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的“赶超”战略经历了“两步走”(1953 ̄1957年9月)、“大跃进”(1957年10月 ̄1961年1月)、“两步走”(1961年 ̄1965年)的曲折发展。其间,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都为邓小平“三步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毛泽东的“赶超”战略进行历史考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发生在1961~1965年期间,调整的核心是由照抄苏联经验、实施“赶超战略”等原因而形成的“左”倾经济政策,这是一次积极的富有建设意义的政策性战略调整;第二次发生在1965~1978年期间,由于国际环境恶化、冷战加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世界战争形势做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将重点解决“吃穿用”的“赶超战略”调整为兼具“赶超”而以“准备打仗”为主要特征的备战型发展战略,这次调整是在脱离中国实际、错误估计国际形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造成严重…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以“政治革命”为主导,建构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正确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邓小平与毛泽东的“三位一体”战略布局思想相比较,因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今年一月,在北京召开的“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会”上,对苏联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做了探讨。一、多数同志认为,苏联经济发展战略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列宁、斯大林时期到六十年代末,苏联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在经济方面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就提出来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所提出的电气化计划,就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具体计划。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和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被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所证明是成功的比较优势战略,因世界经济态势的变化和国别的差异,而呈现诸多局限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应选择比较优势战略.赶超战略则是后进国家选择发展战略时的共同特点.中国目前已具备实施赶超战略所需的政治、经济、体制、观念等方面的条件,如经济发展战略选择正确,将会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经过一个长波周期左右的时间,使中国跃入发达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6.
郭圣福 《江汉论坛》2003,4(9):43-45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主要包括以“现代化”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述思想既有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内容,又有超越现实与可能的空想成分,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历史嬗变及逻辑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香兰 《齐鲁学刊》2003,3(6):71-74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过了多次变化和调整,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全面审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轨迹,它依次经历了工业化战略、赶超战略、“两步迈进”的四个现代化战略和“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考察分析这一历史演进轨迹,对于我们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赶超战略是特定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发达国家经济赶超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但赶超战略不可能实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抱负.从理论来源看,赶超战略被简单理解为产业等级提升.从理论应用上看,赶超战略面临发展中国家的模仿成本、适宜技术的选择和不清晰的产权等约束条件,致使赶超战略的难度增大.从理论实践结果看,赶超战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绩效差.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选择一个相对比较高而又能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萦绕在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头脑中的共同问题。毛泽东试图通过直线型经济增长模式赶上并超过美英等先进国家,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但这个尝试遭到严重挫折。邓小平则汲取了毛泽东赶超战略的合理内核,独具匠心地勾勒出我国迈向21世纪的三个“台阶”,通过跳跃式发展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一、走出国情判断的迷津 高速度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建构必须建立在对本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剖析和准确把握基础上。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都不约而同地显示出共同的伟人睿智,始终把握“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主旋律。他们反复强调,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里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照搬书本或外国的做法,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构“中国式”的战略蓝图。  相似文献   

10.
所谓赶超战略,是指以经济高速发展为目标,以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为比较对象的经济发展战略。赶超战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73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来华访问的基辛格时,首次提出了“一条线”的战略方针,即“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期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犤1犦这些国家都联合起来,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次年1月,毛泽东接见日本外交大臣大平正芳时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个主针,提出要团结“一条线”周围的所有亚非拉国家。“一条线”的战略意图是:从确保中国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力军,联合世界上所有反霸力量,结成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着重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这样,70年代毛泽东外交战略中的…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段时间内,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讲政治。他说:“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要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这一点对高级干部尤为重要。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不警惕不斗争行吗?”①这段话告诉我们,要保证我国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就必须坚持反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战略。“西化”、“分化’”战略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继续。毛泽东主席在世时,曾对以渗…  相似文献   

13.
朱巧香 《理论界》2002,(1):48-49
毛泽东在建国时就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民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现时期,我们在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许素菊 《学术论坛》2004,3(6):30-35
赶超战略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开始实行。50多年来,赶超战略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其广泛深远,尤其是赶超思维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障碍。从哲学的视角,通过分析赶超战略实行的过程、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后续影响,所得到的启示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实现现代化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历史愿望。毛泽东、邓小平提出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先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这一伟大实践的进程中 ,江泽民对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一、毛泽东的“两步走”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后 ,怎样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宏伟志向。早在1 95 3年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实行对…  相似文献   

16.
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伟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的经验 ;二是中国的实践。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基础上推进工业化 ;二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始终抱有过于乐观的设想 ,实行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 ;三是毛泽东出于对国家安全和未来战争和世界革命的准备 ,始终将备战作为制订工业化战略和计划的重要因素。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方面提出了不少创造性的好思想和政策 ,并且对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毕竟受到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局限 ,对此不能苛求。  相似文献   

17.
《四川社科界》2004,(1):40-41
西南财经大学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刘崇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和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其阶段性成果是《试论美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等一组论文。这项成果以我国如何赶超发达国家为研究目的,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有关美国“新经济”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琰华 《兰州学刊》2003,2(3):83-84
中国现代化战略理论 ,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贡献之一 ,它经历了从片面到全面的体现过程 :建国初期 ,提出了“超英赶美”的盲目赶超战略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提出了“两步走”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提出了“分三步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 ;十五大前后 ,提出了跨世纪发展的新的“三步走”和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战略。它凝结了几代人不懈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发展战略的模式及目标选择是我国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机械地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无所不包的计划,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与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发展模式,不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难以体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本质要求。正是在区域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创新的关键时期.安徽确立了赶超全国人均GDP的“九五”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创新,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一、以赶超全国人均GDP为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首先,赶超全国人均…  相似文献   

20.
由于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改变,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着后发劣势递增的困境,使传统工业化模式、传统经济赶超战略、传统的现代化模式不可持续,只有突破传统工业化模式、传统经济赶超战略和传统现代化模式的束缚,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经济赶超战略转型,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的赶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