使我们更好的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及其历程.  相似文献   

7.
王克奇 《文史哲》2012,(5):89-94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贵族。项羽的命运是其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命运的反映。项羽的性格,集传统贵族阶级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于一身,是中国旧贵族群体性格的典型。他凭借贵族的特殊身份和性格优势成功了,又因为其贵族身份的历史局限失败了。正所谓成亦"贵族",败亦"贵族"。"贵族"群体性格的内在矛盾性,造就了项羽个人形象的复杂性,铸成了他悲剧性的命运。他是一个"末路英雄",是一个"代历史受过的悲剧性人物"。项羽的败亡,昭示着贵族时代的终结。贵族文化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道路,并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贵族文化的影响并未消失,通过不断变形复制,成为我们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关于西汉前期分封制度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原来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之一,后来转化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和建立全国政权后,先后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和同姓诸侯王。这些封国几乎相当于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全部土地,汉中央直接控制的实行郡县制的地方仅占全国很小的一部分。此外,他还分封列侯一百四十余人,领有或大  相似文献   

9.
汉文化的胜利是楚文化的胜利。李长之认为:“原来就政治上说,打倒暴秦的是汉,但就文化上说,得到胜利的乃是楚。”①这大体上道出了汉代文化传承实际情况。秦末,陈涉在大泽乡揭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并建立了号为“张楚”的第一个农民政权,稍后,项羽、刘邦集团──以楚人为主体的政治集团将推翻暴秦的起义引向深入。这些都在客观上推动着楚文化由地域性的文化走向全国。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虽然承认楚文化对汉代文学的哺育之功,但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习惯于用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楚辞作品来评估楚文学与汉代文学的关系,这…  相似文献   

10.
试论宋代宗室之婚姻吴旭霞“宗室”,一般指同一祖宗的贵族,在封建社会一般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他们是封建国家里地位最高的宗族,他们的婚姻有着与一般贵族或平民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对宋代宗室的婚姻作些探述,使人们对宗室这一特殊阶层有进一步的了解。(一)婚姻是...  相似文献   

11.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功劳之一,是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陈胜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在革命实践上也反对了“封六国后人”的作法,自立为陈王,并分封了一批贫民出身的起义将领为侯为王,从而打破了长期形成的贵族对统治政权的垄断。刘邦的称帝,是陈胜思想和实践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但刘邦称帝后却又提出了“非刘氏莫王”的口号,并将这一口号异化为一种奇特的社会心理,在两汉一代延续了数百年之久。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社会历史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宋代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宋代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任新民一、对几种定论成说的分析大规模农民起义,似与秦以降历代大一统帝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秦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两汉绿林赤眉黄巾,隋翟让李密窦建德杜伏威,唐黄巢,元红巾,明闯献,清洪杨,几乎每代皆有。但宋代却是一个突出的...  相似文献   

13.
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学,以善良的人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它推行以人道为内核的王道政治,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它是平民哲学,对社会政治有着极强的干预性。每当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之时,儒学就要受到强烈冲击;每当社会稳定或大一统格局形成之时,儒家便倍受崇敬,大行天下。  相似文献   

14.
杨春时 《学术研究》2008,10(1):147-153
启蒙主义有平民文化传统和贵族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五四"启蒙主义也有平民精神和贵族精神的分野.鲁迅是贵族精神的代表,而胡适是平民精神的代表.鲁迅突出了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诉求,他注重国民性的批判和灵魂的觉醒.胡适突出了社会平等的精神,他注重平民文化和民主制度的建设."五四"启蒙主义的主流是平民精神,贵族精神弱小,但它们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5.
谢惠媛 《兰州学刊》2010,(12):29-32
文章在剖析马基雅维里之政体观、阶层矛盾和制度安排等主张的基础上指出,在建构政治体系时,他考虑的落脚点不是怎样维护君主、贵族或平民的利益问题,而是国家政权如何长治久安的问题。实现这一政治要旨的重要方式是权力结构的平衡与权力制衡。因此,马基雅维里并非如一些研究者所诠释的那样,是完全意义上的共和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政治生态经历了一个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向"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渐次变迁的过程,从而完成由王权政治向霸权(君权)政治、族权政治、庶人政治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政治文化由贵族精英主导的礼治型向庶民草根参与的民本型转变,这自然会引发作家群体社会阶层分布不断由贵族向庶人的演化。春秋文作家群体除了国君、卿、大夫这些上层贵族之外,新出现士、平民阶层,甚至乡人、野人等社会下层人物也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春秋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创作主体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前期周天子依然可以通过策命诸侯方式来行使"王权",王室、公室卿事寮与太史寮作家群体比例严重失调;中期国君成为创作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阶层开始向"卿族"转化;后期"卿大夫"阶层成为创作主体,"士"阶层作家群体逐步形成;晚期"家臣"作家群体开始形成,"士大夫"职业化作家群体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7.
从贵族民主政治到中央集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战国是我国政体由宗族贵族民主政治向中央集权政治转变时期,它与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统一需要富国强兵,更需要集中内部的军事、财政、司法和行政权。通过改革,各国君主实行官僚任免制、俸禄制与郡县制。其实质是抑制与消灭卿大夫的分裂势力,最终完成国家政体由宗族贵族民主政治向中央集权政治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一统时期,民族、宗教、文化异彩纷呈,西藏地区也正式归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域,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和需要,蒙古贵族统治阶层尊喇嘛教为国教,封西藏高僧为帝师,大肆举办佛事活动,一时喇嘛教在中原地区高居人上、盛极一时,同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杰出的吐蕃人才。但是这种繁荣只是建立在蒙古皇室贵族的支持上,在民间缺乏深厚的根基,甚至不少喇嘛僧人倚仗特权,作奸犯科,丧尽人心。随着元朝覆亡,蒙古人北还,喇嘛教在中原地区也失去了生机,不得不返回高原。这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的发展轨迹,耐人寻味,值得认真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孙光妍 《北方论丛》2015,(2):158-160
此起彼伏的罗马平民反对贵族斗争,始终围绕债务、土地、政治权利等三个问题展开。这三个问题实际关涉平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平衡等问题。面对平民斗争的压力,罗马共和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法律,逐一解决了债务、土地、政治权利———出任共和国各级官职等等问题,使得平民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了某种均衡。罗马共和国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中,实现了由原来的贵族政治向新贵政治的转型,其中各项法律的制定、出台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与民众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辛亥革命前后城市平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农民抗争中的新动向与旧烙印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同时探讨了民众动向对辛亥革命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