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金对峙百年,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使金文人固守着“文化正统”这块阵地,以文化中心意识来对抗女真人的金戈铁马,是一种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抗争。在宋弱金强的对峙格局中形成了宋代士人特有的心态。使金诗是特殊时代、特殊文化背景、特殊创作主体的文化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有长期交往史,在中国唐朝时期这种交往日趋繁密。为了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学习其先进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从公元630年始到公元894年,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达19次之多。 日本统治者为向唐朝学习派“遣唐使”,而中国唐朝为直接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也主动向日本派出了“遣日使”。  相似文献   

3.
夔路策应使是南宋军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未引起学者足够重视,更未从总体上考察这一军事角色在南宋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迄今未见有专文研究。本文拟就已见资料,从官名释义、设置原因、职能、效果与意义等方面对夔路策应使这一角色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於方家。一、官名释义可能由于史料的残缺和宋史成书的仓促,《宋史·职官志》中既无策应使,也无夔路策应使的官职。其它的重要史书如时人王应麟的《玉海》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职官考》等也无策应使的条目。当代一些权威性的工具书如《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中国大…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奄奠海宇、肇成帝业之后,效法元世祖忽必烈及元成宗铁穆耳选派高僧充任国使出使邻邦之先例,特遣仲猷祖阐、无逸克勤两位硕德率僧团出使日本,希望循唐宋故事,共修和好。建文、永乐两朝,惠帝朱允炆和成祖朱棣,亦曾选派多位高僧使日。这些内德外应、津梁兼济的僧使,对促进中日两国间的友好交往,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5.
刘利华 《船山学刊》2009,(3):177-180
占城为印支半岛古国。今属越南。本文依据明朝实录、文献和档案中记载的数量极少的相关史料,对明代占城向中国遣使修好的过程进行考证,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明王朝与占城外交关系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6.
1896年2月10日,光绪帝授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前往英、法、德、美等国联络邦交。李鸿章的出使,是清政府位望如此之隆的重臣的第一次出访。当时在中国攘夺甚烈的列强,对李鸿章此行十分重视,都想把他首先抢到手。因此,李鸿章的出使路线,不仅是一个所经地点和访问次序问题,而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含义和政治后果,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台湾学者李宗侗在所著《光绪中俄密约之交涉与签订》一文中写道,李鸿章在出使途中,于“三月初十日公历4月22日抵马赛,俄派王爵吴克德托密斯乌…  相似文献   

7.
唐代京官俸料开支的管理是国家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迄今为止,言及者阙少.笔者仅就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就教于方家学者. 唐代管理京官俸料开支的部门先后有金部司、太府出纳使、度支使司(下称“度支”)、户部使司(下称“户部”)等,其中“户部”开支官俸料不但时间很长,而且变化很大,构成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这里仅这一阶段的起止时间及有关原因略作稽考. “户部”开支京官俸料始于何时,有关记载稍有歧异.《旧唐书》13《德宗纪》贞元四年(788年)正月:“辛巳,李泌以京官俸薄,请取中外给用除陌钱,及缺官俸、外〔官〕一分职田、〔停〕额内官  相似文献   

8.
古邓国、邓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春秋时邓国都城及汉晋宋齐邓县地望的考订邓国是春秋初期以前、上至西周(或更早些),位于汉水以北、南阳盆地南部的一个具有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古国。关于邓国的都城所在,汉魏六朝  相似文献   

9.
本文翻译的是金璋1917年4月在JRAS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主要讨论了读音为fêng、fêng、p’êng的三个词,对应的汉字分别是風、鳳、朋。根据古老的甲骨文资料,金璋发现,fêng風(wind)这个词最初并没有自己独有的字形,而是假借一个同音词fêng鳳(phoenix)来表示。甲骨文中有"遘大鳳",意为"遘大風"。Fêng鳳,甲骨字形作■,其左边是孔雀(peacock)的象形,其右边所从之凡是声符。朋p’êng(friends; strings of shells),金璋举出其甲骨字形作■、■,并列举了金文中的几例合体字形,均做串贝之象形。他认为这种原初字形后来应该发展出类似■的字形,但可惜后来只见到篆文的■。金璋对風、鳳、朋的字形本源分析是很精到的,但遗憾的是,他在文中引用了一些伪刻甲骨资料,有些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10.
九江、涂山、会稽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男 《云梦学刊》2002,23(1):49-52
大禹时的九江、涂山、会稽与战国秦汉以后的同名地点地望不同 ,大禹至春秋时的九江在湖南 ,涂山即会稽山 ,在湖南攸县一带。周穆王伐楚 (伐大越 )所至之九江及涂山之会的地望与大禹同。随大禹后代向北、东迁徙及楚吴、楚越及秦楚战争 ,楚国向东南扩张、迁移 ,吴越退至东南一隅直至灭亡 ,这些地名也一并移向东南 ,至秦汉设郡县 ,便依这些新地名  相似文献   

11.
东魏、北齐曾在境内侨置凉州,这个凉州不见于《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北齐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等古今地理志著作。文章从史籍、墓志中辑得13条东魏、北齐凉州及其所辖盘和县官员的资料,既可补史载之阙,又揭示了凉州地名的东西移动。这些凉州官员有一半源自河西或西域,其中不少是粟特等西域胡人。东魏、北齐侨置凉州的目的,是为了安置从河西凉州及灵州等地迁徙来的民众,尤其是粟特人对东魏、北齐的胡化风气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西胡化风气在东魏时就已流行,此点拓展了陈寅恪提出的北齐西胡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孔子研究的广泛深入发展,已引起众多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关注和兴趣,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孔子思想的学术研究,而且也在努力运用小说、戏剧、电影电视以及绘画、雕塑等形式塑造孔子的形象,把孔子请进艺术的殿堂,让更多的人一睹这位东方哲人的风采。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有利于推动孔子其人走下“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祭坛,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13.
金代泰州、肇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的新泰州(以下简称为泰州)即是辽代的长春州,辽帝春猎之地,海陵天德二年降为县,隶肇州,承安三年升为泰州,以旧泰州(泰来县塔子城古城)降为金安县。肇州在辽代为出河店,金以太祖于出河店胜辽兵,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名之曰肇州。泰州、肇州二城在东北历史地理与东北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这两个州州地的考证,  相似文献   

14.
商纣王及西周文王的年代是史学界争鸣不决的老问题。就武王克商的具体年月日,已出现近30家不同的结论,而克商年月日只能是一个。西周始年尚无头绪,帝辛及文王年代更何从谈起?所以谈帝辛年代,必以克商年月做基础,否则,所谈无根,无从取信于人。 张汝舟先生1964年撰《西周考年》,考定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这是对学术界一个很大的贡献。笔者近年清理西周一代铭有历日的铜器百多件,进一步证实克商之年在公元  相似文献   

15.
16.
庄周、杨朱年代考冯金源庄周与杨朱在先秦思想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今人欲了解先秦思想史,先对庄、杨的在世年代及活动年代,有一个确实可靠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一、庄周的在世年代及活动年代甲、《史记·老庄列传》泛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但又载明"楚威...  相似文献   

17.
18.
西汉时期,梁国是最大的诸侯国之一.梁处在西汉王朝的都城长安与东方的交通要道上,是咽喉之地,也是维护西汉王朝的屏障.西汉王朝十分重视梁王的人选,每一朝皇帝,总是把自己最信任的宠子或宠弟分封在梁.西汉梁国兴衰是西汉王朝专制主义皇权发展强化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9.
陈辽 《江汉论坛》2012,(10):100-104
从三个真实的墓志铭,可推算出施彦端的生卒年,生年为1332年,卒年为1406年。用系统方法可以初步判定施彦端即施耐庵。小说家罗贯中年龄大于施耐庵,生卒年约为1280-1360年,因此,《水浒传》不存在施作罗编的问题。《水浒传》应为罗贯中、施耐庵合著。  相似文献   

20.
<正> 《左传·庄公十年》记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杜预注总释“辙乱”、“旗靡”为“怖惧”,说明杜预认为此“旗靡”义人人皆知,不必详注。当然,单从字面上看,旗靡即战旗披靡、倾斜。但细推敲,则战旗并非步兵散卒把握手执,而是装置于主帅及主要将领的战车上的,《左传·成公二年》载“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可证;而且战旗绝非可有可无的摆设,它应当有自己固定的、牢靠的位置。因此,无论如何疾速奔命,如何“怖惧”,牢固地插在战车上的战旗何至于倾斜呢?由此看来,杜注“怖惧”固然失于笼统,后世诸家“披靡”释之,也只是字面上敷衍,于理则多有未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