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失范、违法现象应尽快杜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一平 《学术界》2006,(4):122-129
中共党史研究中不遵守学术规范,不作一学术史的叙述,引用资料不注明出处,不注明参考资料,重复劳动,甚至抄袭、篡改史料等违法现象严重存在。这些现象必须尽快杜绝。中国的学术规范建设要加大力度,学术监督要加大力度,不虚美、不掩恶学术批评要大力发展,对学术违纪、违法现象惩处要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2.
蒋宗福 《学术界》2004,(4):117-129
近年来 ,学术“造假”和“打假”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一状况现已蔓延到了古籍整理领域。北京大学出版社所出《十三经注疏》(整理本 )获“国家图书奖”第五届提名奖名不符实 ,其中由浦卫忠整理的《春秋公羊传注疏》存在严重的抄袭问题 ,我们认为古籍整理也应遵守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3.
中共党史研究的创新脱离不了历史研究的一般规律.史学研究工作者必须努力去不断发掘新史料,有了新史料,才能有新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中共党史在内的史学研究创新,主要表现在史料创新和理论观点创新这两方面.近读曾成贵新著<中共党史论谈>,我感到,该著在史料创新和理论观点创新这两方面都有建树,很值得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广大教学和研究人员一读.  相似文献   

4.
2004年10月17日,“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在北京召开。参加论坛的有来自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13家学术机构的25位学者,还有来自《社会科学论坛》《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望》《黄河》《出版人》《律师文摘》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京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改革报》《中华读书报》《科学时报》《法制晚报》《信报》等20多家报刊社、新闻社、出版社的20多位媒体朋友。这次论坛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及其社长徐挥先生、河南大学出版社及其总编辑马小泉教授、《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及其社长兼主编赵虹先生、《律师文摘》及其主编孙国栋先生、《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编委会》及编委会主任刘斌教授的大力赞助和热情支持。会议由赵梅(《美国研究》编审)主持,然后分三个时段进行讨论,分别由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北京大学牛大勇教授、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5.
英堂 《云梦学刊》2004,25(6):14-14
以“恪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创新”为主题的“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于2004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同时,《学术规范导论》和《学术规范读本》两书的首发式也同时举行。参加本论坛的有来自包括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另有三位学者因故未能与会而提交书面发言),还有来自《社会科学论坛》《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暸望》《黄河》《出版…  相似文献   

6.
胡杨 《云梦学刊》2003,24(5):14-18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2000—2001年组织的“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大讨论,发表了对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现象、根源和具体防治措施等各种观点。随着学术规范大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学术共同体内部深层的理论矛盾如学术规范讨论中的“反身性”问题,科学的价值规范矛盾问题以及科学共同体的自足性问题等等逐渐暴露出来,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既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理论矛盾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孳生的原因,因此整饬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应该从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的重构入手。  相似文献   

7.
真学者要独立选择有价值的问题 ,将自由精神贯彻在研究中 ,在此精神照耀下追求切近于生存的真理与价值。强调研究过程与成果的形式规范仍是枝节 ,有价值的问题还是首要的 ,如果借规范以巩固、强化话语权力 ,最终形成了学术研究的外强中干局面 ,则有害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今国内普遍存在的学术失范现象,笔者从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的角度,澄清学术论著署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树立学术责任的意识,以期规范各种署名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今国内普遍存在的学术失范现象,笔者从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的角度,澄清学术论著署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树立学术责任的意识,以期规范各种署名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10.
也谈社会学的学术规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学术规范问题是件好事,因为学术规范对一门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了解社会学的学术规范,对于我们了解社会学有哪些层次的规范,这些规范在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并弄清其它与学术规范有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本文就有关社会学学术规范的问题与罗教讲同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感谢“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的邀请。  相似文献   

12.
1928年美国电影研究评议会启动了佩恩基金研究项目,这项由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参与,旨在研究电影与青少年关系的课题受到了传播学史的高度评价,然而这项研究却充满了裂痕:不仅课题内部存在着路径上的分歧及研究设计上的逻辑矛盾,同一子课题的研究也存在着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在什么是值得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与问题,以何种方式收集经验资料,以何种方式组织知识生产,怎样理解和看待社会科学的终极目的等方面有着完全不同的见解,他们构成了两代完全不同的实用主义者。这是美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结果,其结果是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学术工业化和社会科学家的专门化。  相似文献   

13.
在语用是否必须恪守规范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观点。这两种观点都不无根据,因为事实上存在两类语言规范:可变规范和不可变规范。语码选择规范、语码组合规范接近于前者,语用原则规范接近于后者。区分可变与不可变规范有助于化解旷日持久、事倍功半的学术论争,同时有助于深化和拓展有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庞晓光 《学术界》2012,(3):92-99,279,282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学界,笔者是一个局外人。因为,除了为编录书目而不得不经常翻阅各种图书资料之外,几乎和整个学界是绝缘的。作为一个末学后进.对学界的是是非非,笔者的态度始终是淡然的,并因为自身水平的缘故从不参与其中。但今天,笔者抱着一种诫惶诫恐的心情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因为就在日前,笔者有幸读到了郭世佑教授的“学术规范与博士生教育”(载《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3期)一文。  相似文献   

16.
现在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学界越来越缺乏严肃的学术批评。显然,这是一个较为客观的判断。平心而论,我们在各种学术论坛上欣赏到的诸多批评,很少是严格的学术批评。有些批评汗漫随意,似是而非,甚或仅仅是一些非理性的漫骂.由此很难构成一种有效的学术批评。因此,探讨一种规范的学术批评的方法论,建构学术批评的内在规则,借此增强学术批评的有效性,乃是促进学术规范、净化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善于总结自身经验教训,并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作风,也是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法宝。《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载的党的29年的历史,用大量翔实的史料和准确的判断回答了人们的议论和疑惑。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中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也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研究党史和总结历史经验的郑重态度和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8.
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历史人物,应秉持“了解之同情”的理念,通过重回历史现场、重塑历史语境,努力走进人物的心灵,以期发现史料之外的丰富历史信息.要做到这一点,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极力做足史料功夫;不遗余力约束治史的主观性;从人性的视角研究历史;想方设法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如此所为,或许能更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为人物研究开辟新天地、开拓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日前,广州市社科联、广东省伦理学会和广州日报联合召开“倡导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学术沙龙,来自广州地区的2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学术腐败的看法,现将专家学者发言内容发表于此,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伦理规范的"客观性"论证被普遍认为是其合法性与合理性论证的基础,并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对作为社会的和制度性实在的伦理规范之"客观性"的分析,与对作为实践性要求的伦理规范的"规范性"特征分析,表明关于"客观性"的论证并不能解决"规范性问题",不能是关于伦理规范"基础"的根本性论证。因此,关于伦理规范基础的研究主题应该发生一种转换,从以"客观性"为中心的研究转向以"规范性"为中心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