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负面清单模式是上海自贸区在外资准入管理上的新举措,逐步实现从准入前正面清单审批为主,准入后监督为辅旧模式到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为辅新模式的过渡。负面清单的放权思维与正面清单的集权思维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负面清单在提高外资进入效率、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加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等方面的正面价值,因此,这是一项在对外开放新思维指导下的制度性改革。负面清单目前被热炒的同时显露其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这对负面清单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形成挑战。上海自贸区应该在此项改革中大胆摸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54-159
在国内法视角下,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属于上海市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为法律依据之一,虽然该《目录》作为部门规章效力较高,但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推出也反过来促进了《目录》的修改,体现了先行先试下法治对于改革的引领作用。从国际法层面看,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不是国际投资条约的内容或附件,只要不违反我国缔结或参加条约中的承诺,我国完全有权对该清单中所涉内容废、改、立。在厘清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法律性质的基础上,应当扩大其开放力度,增加透明度,以其为蓝本来制定其他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加强内资管理的透明度,促进我国投资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同时进一步扩宽其涵盖范围,与国际投资规则对接。  相似文献   

3.
负面清单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上海自贸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面清单作为上海自贸区改革一大亮点,体现了我国开始着手建立高标准的投资规则。国外的负面清单制度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无论是多边协定NAFTA,或是各双边协定,其负面清单模式都可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在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推行中,应对重点行业实施重点保护,将负面清单制度化,使经济开放与经济安全相平衡,使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自由相平衡,使立法与司法制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卢梭有关幸福观的话题,涉及到个人与自然,乃至整个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在我们的家园遭受到人为严重破坏以至于各国有识之士日益呼吁拯救地球的今天,重新考察卢梭有关幸福观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如何提高幸福指数,仍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5.
秦杨 《江淮论坛》2014,(3):154-157,114
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公共艺术创作应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才能够满足公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下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创作表现出商业化、平庸化、平面化、时尚化、无场化和小众化的一系列问题。文章从文化、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思考其产生的根源,通过对徽州文化元素的考量,对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创作发展进行了对策性探寻。  相似文献   

6.
朱生豪莎剧翻译中的古诗是朱译本中文词最出彩、意境最悠远、表达最极致的部分,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其最突出的文本特征是互文性,由此内容重点、修辞手段、意象建构和情感效果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古诗译文主要体现在墓志铭、书信、歌谣、结束语等文体形式中,通过运用互文性,传奇神韵,达其意趣,显其命意,展其特色,集中再现了朱生豪莎剧翻译的中国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孙中山研究总体上由显学退隐,同时在认识和史事方面也存在越来越多的新挑战,表明还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只是要在既有丰富成果的基础上摸高探深,必须讲究方法,多下功夫。人是历史活动的中心,但又最为复杂多变,人物研究,看似容易上手,实则做好最难。善用长编考异之法,以俱舍宗治俱舍学,编辑各方致孙中山函电、孙中山史事编年以及孙中山思想政见论争等大型资料集,可以前后左右比较参证各种史料史事,推动孙中山研究更上层楼。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理念是在包容性增长概念中提出和发展的。包容性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理论逻辑的发展提升,是基于后改革时代出现的新问题而提出的新命题,是对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前瞻性判断。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包容性发展的对象要义为社会群体之间的包容、人与自然之间的包容;二是包容性发展的增长要义为保证稳定、持续、高效的经济增长占有更加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三是包容性发展的发展要义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包容性发展的路径要义为发展民生经济、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安徽与全国、中部各省及江浙两省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发现安徽经济已呈现加速崛起态势。继而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投资持续增长、承接产业转移、国家战略覆盖、创新驱动等五个方面解析了安徽经济加速崛起的背后支撑因素,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民主革命的整个历程来看,廖仲恺坚持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形成了国家至上的国家发展观、重视建党的政党发展观、严格建军的军事发展观以及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其思想与孙中山的思想都是无愧于最邻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廖仲恺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建国安邦道路的过程中,在反对教条式地搬用西式思想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以及在反对机械地搬用前人的既有经验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意义上,不同程度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值得后人铭记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信访的法律属性众说纷纭,也正是因为其属性不明确而导致功能紊乱,颇受诟病。从信访的历史发展以及信访在当前中国的法治地位与作用来看,信访同时具有政治参与与权利救济的性质。当信访的法律属性明确之后,与信访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才可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错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在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及错配的根源,研究结果显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率低,缺乏有效的官员监督机制致使纯公共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县、乡两级财政拮据,基层官员追求政治晋升,农业基础设施需求表达机制缺失,导致准公共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错位。兼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私人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效需求不足,直接需求不足时,引致需求不足,最终私人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基于此,提出构建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价系统,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需求表达机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目前大城市趋于饱和,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发展缓慢的背景之下,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将会涉及到一系列的制度变迁,必须围绕三农问题做文章,让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偏向政策发生根本的改变,引导资源流向农村,让城乡能够协调均衡发展,最终消除城乡差别的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4.
陈琳  ;周显宝 《江淮论坛》2014,(3):158-160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多重视数据调查和宏观策略探寻,学科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干预的可能性、原则和路径值得重视。留守儿童在个性、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音乐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而音乐干预中吟诵和乡土音乐剧表演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16.
刘孝梅 《江淮论坛》2014,(3):161-166
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意象观与中国古诗意象说跨越时空产生惊人的契合,但学界对两者间的内在本质差异缺乏深度挖掘。从诗歌意象语言营造切入,通过对比辨析两者在意象并列、并置、叠加、对比、辐射等五种意象营造方式上的异同,可探究两种意象观在意象选择、象与象间、意与象间的内在本质差异,从语言体系、哲学观等方面可探究造成差异的成因。中西诗学话语在比较中方能瑕瑜互见,相互间的互补对接正是东西方诗学平等对话的契机所在。  相似文献   

17.
广东芥子园《镜花缘》绣像首次将小说主要人物予以绘图,插图中流露出绘者对文本的接受。插图多绘上古器物以及游戏图案,张扬了《镜花缘》的才学特色;插图通过像赞以突出人物的个性、才华与道德,并补充文本的缺失;插图女性绣像也呈现出反传统性,与文本高扬女性地位遥相呼应。正是将《镜花缘》精神贯注于图像,才使芥子园插图本长期雄踞《镜花缘》传播之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今文学创作当中,公媒形象作为媒妁文化的另类表现,一直都是广大作家热心关注的创作对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于反宗法制思想启蒙的实际需求,公媒形象从古代州县议婚,分化为了乡绅议婚与政府议婚两大方面,进而使公媒形象与时俱进泾渭分明,极大地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改造国民性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载体。短期内,上海自贸试验区会对省内周边城市的引资和总部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外溢效应;但从长期看,发展经验和精细区域分工的机遇也会率先在长三角产生正面联动效应。为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快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接,主动学习了解自贸区内各项政策的进展情况和实施经验;同时,围绕三大国家战略赋予江苏"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以迎接未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开放。  相似文献   

20.
赵丽端 《江淮论坛》2014,(3):115-121
通,作为贯穿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道通为一为其深沉内涵,在存在的图景上展示了庄子对统一的存在形态的关注。由此,揭示出庄子之通所具有的含义之一存在之通,它蕴含着两重内容一为本然世界中的浑而未分之通,一为现实世界中的分而齐之之通。就世界之在而言,庄子把它划分为未始有物的本然世界与分化的现实世界,并以浑而未分的本然世界为理想的形态。与之相应,庄子区分了社会领域的不同存在形态至德之世、动乱之世,并赋予前者以理想的性质,旨在突出人之在应与万物通而为一,这既在价值观上体现了人之在应当以通为其品格,又以形而上领域未始有封的本然之在为其根据。同时,存在的秩序之维从有序性、条理性彰显出存在之通,并展示着其与存在的统一之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