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校教改事业良性发展,育人思想不断革新,教学方法随之优化,教育质量得以提高,为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奠定基础。通过探析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价值、培育要点、难点,提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措施:营建优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氛围,科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生态素养培育质量,完善高校学生生态素质培育体系,以期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采取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独特方式。目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佳,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方式有所欠缺。改进教育方式能够提高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因此,应在教育素材上强化选编、教育课程上力争单设、教育途径上重视诵读、教育形态上校内外并举,以改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时,基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职业岗位能力和个人持续发展能力,贴合了我国教育界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原则意见,即,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方式主要体现在以植树造林为载体,以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控制人口、计划生育、五业协调发展等为切入点,旨在绿化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突出强调做好开展林业、有效修复生态、保护环境等基本工作,加之其节约和合理规划自然资源思想,构成了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为以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推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缺乏深入理解;具有学习的意愿,但实际践行不足;学习方式多元,且更青睐参与体验式学习。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渗透传统文化的机制和环境,使得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诸多困难。为此,应该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整合家庭与社会的各种资源,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建设和谐社会应从青少年的和谐教育基础抓起,突出青少年的主体性,强化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和谐性,建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关系,建立健全的学校、社会、家庭和政府“四位一体”的和谐教育长效机制。以和谐教育培养和谐的青少年,应当成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关雅  ;何立群 《现代交际》2014,(7):122-12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各城市的建设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旨在对作为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辽源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教育与健康成长是我国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得到各方广泛关注。本文就上海现代化论坛青少年研讨内容,对青少年犯罪的新说法、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大学生经济观、青少年教育力量与管理等问题展开论述,以期推动青少年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战略布局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并开展教育实践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依据、现状和实现路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对高校学生采取理念渗透、机制约束、具化实践等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具化到高校学生日常行为活动之中,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公民教育是新时期促进国家发展,增加国家实力的基本保障。由于相关概念内涵的模糊不清、推行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我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施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双重推动下。青少年公民教育才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和推进:同时也存在着理论体系建构滞缓、教学理念混淆、课程衔接乏力、教育内容知行脱节等现实问题。构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校内外有机结合的积极有效的青少年公民教育体系成为了新时期发展青少年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