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国学与"立人"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教育在国学方面多有薄弱环节,但在当前的"国学热"中对于传统国学教育的现代价值应有冷静的思考.我们有必要澄清传统国学教育的特质,总结历史上这种教育的得失成败."五四"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学教育传统的反思,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鲁迅曾经强调的"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主张,是推进中国文化与教育的现代化应当坚持的原则.我们当今提倡的新国学教育无疑应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内容的继承,以利于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国学传统中包含的可以与符合现代文明趋向的思想文化对接的积极因素,包括自由思想、民本理念、实学精神、环境意识.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发掘,科学评价,并充实入现代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2.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并非自古就有的概念,近代"国学"热潮与"亡国灭种"的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文化思潮不可分割.但把传统"国学"化身为当今"国家最高学术",却是大错特错.当代中国的"国学"不仅包括亘古以来的本土文化,还应容纳"五四"以后榆入的西方现代文明与文化,可称为"新国学".--此种无所不包的"新国学"观恰是对(旧)"国学"的解构.如此以来,"国学"这一称谓是否还有存在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张艳国 《江汉论坛》2003,1(6):72-77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个尊孔复辟的中外反动文化大同盟.以传教士李佳白、李提摩太、殖民主义者庄士敦等为代表的"中国通"纷纷来华"讲学"、"访问",发表了他们的尊孔观,呼应中国的尊孔逆流.虽然,西方"中国通"的尊孔观不同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旧文化的尊孔观,但是,他们对于中国旧文化借尊孔复辟,抵制、阻碍新文化运动乃至民主主义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反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学"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很多人对"国学"的理解存在误区.现代学术相对于"国学"来说是进步,而非退步;现代学术可能存在一些误读,但这并不是现代学术的必然结果,"国学"研究当然也必定存在诸多误读;"国学"的气度应该宏阔,不应该只研究"中国的",而应该放眼世界;"国学"热的真正原因是,在经济发展之后我们复兴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愿望,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质是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绝不是其偏狭性.最后,我们呼吁,应该理性地思考"国学".  相似文献   

5.
所谓"国学",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1].  相似文献   

6.
应从“四维时空”的视域衡估国学的“四重价值”,即着眼于人类发展的共性,观照国学的普世价值;着眼于国学发生演化的特定语境,观照国学的历史价值;着眼于现代化的需求,观照国学的现代价值;着眼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观照国学的后现代价值。由是,国学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三构建国学精神的普世价值系统;促成国学精神的“潜现代性”与现代性对接会通;提升国学精神的“类后现代主义”。国学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亦有三双重批判;文化对话;现代阐释。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则应以民族传统文化(国学)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补充,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同时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  相似文献   

7.
国学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宗桂 《学术研究》2008,2(3):21-32
百年来的国学论争,和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近现代意义的国学,是本国文化、民族文化的代称;近20年人们所热谈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别称,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国学论争的实质,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学是中性概念,但国学研究和实践有价值取向.清末民初关于国学概念的争鸣.东西文化论战背后的国学价值理念的交锋,现代化问题论争中的国学观,中国文化出路论争中的国学现,近20年文化热和国学热中的国学理念,都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百年来的国学发展.其明显的思想轨迹和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与国学的双向互动.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近年的国学热潮,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不能把国学当成包医百病的灵药,更要反对用国学等同、取代当代新型文化建设的企图和做法.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不妥;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缺乏理性.  相似文献   

8.
以国学为体,武侠文学为用,可展现国学与武侠文学的相通性。民国武侠小说家以其国学基础深厚,在将眼光投向外域时显得更有底气,显现出国学经世致用功能。国学与武侠文学分别体现了文化的雅俗分野,既与文学史上的诗文分体有关,也与时代和受众群体有关,利于互补互动。民国武侠文学众多母题套路的梳理探究,有助于部分地超越国学、传统文化的思想史宏大叙事视角的局限。国学与武侠文学对比,更易发现彼此的局限性、不足之点。从认识价值的不同获得方式看,武侠文学专题研究可以给国学以具体化的补充;从经典的载体及其媒介特点看,重国学原典"章句"而不重视武侠文学原典。了解民国"文化变迁"时代的武侠文学,是了解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的一个难得的窗口,也可顺便增强相关的国学素养,或曰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刘爱军 《学术论坛》2003,(5):151-155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范畴为理论的契入点而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面临以下几个主要困境:其一,以西方心理学和哲学术语来阐释文化理论及中国传统哲学所陷入的学理误区;其二,多元文化史观与文化本位主义的折中调和所带来的理论上的二难困境;其三,以孔子儒学来言说和诠释中国形而上学及所谓"第二文化路向"所昭示出来的尊孔倾向;其四,主张未来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所凸显出的现代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的民俗叙事,蕴涵着时现代中国文化的深层开掘与文学审美价值的提升,应有其重要意义.由于作家们用不同眼光审视民俗文化.新文学的民俗叙事便有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一是从启蒙文化的角度反思中田传统文化,透视民俗背后历史积淀的滞重和国民精神的愚弱,对民俗多取"批判"姿态;二是引入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审察民俗,多自然平和的鉴赏趣味.寄托着对"乡村家园"的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