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罗尔斯提出正义理论属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见解,批评者表示,罗尔斯是康德主义者,康德道德理性学说冲突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罗尔斯在康德的道德人观念基础上构建一套细致的正义原则证明程序。他的两个基本理念"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理念和"社会合作体系的社会"理念,与理性选择理论倡导的理念截然不同。后者将社会视为基于个人理性的竞争性协调体系,生活于其中的理性人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的。通过考察可知,罗尔斯提出的是一种双重理性假设,它既源于康德道德哲学,又超越康德道德哲学。单从理性选择视角批评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辩护逻辑有失偏颇。罗尔斯描绘了这样一个良序社会,正义感是生活于其中成员的首要美德;公平正义是自由平等且通情达理者的理性选择。罗尔斯晚年对公共理性的推崇,改变了其早期对个人理性的偏好,其公共理性观念是"通情达理的人"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义"始终是西方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基于道德情感主义的关怀伦理仅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对社会正义问题缺乏关注。作为当代有影响力的德性伦理学家,斯洛特认为缺乏正义的关怀伦理是不完整的。他将"移情"作为正义的基础,认为无论社会制度、宗教、分配、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是国际关系都需要建立在"移情"的基础上,如此才能实现正义。道德情感主义正义理论受女权主义发展的影响,被看作是女性声音的体现;它与当代自由主义特别是罗尔斯的正义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都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然而,由于移情的偏袒性,其正义理论很难做到机会均等,因而受到很大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仕伦 《天府新论》2010,(5):145-149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作为汉语母语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的变化。前两个概念与心理学上的移情较为相似,指称"心境变化"的"移情"则与西方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较接近。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古代审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对自我生命情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与自然的交流。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成熟于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在这个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为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语用学有关理论以及访谈节目的指称特点,以"家父门"事件为个案,对访谈节目的称谓语特点进行讨论.由于称谓词语具有体现人际关系的重要功能,所以在访谈类节目中,节目主持人要使语言适切语境,不仅要以自己的角色出发,还要考虑到听者这一言语对象,为了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主持人应根据语用学的"移情"和"礼貌原则"正确地使用能充分体现人际功能的称谓词语.  相似文献   

5.
从移情作用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对移情作用的认知,接着进一步从认识社会和跨文化交流方面论述移情作用的重要性。移情是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概念,推及到其他方面也可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此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汉诗英译中的移情作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移情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作用和运用,得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恰当运用移情作用、体验作者心理、结合自己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再现原作艺术形象和风格的过程,并结合一些汉诗英译的实例,说明移情是翻译中双语转换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迈克尔·斯洛特将"移情"这一心理学的热门概念援入道德领域,系统论证了一种强调"移情"在道德生活中起普遍决定作用的道德学说。但人类这种较为普遍的移情能力并非完满无缺,它自身存在诸多难以克服且与生俱来的缺陷,移情在道德领域并非具有如斯洛特所认为的那种普遍适用性和最终决定性,斯洛特移情道德学说的叙事范围与理论论阈需要认真检视。其一,基于"冷-暖移情"难以在旁观者与行为者之间建立起可靠的道德评价关系;其二,移情的"利他本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自我移情"的重要性;其三,移情并不能提供斯洛特所认为的那种普遍道德解释能力。虽然斯洛特极力证明移情是一种较之理性主义更具道德优越性的"不证自明"的道德能力,但显然仅靠冷暖移情这种经验反应机制难以满足道德判断的实际需求,其道德有效性和移情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与完善。如若置这些难题于全然不顾,斯洛特以移情作为普遍道德基础的理论抱负更加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醇厚的实用理性精神品质,其内蕴的经验体认性、自我同一性和整体自洽性等特征及其外化出的移情体验、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的认知智慧是合理解读现代性症候的独特方法论视角;这些方法论中所禀赋的共同体式伦理生活世界、乐观式实践智慧以及和谐式世界观等精神理念对于达致中国当代社会多元分化态势中的价值共识具有深刻而浓郁的文化特色心理凝聚整合力。  相似文献   

9.
王嘉 《江淮论坛》2010,(1):50-57
稳定性问题是罗尔斯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正义感在罗尔斯的稳定性问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正义感的形成、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罗尔斯的正义感理论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具有实质正义特征的正义原则和具有程序正义特征的互惠性原则。罗尔斯由此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证成了在由两个正义原则规导的制度系统中形成的正义感对于维持和修复社会稳定性的作用,从而给出其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的一种可行性证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移情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言志"和"缘情"为其理论主张;二、移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景物对主体的刺激;三、移情的结果是"物我两忘"。而这三个特点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志江 《河北学刊》2004,24(3):62-66
罗尔斯深受康德的影响,他曾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关于正义的一个"康德主义的解释".但是,他对来自康德的许多概念、方法和思想进行了限制或新的解释.这导致他的理论既有一副与康德相似的面孔,又有许多内在的差别.他们都主张义务论,但康德主张理性义务论,罗尔斯主张契约义务论;他们都使用建构主义方法,但康德建构的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罗尔斯建构的是政治正义原则;两个人都有"理性"设准,但康德认合理性为一元的,罗尔斯认合理性为多元的.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将西方审美移情说与内摹仿说相结合,使审美的理性观照与物我交流相结合,从而将“移情说”作了中国化的、物我之间双向交流、双向沟通、互为交感的阐释和发挥,具有创新意义,但其对美感经验结合审美“距离”说的阐释,有令人难以信服之处。  相似文献   

13.
房石 《理论界》2005,(10):116-116
考试代考现象近年来在许多考试中愈演愈烈,已严重破坏了考试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对该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社会正义.在罗尔斯社会正义思想的每一发展环节中,不论是在正义原则择出的契约论方法上,抑或在正义原则的基本内容上,还是在正义原则对社会各阶层的运用上,理性妥协的思维方式都始终贯穿其中.理性妥协是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罗尔斯的理性妥协思维方式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批判的视角研究罗尔斯的“原初状态”理论是透彻理解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基本方法,也是进一步分析罗尔斯《正义论》的必要理论前提.“原初状态”理论的西方哲学视角的批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由主义的批判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原初状态”理论批判的着力点在于:对主体预设的批判、对信息预设的批判和对环境预设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牟春 《兰州学刊》2008,(2):14-16
埃迪特·斯坦因是胡塞尔的助手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移情问题》是她在胡塞尔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斯坦因的移情研究遵照了胡塞尔在《观念》中确立的现象学方式。通过对移情现象的本质性描述以及把它与情感传染、同情、同一感等现象进行对比,斯坦因论证了移情活动才是自我理解陌生体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通过对社会契约的纯粹理论假设式利用,建构了一个正义论体系.但是,其理论自身的不融贯及其所表现出的康德气质,旋即遭到了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外的各种批评.这促成了罗尔斯在<正义论>后的一系列论文和<政治自由主义>中,对其早期理论进行重新诠释、修缮并建构了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笔者认为,在<正义论>之后,罗尔斯的一系列理论变异,呈现出了一种从康德到实用主义的转向,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思想的比较研究对这种转向给予探讨和说明,并为罗尔斯的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从18世纪休谟和亚当·斯密最早强调同情(移情)于道德生活的意义,到现象学领域的哲学家重视移情在"理解"他人心灵过程中的作用,再到心理学家们强调通过移情了解他人异质于自我的精神状态,以及关怀伦理学家们对移情在关怀他人过程中的道德功用的重视,可以看出,移情对于自我与他人之间是否能构建起伦理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所论及的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理性的和合理的,是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建构的基础。理性的和合理的两个概念来自于康德的实践哲学,通过对罗尔斯关于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的论析,可以看出康德的道德哲学在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关于罗尔斯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诠释视角:一是指认罗尔斯致力于在哲学层面上建构一种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不仅是系统的,而且是全面的,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权威性;二是以罗尔斯思想指向的具体问题为着眼点,突出哲学分析在回答和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的论证作用,从而彰显了罗尔斯思想的力量.导致上述两种视角不同的深层原因源于人们对政治哲学的理解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