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禾 《人才瞭望》2015,(3):71-72
唐太宗李世民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同的认识、用人之道。他们的政绩也说明了不同的识人、用人之道产生的不同效果。一、朱元璋用人之道始焉必以微事可信者言于人主,以探其浅深;人主苟信之,彼他日复有言,必以为其尝言者可信,将不复审察,谗佞者因得肆志,而妨贤病国,无所不至。朱元璋曾经说过:"夫小人之为谗佞也,其设心机巧,渐渍而入。"这番话,虽寥寥数语,却为谗佞者画出  相似文献   

2.
《明史·选举》记载朱元璋对官吏别出心裁的奖惩办法,说的是开国不久,朱元璋就命吏部把百官定为三等:称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干部的奖惩,不仅力度大,而且可以说是层次分明:对“称职无过者”就是考核优秀的干部是“赐坐而宴”─—坐下来欢宴,这相当于现在的嘉奖和表扬了;对“有过而称职者”,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基本称职的干部是“宴而不坐”──站着吃喝,这相当于“诫勉”了;对“有过而不称职者”就是那些考核不合格…  相似文献   

3.
于杰  陶颖 《人才开发》2005,(10):55-55
保质期,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尽管在不少词典里找不到这一词条。但该词词义浅显明白。保质期,就是保持质量的期限。我们平时喝的袋装牛奶,吃的瓶装色拉油、酱油等诸多食品,包装上都标明“保质期限”。食品等物品有保质期,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包括各级干部,也有保质期。干部也有“保质期”,不是笔者的发明。早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含蓄地说过:“我仿效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刚提拔任用时,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他们当官久了,就都又奸又贪。”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他任命的地方官员任职初期是“保质”的,后来就腐化变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从政成为一种风险越来越大的职业。因而为官要有忧患意识,做到“有所畏”。一“畏”不干事,二“畏”不干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勤政廉政方面加强自律,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越雷池一步,只有“有所畏”,才能兢兢业业,清清白白。如今,一些为官者缺乏畏惧意识,不谋正事,爱走邪道。有的工作敷衍塞责, 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有的用权随心所欲,利欲熏心,胆大妄为,目空一切,目无法纪。要说“有所畏”的话,也是畏上不畏下,把公仆变为“老爷”,把百姓当作“臣民”,担心的是丢了帽子、失了  相似文献   

5.
说氛围     
常言道,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地”我想就是指氛围吧。 S厂陶工很有一套设计能力,原本想设计一种测量园的新式仪器测大小的园,平面的园、立体的园……并且用上电脑,可是,他“拜拜”了。是跳槽?去赚大工资?不是,不是。他是活生生气跑的。 古人韩愈说:“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 陶工程师所处的氛围,有着一帮子忌妒的人,他们自己的脑子一片空白,捧着“铁饭碗”,一年四季懒洋洋,但看到陶工开始设计、试制,便一盆盆冷水泼上来。他们“畏人修”。 最气人的事,陶工一心扑在设计,试制中,家的居室小得十分困难,厂里有了一套房源,就在陶工不知不觉中分给会拍马屁,成绩平平,居室比陶工略大的某工。 房,并没有过分伤陶工心,这次失去机会还会有下次。陶工设计,试制需要资金,却被一帮刮冷风者“撬”掉了。  相似文献   

6.
“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都离不开一个“怕”字。当官的自然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官有所畏”。“官有所畏”,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位高权重,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淮阴候列传》有言:善于领兵者,谓之将才,善于将将者,谓之帅才。毛泽东同志经常讲的“班长”,指的就是领导班子中的帅才人物。 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总结出将之道三原则,即:抓大事,“公无远近”和以将为荣。与此相对应,又有帅才“三忌”:  相似文献   

8.
“千斤重担不着肩,群众疾苦搁一边”,做官快活似神仙;“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做官悠然如垂钓;“人家举手我举手,人家画圈我画圈”,做官关键不为先;“工作,随便干干;开会,随便说说;下去,随便转转”;做官秘诀乃随便……如此做官,可真应了李鸿章的一句话:世上最好做的莫过于做官。于是有绕口令曰:“官好做,做官好,难怪人人好(hào)做官”,此话确实是上述做官者的真实心理写照。 官果真如此好做吗?且不说战争年代的当官者是如何提着脑袋干革命的,就是在和平年代,有良心的当官者为了人民哪个不是心憔力瘁。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任职期间,鞠躬尽瘁,日理万机,一天只休息3—4个小时,他  相似文献   

9.
自从方成先生画了一幅名为“武大郎开店”的漫画后,嫉贤妒能者就有了代名词,久而久之给人一个错觉,似乎嫉贤妒能的事都是庸庸碌碌如“武大郎”者干的。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要是换了武二郎又会怎样呢?也许有人说:武二郎英雄盖世,又兼有打虎业绩作资本,不会也没有必要干那种没出息的事,而是网罗  相似文献   

10.
曲士 《人才瞭望》2015,(1):69-70
从古至今,如何选拔人才都是当政者的难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甚至换一个人上台就换了套标准,但这些标准却未必合理。下面就来看看古代选才取士的误区;这也值得今天的管理者借鉴。以言取人有些用人者常常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惑而轻率地用人。孔子就很憎恶这种言论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主张在用人上既"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战国时,秦军攻打  相似文献   

11.
明太祖题联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过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相似文献   

12.
据史载,东汉上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东莱郡太守杨震的举荐之恩,夜揣十斤黄金给杨震送去。王密说:“夜深人静,没人知道”。杨震面带愠色道;“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赠金于我,你知道,我知道。既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杨震为拒不收,在“反正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能以“四知”慎独自律,是怕玷污了自己清正廉洁的名声。杨震的一个“怕”字,即畏天,畏地,畏人,畏道德,畏法律,构筑了他内心的“精神防线”。 现在时代不同了,然则“怕”的境界仍然需要。我们的革命前辈,党和国家领导…  相似文献   

13.
人往往是在经过了一番沉痛的教训之后,才能悟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原湖南省嘉禾县委书记周余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强制拆迁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以后,他在反省书中写道:"人常说,无私即可无畏。但反思'嘉禾事件',我的第一个教训,就是'无私也要有畏'。对待党纪国法要'有畏',对待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要'有畏',对待人民群众维护自己利益的事要'有畏'。"  相似文献   

14.
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明王朝惩治贪腐的效果最好,明朝初期官吏“带病提拔”“边升边腐”的现象基本没有.朱元璋是如何多管齐下,防止官吏“带病提拔”的呢? 健全法规制度 朱元璋深知,要防止官吏“带病提拔”,得先让他们不敢“带病”.而不敢“带病”的条件,就是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或许我们可以把半个世纪以来给求职者的“金玉良言”脓缩成一句话:“要选就选成功机会多、飞快成长的行业。”从小到大,不知有多少人对我们面授机宜,要我们赶快投身到最热门的行业中,并暗示:“有为者亦若是”。电视剧里,也常会看到为人父母者对儿女谆谆教诲,希望他们将来成为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人上人”,一生就不愁吃穿、可享尽荣华富贵……然而,当前热门的行业是否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却是人们不得而知的,因为未来无法预知。  相似文献   

16.
儿子缠着要求买一台中英文电脑学习机,我答应下月发工资给他买。可发工资时,工资已被七扣八扣所剩无几了。于是决定暂时不买,儿 子听后,感到十分失望。妻子诚恳地对我说,答应孩子的事就要做到,不能给孩子打“白条”。 “不能给孩子打‘白条’”,仔细想想,这话颇有一定道理。我国古代就注重“言行相符”的教育作用。“言  相似文献   

17.
创造快乐     
大多数的时候,快乐与悲伤仅在一念之间。畅销书《快乐诀》的作者郭泰说了一则关于“哭婆”的故事: 乡下有一个老婆婆经常哭泣,她不但晴天器,雨天也哭,所以大家都叫她“哭婆”。 有一天,来了一位者和尚,他问哭婆:“你为什么整天器呢?”哭婆回答:“因为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伞的,小女儿嫁给卖香的。只要天气放晴,我就想到大女儿的伞一定卖不出去,愈想愈担心,忍不住就哭出来。下雨时,我就想到小女儿的香一定没法拿出去晒干,所以也就忧虑得哭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围巾     
毕业那天,大伙收拾行李。一非拿出两条围巾放在我包里,一灰一红。一非说:“这围巾,我回南方用不着,你在这儿,正好用得上。”“这是英子和风铃给你的,虽说不在一起了,我拿,合适吗?”  相似文献   

19.
“原来”这个词在明朝之前是不存在的.那时通用的是“元来”.“元”是起初、开始、本来的意思.改动是朱元璋猜忌的结果. 朱元璋看到“元来”心神不安,“元来”不但冲撞了其名,还暗含他灭掉的元朝回来之意,这不是元朝要复辟吗? 于是他决心要消灭这不祥之词,但这是常用词,即使现在消灭了,过去的重要文献书籍中还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20.
才智心:◎教育家陶行之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如果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么良知便是道德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