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两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与超越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及在当前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的主要理论与政治后果进行对比。本文支持的超越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继马克思之后,再次将消灭阶级剥削(从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力的角度出发)提上左派社会变革议程。同是以消灭剥削为目标,传统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赋权于工人;而超越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却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进行重组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解释二者同归却殊途的原因。本文试图说明,为了实现一种新的阶级民主,超越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缘何有利于重建社会,以及以何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2.
夏禹 《社科纵横》2010,25(4):18-20
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及分析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涵入手,在阐述了由于时代变迁而导致的西方国家阶级阶层的变化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面临的时代挑战,最后指明了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五、大多数日本人具有“中流意识”就等于阶级“正在消灭”吗? 我们认为,在人类社会,阶级并非自占就有,也不可能永世长存。阶级起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在人类的童年——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一个人的生产所得只能维持他自己的生存,没有剩余产品,所以,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产品也平均分配。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有了剩余产品,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实行而来临时,才产生了阶级,使得一部分人能够无偿占有另一部人的劳动,甚至劳动者本身。因此,出现阶级是历史的必然或进步,消灭阶  相似文献   

4.
余华 《浙江学刊》2015,(2):135-139
追求为着"人的解放"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从人类历史生存实践的深层根源,揭示了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是人类实践公共性累积的成果,也是人类公共性发展的根本内涵与指向。与近现代政治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认为国家(广义的政府)并不必然代表"公共性",国家虽然是应社会公共性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名义上的"公共性",但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的"公共性"是"虚假的",其实质上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消灭"阶级和国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达致体现真实公共性的"人类化社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力.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容也随之而改变.经典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利用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政治经济批判;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利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矛盾的焦点,因此,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是保持马克思主义鲜活生命力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批判视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在全世界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彻底解放全人类。这种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绝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所能完成的。无产阶级必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打击当时的主要敌人,解决面临的主要任务,才能不断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策略,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则在…  相似文献   

7.
罗锋  周玲 《社科纵横》2011,26(7):16-19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亦即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就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指导下,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之间找到了它们的理论契合点,并由此延伸出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证问题,即如何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7,(2)
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个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努力建构的理论体系旨在论证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他们的理论探索成果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以准确的用语和确定的理论形式展示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是坚持共产主义原则性和真理性的典范,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法制思想及其实践孙健社会主义法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和关注社会主义法制。列宁曾深刻地指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象任何阶级一样,要通过改变所有制和实行新宪法来掌握和保护政权,巩固政权,这是我的第...  相似文献   

10.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把他们的国家称之为“自由国家”,并鼓吹用西方的自由价值观,来“影响”和“缩短”共产主义的“预期寿命”。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观有很大的欺骗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由”进行科学分析,划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思想界限,并肃清资产阶级自由观在我国的影响。一、要用历史的阶级的观点看自由自由,从其哲学含义来说,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依据这种认识对世界的改造。自由,从其政治含义来说,就是指社会关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的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怎样看待政治自由?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就是要用历史的阶级的观点看自由。资产阶级为了掩盖资本主义自由的阶级本质,用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把自由说成是抽象的、超阶级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自由要求和自由标准。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力”和“创造者”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把人仅仅视为“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的痼疾,是私有制存在的需要,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需要。而人是“创造者”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自我解放和自我买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劳动力的人的劳动是被强制的劳动,被强制的劳动过程是劳动者生命的叹息。马克思在谈到这点时说:“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7页)马克思指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劳动者同生产的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广 《学术交流》2005,19(8):14-17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理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三重内涵;从主体角度看,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的类整体发展;从历史维度看,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确证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强调了人与社会、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的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3.
自由意志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哲学家们对这一问题并未形成统一见解。自由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而自由意志即是对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的理性和实践能力的终极关怀。立足马克思对自由阐释的视角,透视实现自由的四个前提,其一是实践;其二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三是分工的依据;其四是消灭阶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一组有关文章的引言,作者以东欧各国,特别是苏联的模式为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文章说,人们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描绘成向无阶级社会的发展,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经历逐渐消灭阶级差别的过程。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赞成这样一种说法:无阶级社会仍然存在着结构。在现阶段,阶级结构即将消失,伹社会结构将依然存在下去,社会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李勇强 《社科纵横》2010,25(1):45-46,54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命题,也是马克思终生探索的核心主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高价值诉求,是我党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反观市场经济下人的生存状态和传统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推进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的重要指导方针,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多样性存在是情感教育的存在依据;人的需要是情感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情感教育的价值追求;人的实践性提供了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情感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多样性统一的。其多种研究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应综合地加以运用。同时,这些方法在根本上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必须服从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必须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5,(10):6-8
理论提升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具体形式和过程,是不断继承和发展理论,从而使具体的理论不断上升至新的高度,指导新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具体的国情特征,不断解决中国在实际发展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的辉煌。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理论提升的重要意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历史发展进程,着重分析的是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结合目前的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探讨现阶段马克思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理论提升。  相似文献   

19.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西方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作出了各种理论界说。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社会结构变迁理论由于各国文化传统的差别而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但是 ,与 70年代以前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强调工人阶级异化论不同 ,后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强调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新中间阶级的崛起和资产阶级的内部分化 ,并以权力抗争取代阶级斗争 ,形成了异质于马克思主义的、反阶级政治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作为阶级的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已经消灭。”“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也已经不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法还有没有阶级性呢?我们认为,只要法存在,它就有阶级性;没有阶级性的行为规范,就不成其为法,而成为习惯或公共生活规则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