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预设理论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预设是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进行的假设.预设现象分为逻辑、语义和语用三种.预设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三点启示:翻译的过程就是对译文读者的知识、文化、心理特征等进行预设认知的过程;预设的动态性可以解释译文的多样性;恰当使用预设知识,可以使译文更简洁、连贯.  相似文献   

2.
预设理论包括语义预设理论和语用预设理论.其中语义预设主要针对多义词在翻译过程中意义的确定,是翻译上的难点,一般采用直译加注释.语用预设则涉及大的文化语境和双方共知的信息,前者一般需要添加注释,后者既可以直译,也可以适当注释.预设理论对翻译最大的作用是使译文更简洁、地道.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实施与科技的发展,科技文献的翻译越来越显示了其在科技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科技英语的翻译与语用学诸多理论的交叉研究也得到了语言学家及翻译家的重视。本文即通过实例解释语用预设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提出在科技文献翻译中合理应用语用预设不仅可以使译文篇章简洁并主次分明,还可以对译文信息链的延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衔接、连贯语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直接对象是原文语篇,最终产品是译文语篇,而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所以也可以说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语篇连贯的识别和对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的过程。文章从对原文意义精确的把握,重构忠实而又通顺的译文,和最后从整体上对译文的校对,这翻译的三个基本步骤来阐述译者具备语篇连贯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形式翻译、意象翻译和文化翻译三个层面入手,分析比较了朱生豪、郭沫若及顾子欣三位大家的译文--<冬之歌>的异同.旨在论证翻译选择、翻译态度及翻译观对译文效果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把顺应论用于旅游手册的英译,探讨其在旅游手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及翻译过程中顺应性翻译的一些要求。旨在说明旅游手册翻译应该是以实现宣传为最终目的的动态的顺应性翻译,应该注意在译文中对预设信息、词语选择和语言结构等方面做相应的顺应性调整,以吸引潜在游客,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翻译、阅读和教学中的一些译例,从词汇、结构以及篇章三个层面讨论了逻辑对科技译文质量的影响。认为在翻译中,要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避免因思维不严密造成的译文表达失误;要学会用逻辑分析判断的方法理解源语,用逻辑思维梳理译文,从而用译入语准确充分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确保科技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8.
对等性是翻译质量的一个根本方面,翻译质量评估中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考虑对等。翻译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源语篇(ST)和目的语篇(TT)之间的对应,考虑源语篇作者的意图,同时产出的译文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相比于信息性语篇的翻译,文学翻译涉及多个因素,包含基于译者概念预设和文化预设的阐释,故应主要以原文与译文的语用及功能上的对等来评估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小说《嘉莉妹妹》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意译、联系纯语言知识和上下文语境等方法来避免片面形式对等,力求把原文的信息准确、流利地传递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拥有与原文一样的表达力度。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门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然而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人们常常无意识地使原语中的语法知识深深地束缚了译文的生动表达 ,结果就使译文不自然、不流畅 ,读起来感到别扭 ,甚至令人费解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翻译症。因此 ,就必须克服语法翻译现象 ,使译文真正做到忠实通顺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层面、经验层面和实验层面回顾了国内外有关翻译过程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翻译过程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目前翻译过程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有关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还相对欠缺。其中理论研究主要是对翻译过程模式的探讨及翻译思维的论述,虽然贝尔结合认知科学提出了较详细的翻译过程模式,但其有效性还有待实践检验;而翻译过程的经验总结多为个人经验,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不能解释翻译过程发生的原因及作用机制;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尤其是有声思维实验研究在国外已初具规模,与此相比,国内仅有一些理论介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西方翻译研究由来已久,但多年来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进入21世纪,翻译研究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点更加凸显。西方古典和现代修辞哲学翻译观,为从修辞哲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能。研究结果表明:修辞哲学视角下翻译研究的内容应包括修辞和翻译主体的研究、意义阐释过程的研究和知识构建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从语言使用即语言选择的观点出发,阐明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随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语境关系顺应为词义选择和语篇衔接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动态顺应揭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翻译模式,避免了翻译策略选择的争论;最后,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为翻译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翻译的白话新诗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來西方對標點符號研究揭示了標點符號與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翻譯是語言之間的翻譯,所以翻譯也與標點符號有著密切的聯繫,標點符號在翻譯中也會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系統地探討翻譯單位與標點符號關係,這就要涉及到翻譯過程、翻譯環境和翻譯品質這三個方面。英漢語翻譯中的翻譯單位問題,化了較大的篇幅進行討論,在不受西方語言學干擾的情況下,我們提出了以標點符號切分單位為英漢語翻譯单位的新觀點。英漢語間標點符號的翻譯受翻譯環境的影響,如何處理也會影響到翻譯品質。無論是從語言學還是從翻譯角度,這樣的研究視野都是全新的。  相似文献   

16.
中西翻译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中西方翻译领域近代以来关于翻译标准的主要流派及观点,回顾了中西方翻译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趋同性,即西方译者重"对等"或"等效",中国译者重"信",究其本质都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最后指出了中西翻译标准从经验到科学,从规范到描写,从一般到特别、从笼统到具体的发展特点和中西翻译标准伴随翻译理论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并逐步借鉴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翻译工作坊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翻译教学模式,其审校环节的有效性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以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翻译日志、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等方式考察翻译工作坊的审校环节,研究表明:教师意见对解决翻译难点起着关键作用,部分受试者对自身发现和解决翻译关键点和难点的能力表现出不自信;关注重点是术语统一与文本可读性,实验后期译文语言质量有可见的进步;语篇连贯和逻辑偏差获得的关注最少,部分受试者无法察觉译文逻辑瑕疵;改动量和译文质量提高幅度均有下降,后期机械性倾向有加强趋势。在今后的翻译教学中,需要在审校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译者的核心判断力,避免其流于表面或被技术边缘化。  相似文献   

18.
中西思维方式有着诸多差异,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结构各具特色。翻译是原语语篇诱发的译语语篇生成过程,译语语篇应符合译语特点。翻译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语篇重构。  相似文献   

19.
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由来已久,翻译理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回顾了现有翻译单位的前提下,论证了翻译单位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描写性概念,进而从符号学的视角,提出了符号关系这一符号学翻译单位,论述了它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描述了翻译的过程,指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通过重新构建与原语文本相对应的符号关系来实现原文信息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再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表意文字汉字在起源上是有别于西方表音文字的象形文字,说它是以象征义应该有着不容置疑的本源性依据。因此,构成汉诗的象形文字在转化变异为英语的表音文字时汉字本身的语形视象必然会被消形匿迹。此一点在译界尽管已有讨论,但笔者认为已有的讨论要么不够切近要害,要么小而化之。因此有必要换个新的角度加以审视.以期为译学多备一份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