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五年中间,在我国哲学战线上有过一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战。据说这场论战是由杨献珍同志解释“合二而一”论挑起的。然而人们并没有看过杨献珍同志解释“合二而一”论的文章,因此这场同假设对手的论战,就只能以“批判”者暂时宣告自己的“胜利”而留痕哲史。在批判中,对于最初提出“合二而一”这个哲学命题的古人方以智,也遭到株连,进行讨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批判始终存在着疑问,有些同志一直认为“合二而一”论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理论问题,并不是不能研究的科学禁区。我认为,要研究“合二而一”这个哲学命题,就必须对方以智在《东西均》一书中提出的“合二而一”的原意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关于方以智的重要哲学著作《东西均》,早先,侯外庐先生这样解释它:“方以智《东西均》的标题,在提法上就包括有对问题的解答,即表示此书主旨在论述物质内在的矛盾及由于矛盾统一而产生的运动,也就是他所说的‘所以’。”后来,侯先生的这一看法被引向二端:强调方法论的同志说《东西均》是一部阐述对立统一的哲学著作;而谈本体论的同志说:“如果设想替《东西均》易换一个现代书名,那就是:《论物质及物质运动》。”那么,《东西均》一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部书到底是论本体的著作还是谈方法的著作?本文试图分析这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应该如何评价金本《水浒》?这是三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大公案。吴志达同志之文读后,恕我直言,堪称丑化论的代表作;文化大革命前,全面否定金圣叹之文虽有,然亦莫能及。此文竟奉胡适之见为圭臬,且又大加发挥,作出金圣叹评点《水浒》就是为了“诅咒农民起义”,“丑化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4.
方以智《东西均》,是在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观察、抽象和体悟基础上的辩证思维智慧的结晶,是基于对物质和精神现象的科学抽象,对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作了比较科学的阐释;其精髓在于:不落有无、正反相因、相夺相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观,具有客观实在性、思辨性、超越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范式。方以智圆伊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华民族无极而太极,乾坤并建,阴阳和合,相反相成,求异存同,世界大同的系统思辨,有重要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朴素唯物论的超越和新开拓,对于加深理解唯物辩证法,提高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性,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鬻熊始受周封”刍议——与孙重恩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中,关于楚国的第一个受封者,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是这样记述的:“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近来,孙重恩同志以《楚始受封者——鬻熊》为题,标章明义:“楚国的始受封者是鬻熊,  相似文献   

6.
《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发表了王曙光同志《试论<敕勒歌>的作者及其产生年代》一文,就《敕勒歌》的作者、产生年代问题提出了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一、“神魔关系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吗? 从《西游记》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而“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因此,要把《西游记》中那么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神魔形象,统统“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集团”——“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就如同把幻想当作真实一样,并非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中原雅音>辑佚》从《韵学集成》里抄出1422条关于《中原雅音》的资料,其中有1288条是释音的。本文只就1288条立论。查证的《集成》,是嘉靖补刻本。 一、《集成》里的条目不全是《雅音》的原文  相似文献   

9.
读了吴小如同志《范仲淹〈岳阳楼记〉考析》(载《语文教学通讯》今年第一期)一文后,获益不浅。但我觉得,该文中的某些观点与分析,似有可商榷之处,特择其要,考析如下,兼请吴小如同志教正。一、《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吴文认为,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是有它明确的政治目的的”。这个政治目的是什么呢?“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对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问题时,人们常常引证列宁的《论合作制》。复旦大学出版社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文集。文集中发表了蒋学模同志《坚持和发展马克恩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一文。该文有一个结论是:“以合作社为范围的部分劳动群众对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作为与全民所有制共存、受全民所有制领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相似文献   

11.
看了苏兴同志《再谈〈京本通俗小说〉问题》一文(刊于《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4期),有些想法,现提出来就教于苏兴同志和古典小说研究者。对公认的七篇宋人话本小说,苏兴同志只承认其中的五篇是宋人话本,而其余两篇即《拗相公》和《冯玉梅团圆》,不是宋人的作品,而是冯梦龙编撰“三言”中的拟话本小说。其实,关于这两篇话  相似文献   

12.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问題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爭论。这一爭论不是什么字句之爭,它直接涉及到人们对馬克思主义辯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问題,也间接涉及到如何用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古人思想的问題。“合二而一”一语出自方以智的《东西均》。按照杨献珍同志的理解,这句话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这一看法受到反对后,又有同志认为,这句话虽未表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但却表述了对立统  相似文献   

13.
牟世金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2期发表了《〈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文,读后很有启发。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关于《文心雕龙》的“纲”的部分,笔者已有专文发表,现写出属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部分,以便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秦观《好事近:梦中作》毛水清同志在《瘴雨海棠写归魂——谈宋代词人秦观在广西》(载《学术论坛》1982年第三期)一文中,认为这首词是秦观“放归途中在藤州所作。醉中有欢喜,是真醉。整首词,除了最后两句  相似文献   

15.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第5期刊载了谢重光同志的文章《〈龙湖集〉真伪与陈元光的家世和生平》(以下简称谢文),指出陈元光所著《龙湖集》中有关“人物、事件、地名、制度”等几方面的“纰缪”,从而判定该诗集系后人伪托,并进而否定陈元光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的说法,认定“陈元光先世为河东人,但从祖父一代起即已居于潮州,为广东揭阳人”。这些基本看法都是我们不能苟同的。由于这些问题关系到闽南文明史和闽南诸多姓氏的渊源,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6.
李伯敬同志《赋体源流辨》一文对于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赋源于诗说提出异议,认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把赋说成“六义附庸”、宋祝尧说“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以及直到晚近流行的赋体源于诗六义说,都沿袭班固,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李文首先引范文澜同志在《文心雕龙·诠赋》注解中一段话作为依据。范注驳斥赋体源于诗六义说是很有力的。但并没有就  相似文献   

17.
《光明日报》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三版,发表了陈文华同志《刘希夷时代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该文根据《国秀集》目录上“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和刘希夷的两首诗,就断定刘希夷“是盛唐时人,而不是初唐时人”。并进而推测“刘希夷及第之年可能是肃宗上元二年(761),而不是宋之间及第之高宗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近来翻阅一些有关刘希夷的资料,发现此况距事实较远,愿提出与陈文华同志商榷。 现存《国秀集》口录上确有“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考辨》一文指出:“广文进士,即广文馆进士。据《唐会要》卷六十六云:‘广文馆,天宝九载七月十三日置,领国子监进士业者。……’……希夷既称广文进士,则其及第之年必在天宝九载(750)后。”这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仔细查阅《国秀集》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假说》)一文认为"按劳分配理论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预测未来社会时所作的科学假说,是理论上的论证和逻辑上的推导",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导致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假说所赖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便不具备了,所以"按劳分配永远不能实现".那么,按劳分配真的只是一种假说吗?真的不能实现吗?我们认为,一种理论只要被实践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它就是被证实的理论,而不能被视为假说,更不能说它永远不能实现.尽管现实社会的许多领域存在非按劳分配的现象,但只要在某一个领域内  相似文献   

19.
熊映梧同志在《社会科学》1983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的论文。读后使人感到,文章虽在有的地方是“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但文章的第二部分却在许多地方误解了《资本论》。熊文共三大部分,以下按次谈谈我的观感。  相似文献   

20.
读了彭立荣同志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试析》一文(载《哲学研究》1984年第6期)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作了可贵的探索,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但又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论点值得商榷。 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年下半年合作完成的《神圣家族》一书,表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明确抛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并已从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来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已明确地看到了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着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看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通过实践来创造历史的。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